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文本缺憾——當前書法展覽規則下的創作隱痛

2024-06-08國風

關註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來源 l 【書法】雜誌2024年第5期

作者 l 陳智

分享 l 書藝公社(ID:shufaorg)




當代書法經過四十多年的繁榮發展,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活力,也是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自信的真實寫照。作為標誌性現象的各級各類書法展覽,是最能反映當前書法創作的實際水準,也是最能體現書法藝術對於繼承傳統和展現時代精神的真實風貌。以四年一屆的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為例,我們不可否認展覽選拔模式對推動書法事業發展的進步意義,但每次評審結束後呈現給社會大眾的作品,從參與的評委到廣大書法群眾的普遍反映,往往都會覺得沒有想象得盡如人意。許多作品整體氣息平穩有余而表現不足,技法成熟老練但思想內涵膚淺,也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因為文字錯漏等硬傷問題被遺憾淘汰,不能完全反映這個時代應有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風貌。

我們考察當前書法展覽的評審規則,在總體把握書法傳統源流與當下時代立場的基礎上,註重學理性、藝術性和普及性相統一,越來越趨向於成熟和規範的制度設定。綜合運用多媒體現代科技手段和原作評審相結合,保證每一件作品都需經過全體評委的多輪次審慎選擇才能確認其去留上下,透過評審機制的完善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秩序,從而保證優秀作品的脫穎而出。但是我們通常遇到評審環節討論的話題是,不同審美偏好的評委如何在國展層面減少個人藝術傾向,公平公正對待不同風格流派的藝術作品?有些藝術水準較高的作品因為個性過於突出而在票選中得票不足,或者因為錯別字等因素被淘汰,評選應該選擇藝術至上還是選擇文本規範?如果藝術水平檢驗設為首要標準,那麽最低的容錯界限在哪裏?拋開藝術水準高下和審美風尚的變化,面對當前展覽書法我們最需要改變什麽?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當前展覽書法和傳統書法審美標準有什麽區別。評判一件書法作品的高下,傳統書論中有許多標準可以參考,張懷瓘在【書議】中論道:「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論人才能,先文而後墨。羲、獻等十九人皆兼文墨。」蘇軾【論書】中說:「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清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談到在「博通金石,終日臨池」的基礎上,「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這說明傳統書法審美強調的共性特征是八法具備,骨肉停勻。講究風神和氣格,是規範於法度之上的相對個體的自然書寫和自由表現;同時強調「人」的在場性,強調作品是自身人格氣質透過書法藝術語言的精神外化,是反映作者道德品行和藝術修養的積澱。

我們再來看當代書法的審美轉變,藝術創作活動的聚焦點是展覽模式。因為展覽的選拔方式,作品的生成不一定要有「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的門檻界限,也不再是漸進式的功深百煉,這就客觀地和傳統意義上藝術成長規律拉開了距離。雖然國展層面對文藝精品創作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總體要求,但書法家群體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動輒幾萬件的藝術作品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評判和選擇,評審規則對書法作品的考量標準是更加重視傳統取法淵源、技法表現豐富精熟、章法形式構成講究和藝術表達的學理支撐、整體感受的氣息營造、高雅正大的審美能力等等,而在實際展覽作品中真正能達到此類技術標準的精品創作也不是太多。許多作者投稿前心理上就預設了障礙,作品從技法到形式表現規範有余,書寫謹慎自信不足,藝術創作應有的才情表達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作品活潑生動處不多,藝術感染力不強。也有少部份作品走向另一個極端,盲目誇張,隨意變形,以草率狂怪為能事,來博取評委眼球。直觀的、外在形式的審美判斷在評審中占據了主導優勢,至於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考察往往退居其後。

蘇軾【赤壁賦】(局部)


在展覽模式的引領下,應制式創作是當前書法作品反映的主流心態。「應制」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漢語詞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對於控制或限制的回應或應對,可以引申為因為某種制度所作的呼應,比如應試教育等等。展覽機制的確立作為書法界選拔人才和提倡精品創作的重要手段,評審導向起到了風向標式的引領作用。所有作者都在圍繞著評委的魔法杖而選擇自身學書的路徑,打造參展作品成為最重要的創作目標。而傳統意義上的漸進式書法學習模式和師徒相授式的教學方法,被學院化的學科建設體系、速食化的各類展前培訓所取代,所創作的作品也是針對展覽要求和評委喜好的應制式創作,與自身個人化的審美需求、知識結構、生命感受完全割裂。這也造成了一部份中青年作者在跟隨時風的幾次應制式創作幸運入展後遭遇創作瓶頸,對自身的書法發展方向一片迷茫,不知所措。

