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國古典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區別

2024-02-14國風

TING YI

中國古代美學的都是基於「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中國古代哲學觀。這種「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不同於西方的一分為二哲學觀。西方的一分為二的哲學觀強調矛盾兩極的對立、鬥爭和轉化。這種一分為二的哲學觀,認為對立、鬥爭是主要的、絕對的,事物的發展就是矛盾的兩極對立、鬥爭的結果。 因此,矛盾的兩極的和諧是暫時的、相對的。

而中國古代美學「一分為三,三生無限」的哲學觀不同。一分為三的哲學觀認為,世間萬物由陰、陽、中和三種形態組合,但它強調的是守住中庸,揚棄兩極,與西方一分為二的哲學觀相反,它認為矛盾的兩極都是片面的、暫時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實的、理性的、永恒的、長久的。

例如在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歷史上有「天人相分」與「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揚棄天人相分,天人相鬥。與西方一分為二的哲學觀不同,中國的一分為三的哲學觀,從不認為是對立兩極推動萬事萬物的發展,相反它認為是「中和」這種第三種形態產生、孕育萬物,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

從中國美學的發展而言,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20世紀中國美學走向現代理論建構的道路,也正是從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康德學說,尤其是他關於審美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思想開始的。

一個世紀以來,德國哲學家「康德」這個名字深深嵌刻在了現代中國美學學者的思想記憶當中,康德美學成為中國美學開啟自身現代性道路、構築「美學中國」現代理論圖景的最重要的知識根據——把無功利性、無目的性確定為審美本質規定的康德美學,不僅在20世紀初推進了中國美學的現代發軔,引起當時許多中國美學學者對美學、文藝問題的新的理論反思,同時也成為現代中國美學建構自身與中國古典美學不同理論形態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話語。

正因此,我們看到,從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到朱光潛、宗白華,再到李澤厚等,20世紀中國美學的理論大師們幾乎都把康德學說及其美學觀念當作了自己進行美學思考的特定資源。

蔡元培,更是具體地在美育理論中直接吸收、發揮了康德的審美超功利性思想,將之用於人心、社會、文化的改造以及中國人精神價值的重建設計,視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去除私欲而達致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

中國美學核心是不以認識外在美的知識為重心,而強調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通於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可以說中國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

由於受「中和」的哲學觀的影響,中國美學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質性的,這點有別於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尋找各門藝術自身的特質,例如繪畫、雕塑、音樂等各個藝術門類均有較明晰的分野和界限。

而中國卻從未尋找這種特質,各門藝術都是相關聯的存在的,例如詩歌的韻律美的講究,使中國詩歌與音樂一直相連;同時詩歌與繪畫相連,中國古代的文人畫,都是提倡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並且詩歌直接與書法相聯系,字畫是聯為一體的,中國國畫線條藝術也與書法藝術直接相關;同樣,詩也與舞蹈、戲劇、雕塑、建築等都相關聯,反之,這些藝術部類,也與自身以外的其它藝術部類緊密相連,它們是融為一體的。它們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特質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