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探訪「世界十大石窟」,都是世界遺產,中國獨占六處

2024-08-25國風

今天介紹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石窟」,都是世界遺產,並且有6處在中國。在我環球旅行的20多年裏,陸續遊覽了這些石窟,並拍攝了很多的圖片。

因為篇幅關系,在這裏只能作概要的介紹並配上少量的圖片,僅此作為我「專題旅行」的一個小結分享給大家。

1●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大唐西域記·摩訶剌侘國】稱之為阿折羅伽藍及石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大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7世紀。石窟始建時,正值阿育王時代。石窟內的壁畫及雕塑被視為是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裏的經典。

阿旃陀1#窟

阿旃陀石窟共有29座石窟,其中以1號、9號、10號、19號、26號和29號幾座石窟最為重要。

阿旃陀10#窟

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維基百科】

2●埃洛拉石窟

第16窟凱拉薩神廟

埃洛拉石窟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西北約25至30公裏。共有石窟34座,其中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17座,耆那教石窟5座。

石窟群分三個時間開鑿,最早的石窟(1-12 號石窟)發掘於 5 到 8 世紀之間,反映了當時在該地區盛行的大乘佛教哲學。

佛教洞窟

婆羅門教石窟群(13-29 號石窟),包括著名的凱拉薩神廟(16 號石窟),發掘於 7 世紀到 10 世紀之間。

婆羅門教石窟

最後一個階段,即 9 世紀到 12 世紀之間,發掘了一組反映耆那教哲學的石窟(30-34 號石窟)。

耆那教石窟

埃洛拉以雕刻著稱,其中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色。

1983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維基百科】

3●埃勒凡塔石窟

象島石窟1號大洞

埃勒凡塔石窟(象島石窟)位於阿曼海及孟買港灣的島嶼上,石窟建於公元 5 世紀中葉至 6 世紀,由5座石窟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主體是1號大洞,主要的石雕都在這個1號大洞裏。

三位一體

石雕藝術作品表現了對濕婆神的崇拜,代表了濕婆的三個方面:創造者、保護者和淪陷者,分別是阿格霍拉或拜拉瓦(左半部)、塔普塔普魯沙或瑪哈德瓦(中央全臉)和瓦瑪德瓦或烏瑪(右半部)。這裏的15 幅大型浮雕不僅是印度藝術最偉大的典範之一,也是濕婆教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

阿達納瑞」——毗濕奴神的 Ardhanari 雌雄同體形式

舞神

埃勒凡塔是印度西部巖石建築史上最宏偉的成就代表。三相神和其他巨型雕像及其美學背景是獨特藝術創作的典範。

1987年,「埃勒凡塔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維基百科】

4●巴米揚石窟

巴米揚石窟群

巴米揚石窟位於今天阿富汗喀布爾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的河谷摩崖上,巖體為砂礫巖。 目前擁有洞窟700多個。 著名的巴米揚大佛是指位於窟群東西兩端的巨型立佛,其中西大佛高達55公尺,東大佛高達38公尺,時代大約為5世紀。

巴米揚大佛的石窟,大佛被徹底破壞

巴米揚山谷位於阿富汗中部高地的興都庫什山脈之間,山谷外延伸出一個大盆地,盆地北面是一長段高聳的巖石峭壁。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跡包括山谷及其支流內的八個獨立遺址。巴米揚懸崖上雕刻有兩個壁龕,其中的佛像高 55 米和 38 米,2001 年被塔利班摧毀;山谷山麓沿線的眾多洞穴形成了大型佛教寺院、教堂和聖殿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 3 世紀至 5 世紀。在一些洞穴和壁龕中,通常由畫廊連線,其中殘留著壁畫和坐佛像。巴米揚支流的山谷中還有更多的洞穴群,包括卡克拉克山谷洞穴,位於巴米揚懸崖東南約 3 公裏處,這裏有 100 多個可追溯到 6 世紀至 13 世紀的洞穴,其中包括一尊 10 米高的站立佛像的殘片和一座薩珊時期彩繪裝飾的聖殿。沿著巴米揚懸崖西南約 2 公裏的富拉迪山谷,還有Qoul-i Akram 和 Lalai Ghami洞穴,也包含裝飾特色。

即使是很小的佛像也被剔除的幹幹凈凈

我參觀時發現,巴米揚大佛包括附近的小洞穴,裏面所有的佛像(即使是很小的)都全部被鑿掉了,徹底毀壞,太可惜了!

