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明代王宗沐刊刻【傳習錄】的禮教思想是什麽?

2024-01-01國風

引言

禮教思想是儒家思想之核心,新文化運動以來,一度遭到人們質疑。但 20 世紀 80 年代後人們逐漸意識到它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秩序中發揮的作用。

明代王陽明在反思朱熹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心學。

心學的核心「致良知」強調良知在道德修養中去惡為善的主觀能動作用,承擔了禮教的功能,其禮教思想先是透過陽明的講學得以傳播,後是透過陽明後學刊刻【傳習錄】得以不斷的傳承。

一、修己治人的禮教思想

王宗沐的仕宦經歷對其刊刻【傳習錄】有重要幫助。

王宗沐曾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至嘉靖四十年(1561)三月,歷任江西提學副使、江西參政、江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均分管書籍官刻。

刊刻【傳習錄】是王宗沐繼承聖人之誌、堅守儒家之道的人生理想之體現。

王宗沐在【刻傳習錄序】中說 :「先生(王陽明)顧其始亦嘗詞章而博物矣,輾轉抵觸,多方討究,粧綴於平時者,辨藝華藻,似復可恃。……事功文詞,固其照中之隙光也。」

陽明先生早年好詞章,曾將淵博的學識和充沛的精力用在為文上。歷經政治低潮,在生死邊緣悟道後,其文學思想有所轉變。

他批判當時溺於文辭的創作風氣,曰:「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不僅批判當時人溺於文字的現象,還要求創作主體正心誠意。對王陽明這一思想的記錄說明,王宗沐也意識到在修辭上下功夫,亦可以修己。

因為辭誠乃致知的具體功夫,亦是成聖成賢的表現。除此之外,王宗沐同僚刊刻【傳習錄】,也體現出修己治人之精神。

大約與王宗沐同時在江西任上的還有學者蔡汝楠。蔡汝楠(1516—1565),字子木,號白石,德清人,他曾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嘉靖四十年(1561)兩次出任江西,在赴江西之前,曾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出任衡州知府四年。

在衡州期間,他修飭石鼓書院,聚徒講學,與孫應奎刊刻【傳習錄】。孫應奎(1488—1570),字文卿,號蒙泉,余姚人,嘉靖四年(1525)十月尊父命趕赴紹興,拜陽明先生為師。

王陽明去世後,孫應奎深感陽明後學對師說的理解較為駁雜紛亂,不利於陽明思想的傳播,故於衡州任上同蔡汝楠一起刻【傳習錄】。

因孫應奎曾親受陽明先生教誨,故【刻陽明先生傳習錄序】:「乃出先生舊所手授【傳習錄】,俾刻置石鼓書院。……嘉靖三十年夏五月壬寅,同邑門人孫應奎謹序。」

此版本【傳習錄】共 7 卷,前 3 卷即薛侃輯錄部份,後 4 卷參考錢德洪、南大吉輯錄內容,此版本最大程度保留和傳達了陽明心學之旨。

二、忠君、尊師的禮教思想

無論為官還是居家,王宗沐都忠君、尊師,重視教化百姓,推動社會基層秩序的構建,並致力於陽明心學的傳播,這體現出明代中後期士人在君臣和師生關系中的禮教思想。

王宗沐為官約 40 年中,不僅在各地任上兢兢業業,還十分重視教化和傳播陽明心學。

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月辛亥,王宗沐升任廣西按察司僉事,提調學校。在廣西期間,他重視教化百姓,修建宣成書院、建造崇迪堂,聘請經師教育士子。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據【明世宗實錄】載:「升廣東布政使司左參議王宗沐為江西按察副使。」 另【明史】載:「宗沐尤精吏事,歷江西提學副使。」

在江西任上,王宗沐重建正學書院、懷玉書院,主持書院講學活動,並支持刊刻陽明文獻。王宗沐與鄒守益的密切交往有利於推進對當地百姓的教化。

正德十四年(1519)王陽明制定【南贛鄉約】:「自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死喪相助,患難相恤 ;善相勸勉,惡相告誡;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這種適用於一定區域範圍內的鄉規民約,其目的是約束個人行為,避惡揚善,敦風化俗、改造民眾。陽明心學強調心即理,而強調民眾自治的鄉約,即是王陽明踐行心學主張的具體實踐,是他弘學的一部份。

