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安史之亂結束後,功臣待遇為何還不比叛軍降將?

2023-12-16國風

本 文 約 4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唐代宗廣德元年正月(公元763年),如同一條喪家之犬的「大燕皇帝」史朝義,歷經千辛萬苦,耗費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才逃回老巢範陽,他打算在此地休養生息,以圖與唐軍再決一死戰。然而,他的部下,範陽守將李懷仙早已經透過秘密渠道投降了唐朝。史朝義在範陽城下,叫門不應,只率領少量輕騎繼續逃亡,打算逃往契丹境內。然而,他剛剛逃到半路,就被李懷仙的兵馬給攔了下來。眼見無處可逃,史朝義只好找一棵歪脖子樹自縊而死,禍亂大唐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就此落下了帷幕。

影視劇中史朝義之死。來源/電視劇【昆侖奴】截圖

然而,安史之亂給大唐帶來的災難,卻遠遠沒有結束。

安史之亂結束時的形勢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名義上平定叛軍後,大唐軍隊亟待休息,朝綱亟待整頓,生產亟待恢復。然而就在此時,乘安史叛亂之機而不斷蠶食唐朝領土的吐蕃又向唐朝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

廣德元年七月,吐蕃入大震關,攻陷蘭、河等九州,盡取唐河西、隴右之地。更嚴重的是,當年十月,吐蕃聯合吐谷渾、黨項、羌、氐二十余萬眾,進犯唐都長安。代宗無法抵禦,倉促出逃。吐蕃軍隊進入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儼然又建立起一個小朝廷。最後,依靠郭子儀的忠誠與智慧,趕走吐蕃軍隊,代宗才又回到長安,重新做起長安天子。

清殿藏本郭子儀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可好景不長。廣德二年正月,仆固懷恩公開叛唐,並先後兩次引誘吐蕃、回紇之眾十余萬向唐發起進攻,致使京師屢屢戒嚴。盡管仆固懷恩的反叛隨著他本人在永泰元年暴死而結束,但吐蕃對唐的威脅卻在一段時間內長期存在。

事實上,唐朝從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爭奪皇位的鬥爭,不過,這種鬥爭一般都局限在宮廷內部。而現在吐蕃居然也插手唐朝內政,占據長安,另立皇帝,這無疑是對代宗皇位直接而嚴重的威脅。相比之下,藩鎮的跋扈割據雖然也侵犯了皇權,卻尚未對皇權構成直接的威脅,甚至包括河朔割據藩鎮在內,每年都要派出防秋兵去防禦吐蕃的進犯,保護朝廷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唐朝廷只能把安史之亂後僅剩的一點力量用於對吐蕃的防禦上,對於藩鎮的跋扈,只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這也是代宗朝對藩鎮「寬柔無怒」的根本原因所在。

唐時期形勢圖。作者/鄒逸麟,來源/【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唐朝對於安史舊將的妥協、贖買政策

大歷、貞元之間,適以此為禍也。當是之時,有城數十,千百卒夫,則朝廷待之,貸以法故,於是乎闊視大言,自樹一家,破制削法,角為尊奢。天子養威而不問,有司守恬而不呵。……是以趙、魏、燕、齊,卓起大倡,梁、蔡、吳、蜀,躡而和之。其餘混澒軒囂,欲相效者,往往而是。……嗚呼!大歷、貞元守邦之術,永戒之哉。

——(唐)杜牧【守論】

「永戒之哉」足以表明杜牧的態度,他的批評是否有理,這裏暫且不論,他的批評本身卻在客觀上說明,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這是以實行所謂的「河朔故事」為前提的。

清人繪杜牧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如上文所述,為了全力抵禦吐蕃入侵,平亂後,唐代宗下令只誅殺史朝義一人,對投降的李寶臣、李懷仙、等叛軍巨頭表示既往不咎,甚至允許他們繼續管理之前占據的地盤。「招還散亡,治城邑甲兵」。其中,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

【舊唐書】等史料中多將代宗對藩鎮的妥協政策視為「姑息之政」,並對他進行了譴責。然而,代宗本人其實並非是一個生於承平、長於深宮、不諳世事的統治者。馬嵬坡事變後,他跟隨肅宗北上靈武,參與了平定安史之亂的全過程,而且因為其太子身份而屢屢陷入上層權利鬥爭的漩渦當中,就是他本人的即位,也是宮廷政變的產物。這樣的政治經歷,讓我們很難相信他即位後會成為一個幼稚的政治人物。事實上,他對於藩鎮的妥協政策延續自肅宗。

為了盡快平叛,早在肅宗時期,就對安史部將發動了「糖衣炮彈」攻勢,其中最大的戰果就是史思明,他曾以所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並被封為歸義郡王、範陽長史、禦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只不過,由於跟唐廷的矛盾無法調和,不久後史思明就降而復叛。

影視劇中的唐肅宗李亨。來源/電視劇【楊貴妃秘史】截圖

此外,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一些新興藩鎮利用平叛之機,不僅發展裝大了自己的勢力,而且還趁中央與叛軍長期膠著導致的政治影響力、控制力減弱之機,也對中央跋扈乃至公然對抗,戰爭持續得越久,中央的政治控制力和政治影響力也就會越小。這正是代宗要盡快結束與安史叛軍的軍事對抗的原因之一。

在平叛過程中,唐軍內部,一批新軍閥也「成長」起來。在李唐朝廷看來,這些新軍閥跟安史舊部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因而對安史舊部加以籠絡,也有想要他們牽制這些新軍閥的意思暗含在內。事實上,唐廷給平叛功臣的待遇甚至還比不上這些安史叛軍降將。