2003年,「巴米揚石窟」作為「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的主要組成部份,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5●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前的鳩摩羅什坐像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紮特河河谷。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約三公裏。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規模最大,保存壁畫面積最多的一處石窟群,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現存編號石窟共有236窟,大部份塑像都已被毀,一部份的壁畫被考古隊盜運往歐洲,如德國的柏林民族博物館。

現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

克孜爾石窟大約建於公元3世紀,止於公元8到9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在歷史滄桑中,克孜爾石窟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殘存雕塑已是鳳毛麟角,新1窟內的泥塑彩繪涅槃佛像是目前新疆境內唯一的一軀。而數量最多、保存較好的壁畫則成為克孜爾石窟最珍貴的遺存。壁畫題材主要是與釋迦牟尼有關的種種事跡,包括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等。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分別多達一百多種,佛傳故事也有六十多種。因此,克孜爾石窟被譽為「故事的海洋」。此外,天相圖、天宮伎樂、飛天和供養人等都是克孜爾石窟壁畫中有特色的藝術品。

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點之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6●莫高窟

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綠洲東南部,鑿於大川河上方的懸崖之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使用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始建於公元 366 年,代表了 4 世紀至 14 世紀佛教藝術的偉大成就,涵蓋了 1000 年的佛教藝術。目前保存有 492 個洞窟,壁畫約 45,000 平方米,彩塑超過 2,000 尊。其中最具代表的幾個洞窟是:隋代第 302 窟是絲綢之路沿線文化交流最古老、最生動的場景之一,描繪了當時貿易使團典型的駱駝拉車的場景;唐代的第 23 窟和第 156 窟分別描繪了田間的工人和一排武士;宋代的第 61 窟描繪了著名的五台山風景,是中國藝術制圖的早期範例,其中沒有遺漏任何細節——山脈、河流、城市、寺廟、道路和商隊都有描繪。

莫高窟是中國西北地方佛教藝術演變的見證,具有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這些作品提供了大量生動的資料,反映了中世紀中國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族關系、日常生活服飾等各個方面。敦煌藝術的獨特藝術風格,不僅融合了漢族藝術傳統和吸收了古印度、犍陀羅風俗的風格,還融合了突厥、古代藏族和其他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其中許多傑作是無與倫比的美學才華的創造。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7●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是位於中國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草灘村麥積山的佛教石窟。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峭壁上,洞窟之間有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因形似麥垛而得名。

麥積山石窟的建立年代為十六國的後秦,此後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繼開采,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現存各代洞窟198個。

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70%以上的石窟為北朝時期的作品,現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包括泥塑7866身(圓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壁畫1065.2平方米、石碑18通,題記222處。

2014年,麥積山石窟以「麥積山石窟-廟宇建築群」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點之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8●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裏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開鑿於公元5世紀中葉至6世紀初的北魏時期。

雲岡石窟共有洞窟252個,造像5萬余尊,雕鑿面積1.8萬平方米。代表了五、六世紀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傑出成就。雲岡石窟均奉皇帝旨意開鑿,首開鑿的有五個石窟,後世名曰曇曜五窟。所鑿之洞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所鐫之像,風格渾厚純樸,兼收西域風情,布局造型嚴謹統一,是中國藝術第一個高峰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在受到南亞、中亞佛教石窟藝術影響的同時,也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地方精神詮釋了佛教石窟藝術。

2001年,「雲岡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9●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古都洛陽南部伊水兩岸,由鑿鑿在長達一公裏的陡峭石灰巖峭壁上的 2,300 多個洞窟和龕組成。其中有近 110,000 尊佛教石像、60多座舍利塔和 2,800 通碑刻。

蓮花洞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包含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316至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中國藝術藏品。洛陽是北魏末期和唐初的都城,鑿刻最密集的時期是 5 世紀末至 8 世紀中葉。

西山峭壁上最早鑿刻的洞窟包括古陽洞和賓陽三窟,開鑿於 5 世紀末至 6 世紀初,均塑有大型佛像;藥房洞洞窟中有 140 通碑刻,記載了對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公元七、八世紀唐代佛教石窟中發現的造像風格,特別是奉先寺石窟的巨像,是皇家石窟藝術最完整的代表,後被各地藝術家所效仿。早期的「中原風格」和後期的「大唐風格」兩種造像藝術風格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亞洲其他國家的造像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盧舍那佛

2000年,「龍門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10●大足石刻

寶頂山造像

大足石刻是位於重慶大足區,是大足區境內141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在大足區陡峭山坡上,大足地區陡峭的山坡上分布著一系列可追溯至 9 世紀至 13 世紀的巖石雕刻。

大足石刻可分為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處,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兩處最為重要。

寶頂山的 U 形峽谷是密宗佛教表現的巔峰,這裏有兩組可追溯到 12 世紀末至 13 世紀中葉的雕刻,它們位於聖壽寺附近。西邊的大型雕刻群綿延約 500 米,由 31 組雕刻人物組成,描繪了密宗佛教主題以及牧民和普通生活的場景。

寶頂山造像

北山最大的一群組由兩組沿著 7-10 米高的懸崖表面雕刻而成,綿延約 300 米。這裏有 10,000 多幅石刻,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 9 世紀末至 12 世紀中葉,內容涉及密宗和道教。碑文有助於了解歷史、宗教信仰、年代和歷史人物的身份。

北山時刻造像

石篆山的宋代石刻為公元 11 世紀末,綿延 130 多米,以罕見的三重方式描繪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形象。

石門山的宋代石刻可追溯至公元 12 世紀上半葉,綿延 72 米,融合了佛教和道教主題。

南山的宋代雕刻長達 86 米,主要描繪道教題材。

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題材豐富、保存完好,是中國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九至十三世紀以來石窟藝術的代表,不僅體現了中國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和諧共存的歷史,也是石窟藝術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物質證據。1999年,「大足石刻」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世界文化遺產網站】

#世界遺產# #石窟# #旅行# #專題旅行# #環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