江右地區有識之士傳承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旨在維護江右地區社會的穩定,並踐行「覺民行道」之旨,提升地域個體的修養和能力。

王宗沐刊刻【傳習錄】傳播陽明心學思想,體現出他忠君行道的禮教思想。

三、「以心言禮」的禮教思想

江西是理學思想發展的重鎮,宋以來,陸續出現許多重要的理學家,如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曾於江西任職十余年,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今江西婺源人)、儒學新方向「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今江西今金溪人)、元代思想家吳澄(今江西樂安人)。

他們影響了此後幾百年的中國政治與文化走向,甚至可以說江西對於中國宋元明清的學術思想有重要作用和影響。濃厚的學術氛圍下,江右地區的講學之風也十分濃厚,且講學帶有明顯的家族群體性特征。

江右俗以門第為重,其列版籍以國初黃冊為準,其坊廂鄉都裏長,鹹用古冊內祖宗舊名,子孫頂其役不易其名也。

家雖貧窮,積逋甚,然尚有丁在,則必百方勉力,眾擎之,不肯以裏排長與他家,與則恐他人侮且笑之。新發產殷富之家,縱貧者不敢遜讓。

可見,江右地區十分重視門第,家族會聚全族之力興辦私塾或書院。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問題,如學什麽內容,向誰學習等等,是江右地區的世家大族必然深思熟慮的問題。

陽明先生與江西的緣分極深,一生曾 4 次至江西。正德十四年(1519)陽明在江西聞寧王朱宸濠反,遂返於吉安,僅用四十多天的時間即平寧王之亂。

陽明先生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吸引了更多江西弟子投入其門下,如鄒守益、歐陽德、聶豹、劉文敏、黃弘綱、何庭仁、陳九川、萬廷言等皆為一傳弟子,王時槐、胡直、鄒元標等為再傳弟子,皆理學名家。

陽明思想一旦被家族長者認可,便迅速地在整個家族,甚至整個州縣傳播。

陽明心學思想一改朱熹天理為宇宙中心的說法,認為「心」是宇宙萬物之心,可容納宇宙萬物。恢復心之本性,不僅能提升個體的道德修養,還可擴大道德修養影響的社會範圍。

正如溝口雄三所說 :「陽明學在社會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使朱熹學從官僚為本位的道德治世之學轉向民間為本位的道德秩序之學 。

換言之,可以說是把儒教道德從士大夫的修己治人之學擴大為民間的日常性生活規範。」

於是,人皆可成聖人,成聖則會遵守禮教,那麽人人守禮教就變得有可能。

這樣陽明先生禮教思想的義理基礎則由天理轉向了良知,陽明先生在指導和強調人人成聖的同時,亦在期許人人皆成守禮之民,即「以心言禮」。

若能夠做到明心見性,以良知本體指導其禮教實踐,則有益於良好社會秩序的構建。

但若過度強調自我情欲,則容易誤入歧途,背離禮教。

江右王門從一傳弟子開始就重視道德踐履,並非一味流於空談,所以江右地區相較於其他地區,其陽明思想與禮教思想之間的互動更為密切。

因此,王宗沐於江西任上積極推動【傳習錄】的刊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推動江右地區「以心言禮」禮教思想的實踐化。

結語

明代王門學者積極刊刻陽明文獻,他們尤為重視【傳習錄】的刊刻。作為浙中王門二傳弟子的王宗沐,依然積極熱情地傳承陽明心學思想,極為嚴謹細致地刊刻【傳習錄】。

王宗沐刊刻【傳習錄】的經過和目的展現出修己治人,忠君、尊師,「以心言禮」的禮教思想。

參考文獻

【敬所王先生文集】

【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

【二程遺書】

【王陽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