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岑參,明明是唐朝的詩人,為什麽會在清朝特別受推崇?

2024-06-27國風

唐代詩人岑參的詩經歷了由「盛唐詩人」到「盛唐邊塞詩人」的轉變,但在唐代一般只看重岑參的隱逸山水詩和幽致閑隱之作,並不把岑參的詩劃歸到邊塞詩。

直到宋代人們才開始註意岑參的邊塞詩,看到了其「悲壯」的特點。究其原因或許與北宋中後期面臨方臘等農民軍起義、遼與西夏虎視眈眈的內憂外患有關。南宋時,與金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愛國思想盛行,岑參的作品開始得到廣泛認同。特別是陸遊對岑參表現立功邊塞、馳騁沙場的邊塞詩給予高度肯定,甚至稱「零落才百篇,崔嵬多傑句」,「嘗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將岑參的詩擡高到僅次於李白、杜甫的位置。

在元代,上層統治者輕視文化,整體上對岑參詩歌的關註不多。

明清時期對岑參詩的接受達到了高峰。明初高棅在其【唐詩品匯】中肯定了岑參詩「悲壯」的風格,稱其在盛唐詩壇具有重要地位,為「盛唐之盛者也」,視其為盛唐代表性的詩人。明中期以來,受宗唐復古思想影響,人們對岑參詩更趨重視。之一邊貢在【刻岑詩成題其後】中稱「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壯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詩近焉,斯不可以刻而傳之也乎哉」,指出了岑參詩俊、逸、奇、悲、壯五個特點,將岑參擡高到了超越李、杜的位置。

清初,王船山在【唐詩評選】中高度評價了岑參的詩,指出「嘉州於此體(樂府歌行)中,即供奉亦當讓一席地」,但對其近體詩卻不甚認可,批評五言近體「句短氣浮,固必有趨蹶之患」。在【帶經堂詩話】中,王士禎也稱贊岑參七古「奇峭」,「別出機杼,語羞雷同,亦稱奇特」。此外,宋犖在【漫堂說詩】中也對岑參詩聲調氣格之正宗多有贊嘆。總體而言,代表岑參最高藝術水準的七古被廣泛認同。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是清中期極有影響力的一部唐詩選本,收278家、1928首詩,岑參共有58首作品入選,選詩總量排第六位。那麽岑參何以被沈德潛收錄如此多的作品呢?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岑參詩滿足了沈德潛選詩相容並包、提供學詩範本、提倡儒家詩教的目的。岑參的詩體現了與社會人生應有緊密聯系,起到弘揚美德、化育人民、諷諫君王、感動神明的作用,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

【唐詩別裁集】岑參選入的58首作品裏包含17首邊塞詩,占29.31%,這體現了沈氏對岑參作為盛唐邊塞詩人的獨特定位。之所以清中期選詩家推崇邊塞,一方面與雍正、乾隆、嘉慶時期的社會背景有關。

當時清政府屢次對外發動戰爭和平定內部叛亂:在西域,乾隆二十年準噶爾部內亂平息,清軍終於取得勝利;乾隆二十五年,清軍戰勝大、小和卓,盡有天山南北,設伊犁、塔爾巴哈台、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四鎮,派將軍駐守伊犁。在西藏,雍正時期派駐藏大臣鎮壓叛亂,至乾隆時期,駐藏大臣與達賴和班禪享有同等地位,共掌權力。

在青海,雍正元年羅蔔藏丹津叛清,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奮威將軍嶽鐘琪將其擊潰,使其歸降。

這一時期又多次派兵鎮壓三合會、哥老會、台灣起義、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和新疆回民起義。

另一方面,邊塞詩集中體現了對國家的關切與熱愛之情,岑參邊塞詩頌朝廷武功、期盼建功立業既符合「雅正」的詩教觀又有利於文人全身遠害,故而在連年戰爭的大背景下,清中期時人推崇邊塞詩也就不難理解了。也正因此,沈氏【唐詩別裁集】才會對岑參作出盛唐邊塞詩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