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海外唯一留存中國皇帝禦賜書法真跡,就在新加坡

2023-12-21國風

我們前一篇文章提到,早年的華人從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出發,幾歷風險,不少人由於疾病或意外,死於海上,其他人最終安全在直落亞逸街登陸之後,感謝神靈的佑護,便在岸邊修起廟宇,也就是今天的天福宮、海唇福德祠、粵海清廟。

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中,這三座廟宇地位崇高, 分別代表著五個主要社群的其中四個 。天福宮代表福建社群,主祀媽祖;粵海清廟代表潮汕語社群,也是主祀媽祖;海唇福德祠則代表粵語幫和客語幫,崇祀福德正神大伯公。

今天這篇文章,專門給大家介紹天福宮。重點不在介紹宗教信仰,而在 介紹天福宮的兩件重要文物 ——光緒禦賜書法,以及清朝駐新加坡第一任首席外交官左秉隆的賜匾,以及 禦賜 書法真跡的修復過程

從墳山到廟宇

新加坡福建社群統領機構的變化

在今天新加坡中央醫院的所在地,原本有個福建人的墳山,叫「恒山亭」,不晚於1828年成立。恒山亭是福建社群的統領機構,亭主是來自馬六甲的薛佛記。

1840年,在來自馬六甲的峇峇富商陳篤生、薛佛記等人的主持下,天福宮落成之後,由福建會館在此主持閩南社群的一切事務,自此, 新加坡閩幫的統領機構由恒山亭轉至天福宮

(寺廟的大門保留給神靈和貴賓出入,普通香客則按照左青龍、右白虎的方位,從龍門進,從虎門出。進出的時候,門檻不踩,要跨過去,男子跨左腿,女子跨右腿)

天福宮雖是為閩南社群所建,但是,自建成之日起,就 不以服務閩南社群為局限,而是把 格局放大至所有華人 (舊時稱為唐人)。【建立天福宮碑記】就講得很清楚:「(天福宮)為我唐人會館議事之所」,可見一斑。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新加坡福建會館,不僅照顧福建後裔,而且照顧華人,乃至其他種族的新加坡人,不分彼此。

(建立天福宮碑記。圖源:許振義)

海外唯一存留的禦賜書法真跡

走進天福宮正殿,嵌入眼簾的除了莊嚴神聖的媽祖神像,就是正殿最高處懸掛的 光緒禦賜「波靖南溟」匾額 ,十分醒目。

(圖源:許振義)

這方匾額,最上方飾一火珠,下有立體透雕裝飾,再下為匾額。匾額周圍有五條金龍盤繞,配有鯉魚躍龍門浮雕。匾額正中楷書「波靖南溟」四字,正中有「光緒禦筆之寶」六字方印,題款是:「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吉旦,奉賜禦書墨寶於天福宮;臣福建眾紳耆敬奉」。

(翻新之後的匾額。圖源:許振義)

火珠下兩條金龍前爪捧著一管細長的錫制圓筒。多年來, 父老相傳光緒禦筆真跡原件就藏於此 ,但從未有人鬥膽攀上神殿一探究竟。

1998年,天福宮開展有史以來的全面性落架大修。1999年4月23日下午,負責修復工程的建築師王忠義準備了工具,在三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教授羅哲文、郭湖生和馬瑞文,以及福建會館理事的見證下,取下錫筒。

(這是匾額當年的樣子,紅色箭頭指著剛從錫筒抽出來的黃絹原件。圖源:張孝宅)

本以為筒蓋已焊死,卻意外發現在塗了點兒油之後,被香火煙熏百年的筒蓋一旋即開,隨即發現裏面藏有明黃絹卷。絹卷小心取出之後,緩緩展開, 但見一個「溟」字,即確認為真跡原件

(卷墨貼上嚴重。圖源:張孝宅)

開卷之時,因年代已久,卷墨貼上。為了保護文物,現場未全部展卷,隨即交由專家處理。

在今年的一次講座上,中國 古字畫修復大師張孝宅 回憶說,由於新加坡天氣炎熱,錫筒放置在屋頂下,長期被屋頂上的高溫炙烤;加上大殿通風不暢,氣溫高,最終導致錫筒內的卷墨貼上,以致黃絹破損嚴重。

四處尋求光緒年間舊墨

收藏在筒內近百年的「光緒禦筆之寶」終於重見天日,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請來張孝宅主持修復工作。

