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成語解讀:獨善其身——人生自得其樂的體驗

2024-01-09國風

「獨善其身」,是中華古代文化傳承下來的一個習文成語。

這一成語,出自【孟子· 盡心上】, 原文是:

「古之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 盡心上】)

原本意思是:獨立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純潔品性,堅守人生的節操,誌不為貧賤所移,心不為富貴所淫。

後來,意轉為只顧自己而不顧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

從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上看,有必要回歸其價值本旨,在「獨善其身」中保持人生的樂觀態度,追求改變自己、武裝自我的人生樂趣。

在宋代儒家學者史蒙卿看來:

「窮則獨善其身,可以繼往聖而開來學;達則兼善天下,可以參天地而贊化育,其功用有不可勝窮者。」 (【黃宗羲全集·宋元學案·靜清學案】)

這裏的「窮」,是不得誌的意思,可推廣為人生階段上暫時不被重用,事業尚未能大展宏圖,以及自我價值實作不盡如人願的情況和情形。

「獨善其身」,是人生修為上厚積薄發上的厚積作為,藉由改造自身素養品質,改變已有人格形象,提升能力素質,積累人脈資源。

猶如水到渠成一樣,藉由「獨善其身」的厚積,而達致有朝一日的薄發,結出累累果實,實作自我抱負和價值。

人之一生的樂趣,貴在修身立己,尊德樂義。

在【孟子】的語境中,「獨善其身」的言說,看似只是窮困時的個人消極作為,實則不然。窮者,為暫時「不得誌」之時,或處在貧困之境況,而此時正可有「修身見於世」的修為,也即是「立德」於世的有所作為。

人之自身,本來就是一個待創造的藝術品。人的一生,豈能說處處如意,事事順心?

暫時找不到自己施展才華的平台,一時沒有展示自己學識的舞台,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經歷過的考驗和歷練。

對此,有的人面對一時困境,不知所措,變得無奈而消極;有的人遇到暫時的不得誌,就怨天尤人,甚至沈淪潦倒;有的人卻求諸己,改變完善自身,愈挫愈奮,主動爭取和創造機會。

應對生活中的不得誌和失意,把握前方和贏得未來的高招、妙招,無疑就是:

求諸己而挖掘自身內在的潛能、潛力,在「獨善其身」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應對考驗磨煉,戰勝艱難險阻,把握發展機會的主動權和能力。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 「尊德樂義」的「獨善其身」中,藉由完善自身,提升情商,健全人格,而使自己重新出發,自信擁抱未來。

對於人生閱歷來說,一旦你把「尊德樂義」作為人生的樂趣,就會自得而怡然。一經換了人樣,必會令人刮目相看,得到尊重和認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而功成名遂,就非得練好內功、強大內心而不可。

在修養身心、保持節操上,我們掌握了積極主動,付諸了勤奮努力,就會憑借人格品質和大愛情商的優勢,而必將有所收獲,終能找到人生精彩的平台和絢爛的舞台。

堅守人性的底線,要在誠身篤誌,獨立不懼。

做人不能沒有原則,也不能沒有底線。失去原則和底線,人生將一事無成。

比如:

你在交往中,不真誠將會遭受人嫌棄,難以以心換心;

你在事業上,不忠誠將會受到人摒棄,難有誌同道合;

你在團隊中,不赤誠將會受到人遺棄,難得和衷共濟。

在先哲看來,「窮不離義」,是「獨善其身」的堅守貞操;「達不離道」,同樣是基於「獨善其身」而有的功成名就。

這裏的「獨」,既是獨自的主體有為,又是獨立不倚的不失正道。

一個人,若能不舍其「獨善其身」的修為,堅持以修身為本,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便能成為一名有個性和品味的人。

你若能這樣,有了較高的道德素養,在交往中便會為人所信賴,做事也會讓人感到托底,豈會沒有機會而施展抱負?

一個能「獨善其身」之人,既能「尊德樂義」,就必會樂於助人,忠於事業,而獻身團隊。能如此為人做事,豈可不成為事業上的骨幹、團隊中的中堅?

人的一生,未必都有舍生取義之時,然由道而不為茍得、臨難而有所不避,便會檢驗出一個人的擔當和氣魄,彰顯責任擔當和意誌品質,令人刮目相看。

一個人若是不管窮與達、得誌與不得誌,都能一如既往「獨善其身」,便會培養出獨立的人格,錘煉出不懼的堅毅,體現出道義的擔當,成為可信賴而可托付一切的人。

人之終生的功課,本在誠意正心,完善自身。

一個人修身養性的責任擔當,不能委托人,令人替代,而必須靠自身去親自閱歷,自覺努力,積極有為。

改造自我,完善自身,是我們每個人終生的功課。

俗話說的好,要學到老改造到老。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誌士君子的「固窮」,是心中知恥,羞於不義之得,堅持一生不失道義。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論語·裏仁】)

君子不恥於一時的貧賤,而恥於不以其道而得到富貴。非仁不為,非義不取,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小人的「窮斯濫」者,是心中無恥,而必然唯利是圖,肆無忌憚,甚至是行險僥幸。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孔子的此一論說,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

適逢偉大的時代,而甘於無所作為,自暴自棄,固是可恥之事。

心中貪求富貴,放棄人格和做人原則,而與不良世俗同流合汙,追名逐利,更為可恥。

君子的「固窮」,作為一生不變的堅守,又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的人生體驗。

為人做君子者,雖欲富貴之發達,然不能正道得之則不得;雖處貧賤之境,然安貧樂道而終身無悔。

在先聖看來,做個正人君子,不過要「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而已。

一個人若能憂道之不得,而反求完善自身,篤行道德,積極進取,自能功成名就,在時代的激流中體現自身的價值。

人生實為難得的是,有「貧而樂」(【論語·學而】)的自得體驗。

一個人若能夠體驗「貧而樂」,則將守身如玉,安身自得,而無諂於富貴,無不自得其樂。

獨善其身,尊德樂義,積善成德,甘於奉獻,便能自得其所樂。

你若能以完善自身作為一生的樂趣,樂此不疲,便能淡然面對一時不得誌之困,從容自得,坦蕩磊落,而你的人生將無悔而無愧。

人生「獨善其身」上的自得其樂,在於不求盡如我願,但能問心無愧,終生無憾!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成語文化沙龍,就旨在透過其表面涵義,而挖掘其內在精髓,以回歸其本來精神和靈魂。我的詮釋理解,僅限於學術上的探討和心得上的交流。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