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影響

中華淪左衽,戾氣先相應。

唐代藩鎮強,河北風猶勁。

留後傳子孫,稱兵抗朝命。

吞噬在鄰封,強宗屢易姓。

廢立在牙軍,太阿倒持柄。

其人居化外,漸與番戎近。

果然五季朝,契丹狡乘釁。

唾手十六州,割之於石晉。

從此大河北,寸土無乾凈。

金源起繼之,世與中華競。

蒙古起繼之,復將中華並。

割據四百年,大亂無時定。

亂機何時開,開自唐藩鎮。

——(清)張洵佳【河北藩鎮之禍】

不過,代宗對於藩鎮的政策也並非一味姑息或一成不變,事實上,在條件允許或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朝廷也對藩鎮勢力進行了一些限制甚至打擊。如廣德元年五月,代宗下詔「分河北諸州」,將原來隸屬盧龍、成德、相衛、魏博四鎮的土地分隸六鎮所管。其中的原因無外乎是為了削弱各鎮的力量,以便於朝廷控制。

而對於藩鎮的自立為帥,代宗也並非凡上表即予以承認,但凡代宗承認的,都是「不能討」「不獲已(不得已)」的情況。而對於那些比較弱小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藩鎮,則都予以嚴厲打擊。

唐代河北諸州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代宗在位期間,曾有人建議罷天下節鎮。如廣德二年五月,郭子儀「以安、史昔據洛陽,故諸道置節度使以制其要沖,今大盜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蠹百姓,表請罷之」,並建議從自己擔任節帥的河中節度使開始。

郭子儀的建議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當時藩鎮體制已形成,節度使(包括觀察使等)作為一級地方政權已經淩駕於州縣之上,它們管轄著數州乃至十數州的人民土地,權力地位較先前的州刺史大為提高,不要說擁兵割據的驕藩大鎮,就是效忠於朝廷的一般藩鎮, 又有幾個願意失去已經得到的權力和地位?因此郭子儀的建議根本無法執行,代宗只得選擇「不能用」 。

不過,從大歷八年以後,代宗對藩鎮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當年,嶺南東道哥舒晃殺節度使呂崇責後,代宗一反過去的慣例,令路嗣恭為嶺南東道節度使討之。至大歷十年十一月,路嗣恭克廣州,斬哥舒晃。此後,大歷十一年汴宋鎮李靈耀叛亂,代宗雖一度姑息,但最終還是出兵討平。大歷十四年三月,朝廷又乘淮西內亂,將早先被李忠臣占據的汴州從淮西手中奪回。次年,又因田承嗣支持李靈曜,再次下詔征討。這都表明了朝廷對藩鎮態度的改變,對藩鎮多少總有點震懾力。

唐代嶺南東道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代宗朝對藩鎮政策的變化,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從制度上對藩鎮勢力進行了一些限制,主要包括限制藩鎮兵力;罷諸州團練、守捉使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限制藩鎮兵力。唐朝中央和地方的軍隊編制,本來有嚴格的規定,但安史之亂中,出於平叛的需要,不僅唐廷明令一些地區自行募兵抗敵,而且各地也開始擅自募兵自守。安史之亂結束後,各藩鎮或為了擴張勢力,或為了避免被其他鎮吃掉,也都不斷擴充兵力,所謂「掌其兵百,則思兵千;尋掌其兵千,又思兵萬;尋掌其兵萬,又思兵數萬……」從而形成了藩鎮擁兵自重、驕橫跋扈的局面。現在,朝廷試圖透過「定諸州兵」、令各道申報軍數、不得私自招募士兵等手段來限制和削減地方兵力。只不過這些措施是否能在各地真正執行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綜上所述,代宗初年,迫於形勢,唐廷不得不對藩鎮(包括安史舊部和新興軍閥)的跋扈割據行為采取了姑息、遷就的態度。但隨著邊疆形勢趨於緩和,唐朝國力逐漸恢復,朝廷的對藩政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姑息、遷就為主改變為限制、打擊為主。可惜不久代宗的得力助手楊綰去世,代宗本人也在兩年後壽終正寢,而大歷限藩政策的另一位制定者常袞則在德宗即位後被趕出了朝廷。不過,德宗初年繼續了代宗大歷後期以來的削藩政策,他起用楊炎為相,透過兩稅法從財力上對藩鎮進行限制。建中二年又趁成德節度使替代之際,企圖一舉革去多年來藩鎮世襲的弊端。德宗的削藩政策雖然最後失敗,但從大歷末至建中初年唐中央的削藩鬥爭,可以說是為憲宗的平定藩鎮戰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明萬歷【三才圖會】刻本中的唐德宗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從更深層次來說,安史之亂對唐朝最大的沖擊就是打破了前期的政治局勢,改變為中央威力下降、地方及周邊勢力上升。具體說來,首先表現在中央朝廷本身出現了問題。即地方部份勢力發展,沖擊朝廷;其次是唐末周邊勢力崛起,並另行自立。與西晉末年不同的是,外族勢力試圖再次南下,但受到牽制,未能縱深,而內部區域諸藩鎮與中央並峙,導致內、外脫節。這種政治結構的失衡才是迫使代宗對前安史叛軍執行妥協、贖買政策的根本原因,而重建一種新的政策平衡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事實上要到憲宗統治時期才得以實作。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劉萌)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