為了復舊如舊,張孝宅不但得找到同粗細、同經緯、同密度、同色的補絹,還得在市場上費力尋求光緒年間的舊墨,以及 織有龍紋團的黃絹 。在他的精心鉆研和刻苦努力下,「波靖南溟」成功修復。

(當時張孝宅擬定的修復方案,圖源:張孝宅)

為何要費這麽大的力氣修復「波靖南溟」?因為它具有很高的價值體現,包括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研究價值等。

新加坡閩商賑災

光緒帝賜字褒獎

1905年6月漳州、泉州大水為災,新加坡諸閩商在當地設立平糶局,將所籌集的一萬元匯往泉州籌賑局。事後,泉州籌賑局稟報省府,又經閩浙總督松壽稟報朝廷,於是賞以墨寶,以資褒獎。

根據【清德宗實錄】記載,1907年5月4日,禦賜墨寶由軍機處負責送往福州,再由署理閩浙總督職務的福州將軍崇善郵寄新加坡。大概五個月之後,同年11月收到,在新加坡本地摹刻成匾。

再過三個月後,1908年1月6日,在天福宮送神回鑾儀式之後,禦賜墨寶匾額正式懸掛到天福宮正殿上。

是否光緒禦筆親書?

原件重見天日之後,一個最大的問題便是:這是否光緒禦筆親書?

學者杜南發認為,從大量史料和宮廷記載可知,皇帝所賜「禦筆之寶」,經常是由 南書房翰林所代筆 ,而且,對比光緒親筆書法,此 「波靖南溟」四字並非出自載湉筆下

後又經書法家陳聲桂、歷史學者柯木林、林孝勝、林亦秋等判斷,亦認定不可能是光緒親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 光緒命人代筆、正式下旨頒賜的原件真跡,符合清朝皇家規格 ;與其稱之「光緒禦筆真跡」,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光緒禦賜書法真跡」。

目前已知的是,在東南亞僅存光緒賜匾三方。除了天福宮的「波靖南溟」之外,一為新加坡潮幫粵海清廟的「曙海祥雲」,匾額仍存,但原件真跡已佚失。另一為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可惜該匾今已無存。我們接下來會撰文介紹粵海清廟。

(圖源:許振義)

天福宮「波靖南溟」是 東南亞唯一保存完整的禦賜書法真跡 ,是本地極為寶貴的歷史文物。

2005年4月16日,在福建會館「三慶大典」千人晚宴上,福建會館將「波靖南溟」禦賜書法真跡正式贈送給國家文物局珍藏。

除了「波靖南溟」,天福宮還有一面匾額「顯徹幽明」,是清朝首任駐新加坡最高外交官左秉隆所書,為 天福宮重要性僅次於「波靖南溟」的文物

(圖源:許振義)

天福宮西配殿有個城隍殿,供奉的是最高級別的王爵級都城隍,身穿紅色金蟒袍,左右為助理官吏,一人掌管生死簿,一人掌管獎善罰惡。

在殿前有黑白無常,俗稱「大伯爺」「二伯爺」。

白無常滿面笑容,身材高瘦,面色慘白,口吐長舌,官帽寫有「一見生財」四字,予感謝並對恭敬神明之人以好運。

黑無常面容兇悍,身寬體胖,個小面黑,手牌寫有「見惡便拿」四字,意為對違抗法令身負罪過者一概無赦。

著重中華文化的傳承

進入二十一世紀,天福宮不再僅僅扮演信仰場所的功能,它實際上也 承載了社會教化和文化傳承的功能

每年,新加坡的著名南音團體湘靈音樂社都會在天福宮有三次免費演出,既演唱傳統的福建南音,也演唱新加坡版的創新南音,十分獨特。

兩年一屆的新加坡福建文化節,往往也在天福宮毗鄰的場所舉行。

(2022年11月,副總理黃循財到天福宮參加福建文化節)

(2023年8月,湘靈音樂社在天福宮的傳統南音演出)

(2023年12月,湘靈音樂社在泉州的創新南音演出)

湘靈音樂社下一次在天福宮的演出是 2024年3月28日,周四,晚上八點 。歡迎前往觀賞。

本文為 「直落亞逸街」歷史系列之二 。下一篇文章將介紹天福宮「儒釋道三教合一」以及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敬請關註。

(作者是南洋學會會長、」新加坡眼「董事經理)

ABC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丨來源

新加坡丨圖源

1.凡本網站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網站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