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有繼承也有創新 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宮長為回答「蜀道三問」|名人大講堂

2024-07-22國風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攝影 雷遠東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是哲學史上的終極提問,也是如今研究問題的重要切口和方式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研究也不例外。帶著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7月9日下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為登上名人大講堂,進行了題為【蜀道文化的內涵及源流 ——蜀道文化三問】的講座,與現場傳習誌願者和觀眾一起,探討蜀道文化源流、闡釋蜀道文化的傳承發展。

本次講座在南充的西華師範大學校園內進行。在西華師範大學,有一批專家學者長期從事蜀道研究,形成了一批學術論文,出版了【蜀道行紀類編】,形成了蜀道考古調查報告,為蜀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科學而充分的學術支撐。還成立了西華師範大學蜀道文化研究院,讓蜀道能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傳承。

宮長為登上名人大講堂

「我是誰?

回答什麽是蜀道文化的問題

講座正式進入主題前,宮長為先對今天講「蜀道文化」的方式進行了解釋。他表示,馮友蘭提出了「照著講」還是「接著講」的問題。「照著講」有繼承的內涵;「接著講」有創新的理念。今天討論蜀道文化三問,則既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概言之叫做「中和講」,也即「綜合講」。

講座的第一部份,宮長為首先對蜀道的「我是誰」進行了界定。要對此類區域文化進行界定,離不開考古學、文獻學等學科的支持。宮長為提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蘇秉琦先生提出了考古學文化區系型別理論,主要將全國分為六大區,巴蜀處於六大區的「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1984年,李學勤先生又把文獻與考古學成果綜合起來,把東周時代列國劃分為七個文化圈,西南的今天巴蜀區域,加上雲南省的滇及西南其他部族,都是巴蜀滇文化圈。

「如果說,蘇秉琦先生側重考古學的宏觀視角,探討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問題;李學勤先生側重把考古學與文獻結合起來加以考察,那麽,我們提出區域文化理論,則是介於文獻、考古和文化遺存三者的整體思考。」

宮長為提到,按照區域文化理論,對區域文化的界定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區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二是區域文化的表象與特征,三是區域文化的地位與影響。

講座現場

簡單來說,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內容和範圍;表象和特征實際上就是某一種文化現象的個性與共性的問題,或者一般與特殊的問題。宮長為以蜀道舉例,例如蜀道上的關隘、碑刻、廟宇等等,都屬於表象與特征的範疇。

宮長為著重提到了區域文化的地位與影響,這在蜀道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大家知道,廣元以及南充、巴中等,地處四川北部邊緣,山地向盆地過渡地帶,是中國歷史上一條連線中部和西南地區的古老交通路線,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形成獨具特色的蜀道文化,早已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高度的重視。所謂的蜀道,主要指先秦、漢唐乃至明清時期,從長安翻越秦嶺、大巴山,經過漢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一系列川陜道路。」

綜合三個方面,宮長為對蜀道文化的「我是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蜀道文化,是以古蜀文明為根基,以蜀道為載體,所展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起源於古蜀文明,延續至明清時期,通古貫今,鑒古知今,集中體現順天應人和諧共生之理念,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承中華文脈,傳承中華道統。

「我從哪裏來?」

探討蜀道文化的源流

在講座中,宮長為號召大家用大時空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以幫助大家從更大的格局和空間去理解某一段歷史所處的階段。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如今已知世界人類的歷史都是300萬年,而史書中黃帝的歷史距我們大約5000年。「如果我們單獨來看,好像黃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和人類300萬年的時間一對比,5000年而已,黃帝其實和我們是同時代的人。」

宮長為

宮長為進而提到,蜀道文化本就是古蜀文明的外延,也可以說是古蜀文明的延伸,從川西高原的營盤山文化到成都平原的桂圓橋文化、寶敦文化,乃至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走過了近三千年文明歷程。

營盤山遺址距今5500-6000年,桂圓橋遺址可追溯到5000年前;寶敦古城遺址是川西地區最早和最大的古城,其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550年,廢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三星堆遺址距今4800至2800年左右的歷史;金沙遺址距今約3200至2600年,是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國的都邑。

近年來,宮長為先後到過四川冕寧,包括綿陽鹽亭乃至北川、阿壩州汶川等地進行考察,探討黃帝以降顓頊、大禹,還包括嫘祖的歷史等等,許多傳說都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蜀道文化淵源有自、源遠流長。

「我到哪裏去?」

闡釋蜀道文化傳承發展的問題

講解完蜀道文化的界定與源流,宮長為繼續對蜀道文化傳承發展的問題進行了闡釋。他提到,按照初步設想,蜀道應該有三個圈,本圈為基道、周圈為要道、外圈為通道。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我們強調蜀道的傳承發展,要在內生動力、學術下沈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本圈為基道,也可以說是內圈,主要指古蜀文明內在通道,它是周圈的基礎;周圈為要道,也可以說是中圈,即指我們通常所說的蜀道;外圈為通道,也可以說是大圈,是蜀道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宮長為提出建議,內生動力,就是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指示精神,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在學術下沈方面,還需要繼續探索古蜀文明奧秘,推進蜀道文化研究,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講座現場

在文旅融合方面,宮長為建議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古蜀古文明、蜀道文化相結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培育文化科技新質生產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