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古代打仗有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麽偏偏沒有北征,只有「北伐」?

2024-10-12國風

古代打仗,通常叫「征伐」,比如【尚書】中有句話: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往東打,叫東征,往南打,叫南征,同樣,往西則叫西征,比如成吉思汗就發動過對東歐的西征之戰。

但歷史上有東征也有西征,還有南征,卻很少聽說過「北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由南向北的戰役,比如秦朝大將蒙恬,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漢武帝時期的河西之戰與漠北之戰;喜歡看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曾五次發動對北方曹魏的進攻;南宋時期的嶽飛也有過四次向北攻打金國的戰役;

而明朝,也有多次向北攻打蒙古的戰役,總之,幾乎歷朝歷代,都有發生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但這些戰役都不叫北征,而是統一叫北伐,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古人對戰爭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比如征和伐,就完全不同,除了征伐之外,還有討、侵、襲等說法。

我們先來看「征」,周易中有個卦叫謙卦,謙卦上六爻辭說: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什麽意思呢?就是講聲名在外但是能保持謙遜,天子或將領用這樣的態度出兵攻打邑國,是有利的征兆。

那麽什麽是邑國呢?邑國就是指天子分封的諸侯,只有諸侯有罪或者試圖以下犯上的時候,天子才會出兵。

那這樣的戰爭,是以上對下,是有道對無道的正義之戰,所以只有符合這種特點的,才叫「征」,它強調的是道德與正義。

從輿論的角度的來看,「征」,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只有這樣,戰爭的發動者,才能得到百姓和社會的支持。除了征以外,討,也具有類似的含義。

比如唐代駱賓王有一篇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檄文現實歷數武則天的罪惡,點名武氏乃亡國之禍根,以此證明征討武氏的必要性和正義性,所以這種強調合法正義的戰爭,就叫征討。

那麽侵,有進犯侵害之意,通常是為了利益而發動赤裸裸的侵略,既不和你講道德,也和你講法律,屬於弱肉強食,比誰的拳頭大。那什麽是「襲」呢?襲,就是不宣而戰,乘人不備的時候搞突然襲擊,所以有突襲和偷襲的說法。

最後是「伐」。伐這個字是個會意字,它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件叫「戈」的兵器,在甲骨文和金文當中,這個人是背對著兵器,看上去就像戈架在脖子上,以表示砍殺之意,所以伐,代表的是淪陷和殺戮!

那麽古代的戰爭,無論是征還是討,又或者侵略,都是只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就適可而止,但是「伐」不一樣,它有種不死不休的味道。

在歷史上,中原地區總是遭到北方匈奴的侵辱,長期下來就積累成國仇家恨,所以嶽飛北伐、就是抱著這種不死不休的意誌,不打出個結果不將敵人徹底淪陷,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