由於應制式的創作心態和展覽模式下審美標準的變化,當前書法創作最具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性特征是書寫文本的缺憾。由於當代書家群體成長中欠缺日常的筆墨書寫環境和傳統文化修養訓練環境,書法作品一味講究技法和形式,而忽略了對書寫文本的重視,書法創作也不再是傳統文人追求「喜怒窘窮,一寓於書」的有感而發,因而很容易會出現問題。我們考察當前國展的參展作品,創作文本問題主要表現形式有:一是錯別字問題。許多作者為了符合展覽尺寸要求,動輒選擇幾百、數千字的書寫文本,一方面是大尺幅創作的形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超長篇幅書寫的苦肉計贏得評委同情,出現錯別字現象比較普遍,如「榭」寫成「謝」、「堅」寫成「豎」這類筆誤現象;更為常見的是常用繁簡字轉換,如「皇後」與「前後」、「裏外」與「公裏」、「關於」與「單於」等都是出錯的重災區;也有作品中出現簡單的人名、篇名、地名都會寫錯;還有篆隸書的生造和轉化無據等用字問題,這些都是書寫文本的硬傷。二是碑別字的創作運用問題。顧炎武在【日知錄】「別字」條說:「別字者,本當為此字而誤為彼字也。今人謂之‘白字’,乃‘別’音之轉。」廣義上講,碑別字就是在古代碑版當中出現的別字,是時代嬗變過程中的產物,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在唐代及唐以前的歷代墓誌中是十分常見的。羅振玉之兄羅振鋆曾采錄古代碑刻俗體別字撰有【碑別字】五卷本專著,對後世碑別字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在當前展覽作品中有的作者為了展現自己對傳統書法的博采眾長,也有的是為了相同文字的區別使用,經常會使用一些漢魏晉唐時期民間書法使用過的碑別字,自然有的在明清或近現代也為前人使用過,這在展覽評審中我們並不鼓勵此類將錯就錯的行為。當然還有的在文本文字區別使用時查閱相關書法字典等工具材料,有的材料在收集過程中就原有錯訛,書寫者沒有甄別能力,也會出現別字的現象。三是書寫文本的選擇問題。當前的書法創作群體因為應制式的創作目的,更多地關註書寫材料的選擇、技法的純熟和章法形式的安排,在選擇書寫文本時往往隨意性很大,常見的是抄寫歷代經典散文名篇、古典詩詞歌賦、文論書論、名山大川的楹聯佳句等等。由於對文本本身內容沒有深刻的理解,經常會出現文章的篇名和作者張冠李戴,文章內容時常漏字漏句,有的為了章法形式的安排需要對文本任意割裂,斷章取義。最為關鍵的是因為文本的生疏,很難在創作上調動情緒,達到心手雙暢的創作狀態,試想古代的【寒食帖】【赤壁賦】【自敘帖】【書譜】等等,哪一件不是文本內容和技法表現達到雙重高度的書法經典?四是作品題跋文本問題。很多作品為了章法形式安排的需要,選擇在正文創作之後,在題首、落款部份甚至於章法空白處,加上或多或少的多種書體題跋,一方面顯示自己對多種書體創作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豐富作品形式的飽滿感覺,在一定程度上會贏得評委的好感。但是細讀題跋內容往往千奇百怪,有的是書寫人物簡介,有的是抄襲別人的評論,有的是東扯西拉片段式文字胡亂拼湊,還有的是文白相間自我感悟式的無病呻吟。最不能容忍的是,有的題跋甚至牽強附會與正文毫無關聯,這類題跋問題在各書體創作包括篆刻、刻字作品中都不鮮見,這類學風不正的創作破壞了藝術創作最起碼的尊嚴。五是自作詩文的淺薄和思想性不足問題。中國書協近年來針對當前書法現狀提出「根植傳統,鼓勵創新,文質兼備,多樣包容」的創作理念,直指影響書法發展的癥結所在。尤其是倡導作品的「文質兼備」,鼓勵在創作中書寫自作詩文,提升書法群體普遍的傳統文化素養,引導作者以自我創作文本的切身體悟調動技法表現的情感內涵,達到技法、文本和藝術表現的高度統一。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展覽投稿中僅占據少量比重的一部份自作詩詞還處於格律平仄尚欠規範的低階階段。有的抄襲篡改古人聯句顯得不倫不類,有的書寫自作散文蒼白低俗顧影自憐,有的仿寫書法體驗式的理論感悟詞不達意,不知所雲,更遑論兼具深刻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美文佳構了。

蘇軾【寒食帖】(局部)


懷素【自敘帖】(局部)


當然對於當前書法創作中存在的文本缺憾,我們也需要客觀看待。國展大舞台展現的是宏大的作品尺幅和精美的形式制作,我們不可能要求在自作文本上出現比肩古人的詩文名篇,就是動輒成千上萬的文字書寫,要做到件件無錯漏確實會有很大困難。並且古代經典書法作品中也曾出現像【蘭亭序】【祭侄文稿】等因情緒表現和思想疏忽等因素造成的塗改和補白現象,並不影響其作為經典藝術的流傳。我們考察當前國展的評審,在充分考量作品藝術水準的基礎上,客觀地劃定相應的容錯範圍,在終評票選之後增設了文字審讀環節,由評委和文字審讀專家分別就書寫文本進行細致核查,並根據所發現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和研判,區別對待文本書寫出錯的各類情況,形成一定的容錯標準共識。明顯的文化素養不夠,常見的繁簡字使用不當,人名、片名、地名等關鍵詞句抄寫錯誤,選擇文本版本有誤差,甚至張冠李戴等違背基本常識,還有自作詩文水平低下,文辭不通不知所雲等問題,都作為嚴重差錯的評判處理。而對於長篇文本中個別漏字漏句不影響文本原意理解的,或者因情緒表現而產生的筆誤現象,篆書、篆刻作品中因為實際需要進行文字轉換運用有欠規範等問題,評審都給予了一定的包容。

馮摹本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如何在國展中實作文本的突破,解決文本書寫的現實缺憾?對此主流書法界形成了崇德尚藝,學術引領,加強文化藝術修養的清醒共識。首先,我們必須接受當代書法群體普遍傳統文化缺失的客觀事實,厘清藝與文的關系問題,使書法家隊伍重新回歸到古代知識分子「士之誌遠,先器識,後文藝」為學修身的目標上來。首先需要提升作者基本的文化素養。理解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依存關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積累和當代社會的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中國書協近些年來面向全國透過選拔中青年創作和理論骨幹舉辦的國學與修養高研班,就是著力提倡廣大書法工作者重視傳統文化,識器修身、藝道互進的有力舉措。其次,強化書法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學科意識。當代書法家的職責不僅僅是面對幾本字帖的基本技術訓練,要深入了解經典書法範本和代表性書家源與流的關系,還需要開闊思路和眼界,對書法創作相關的書法史、古典書論、文字學、篆刻學、書法美學等做到融會貫通,並合理進行學科借鑒和書體融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語言和學術主張。再者,註重書家群體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我們創作中出現文本的缺憾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審美力的缺憾導致的,故要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深入挖掘民族審美和藝術傳統在社會套用層面的教化作用,把「明道經世」作為審美實踐獲得的價值目標。具體到作品創作中最基本的是要理解書法技法、形式、表現、文化、思想等對於書法創作的邏輯內涵。選擇文本後要在理解基礎上進行創作,表現雅正書風和正大氣象的審美旨趣,使書法藝術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美育功能。最後,鼓勵自作詩文的當代表達。前文已述,古代書法經典的書寫文本大多是以詩詞歌賦、交遊酬唱、學書感悟等自身生活藝術感受為表現物件,當然也有書寫優秀古典詩詞的,但至少是在理解基礎上的寄情式創作。我們當代的書法創作如果只是一味地抄寫古代詩詞文賦,在文本選擇上完全沒有當代社會的文化資訊肯定是巨大的遺憾。所以中國書協提出「文質兼備」的創作理念,鼓勵書法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書寫自作詩詞,體現自身修養,反映時代心聲。二〇二二年中國書協舉辦的「征程」大展,就是在主題性展覽中倡導文本呈現形式與時代表達內涵有機融合的成功嘗試,將書法激情抒懷的藝術表達與記言錄史的社會功能相結合。鼓勵書家在加深文本體驗的基礎上回歸傳統的日常書寫,體現清新質樸的中國式審美風範,這種學術引領的創作方式對當前書寫文本的突破具有較強的範式意義。

筆墨當隨時代,書法藝術的當代發展也必然會體現時代的特質。作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書法的經典遺存博大精深,古代書家註重藝術素質的培養,講究功性互見、學養互進的生命體驗。而書法藝術的當代發展,除了繼承和弘揚之外,必須深刻認識書法藝術傳統與現代的相互依存關系,體現時代特征不僅僅是創作尺幅的宏大、精準技法的表達和精美形式的制作,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在書法界倡導國學與修養的提升,重振文化人的風雅精神,鼓勵書寫與時代藝術相匹配的當代文本,追求藝文相適應的自由表達,以自身的真摯情感去謳歌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與成就,讓古老的書法藝術綻放出絢爛多彩的時代光芒。


圖文綜合來源網路,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 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 xshufa

活動報道,請聯系: shiyu798

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 xshufa

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 shiyu798

瀏覽結束記得關註@書藝公社

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