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為何「負心多是讀書人」?

2024-01-01國風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原文當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這種說法應該說是有根有據的,雖然並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

我多年來一直思考這種現象,想知道為什麽會這樣。目前我想出來的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道德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實踐性恰好是普通民眾的強項和讀書人的弱項。

道德這個東西關鍵不在於怎麽說,而在於怎麽做。普通民眾不善於表白,喜歡直接把道德觀念訴諸行動,他們用行動說話,就顯得很實在。知識分子則不然,他們善於說,而且說的話總是道貌岸然,但未必真有執行力。維護道德往往需要做出個人犧牲,讀書人未必有這個勇氣,於是就露餡了。當然普通民眾也未必都有道德實踐的勇氣,可是人家也不唱高調,所以即使做點不道德的事,其言行反差也沒有那麽刺眼。

還有,道德行為對人的思想要求反而是單純的,道德行為往往出於極其簡單的想法,甚至是本能,而不需要什麽復雜的思考。比如說某人路遇有人落水,跳下去就救人,結果把落水者救上來了,自己差點淹死。記者感動得不行,忙來采訪,問道:「您跳入水中那一刻,心裏怎麽想的?」答:「什麽也沒想。」記者大失所望,感嘆見義勇為者文化不高,缺乏文學氣質,正是做文章的好時機做不出文章來。其實這位英雄說的是大實話,而那位記者問的則是個書生氣十足的傻問題。有道德的人往往都是思想單純的人,他認準了一個理兒,就去做,就這麽簡單!讀書人喜歡把什麽事情都弄復雜,殊不知思想一復雜,行動就有可能不堅決了。

第二,知識分子的依附性比普通民眾強。

讀書人是耍筆桿或者吃開口飯的,不是第一產業也不是第二產業,不屬於「實體經濟」,搞的是軟實力而不是硬實力。軟實力是要以硬實力為靠山才能發揮作用的,吃開口飯也好,耍筆桿也好,也必須有靠山,你得靠在什麽實體上,為某些實實在在的人服務,才能有飯吃。所以讀書人往往更需要「看人臉色」,難有獨立性。知識分子要保持真正的獨立(像魯迅那樣),也不是不可能,但你可能就要準備付出坎坷一生的代價。一般讀書人缺乏這樣的氣節,就只好做很多心口不一的事情,在別人看來,自然就是「負心」了。普通民眾也不是沒有依附性,但憑力氣吃飯,幹完活回家,不必說那麽多違心的話。他們的道德困境比較少。

我觀察今日讀書人的言論,雖然五花八門,但主要派別是兩個:一些人是為多數老百姓說話做事,背靠多數人,一些人是為有權有勢有名的精英說話做事,依賴少數人。我比較贊成前一種人。我認為實心實意為多數老百姓著想,堅持不變,就是有道德的。有人說,要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若真的能做到言行如此分裂,不知其神經系統是什麽情況。我看他骨子裏還是為極少數人謀利益。讀書人嘴巧,善於用大詞匯掩蓋自己的小意圖。比如有人一方面極力主張關懷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又宣稱「我不在乎大國崛起」,請問國家不富強起來,誰來扶持弱勢群體?靠你們這些口吐蓮花的讀書人嗎?指得上嗎?國家興衰我不在乎,這種觀點,只能對極少數「牛人」有利,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很多讀書人明明是依附著少數人,卻不願承認,硬要裝出一副關心全人類的架勢,一看就不真誠,難免受「負心」的責難。

第三,讀書人語言欺騙的能力強於普通民眾。

人是一種「意義動物」,也就是「非講道理不可」的動物,幹什麽都要「師出有名」,起碼要占領一個「道德陣地」,最好是「道德高地」。狼吃羊,事先不會發表宣言論證自己吃羊的正義性。人與人之間爭鬥,就不能這樣簡單,要宣戰,要發檄文,先得有一套說辭,證明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是替天行道。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不像動物之間全靠硬實力,而是必須伴隨軟實力,文鬥武鬥雙管齊下,且總是「先禮而後兵」。這樣一來,在人類社會,實力之外,誰能言善辯,誰就更有優勢了。讀書人就占了這個便宜。一個人詞匯豐富,語言能力強,解釋能力就強,他就有條件把自己的行為都進行道德包裝,既方便欺騙他人,也方便欺騙自己。動物是沒有這種本領的,他們也不需要此種本領。

比如兩個行人看見有人落水了,都沒有去救。其中一個人頭也不回走了,事後別人問及此事,他說:「我怕救不了別人,自己也淹死。」然後就拒絕談論此事了。另一個人則說:「按理呢,我應該跳下去救他,可是我又一想,救人畢竟有危險。我才三十多歲,落水那個人我看起碼六十歲了,他對社會已經沒有什麽貢獻了。我去救他,萬一我出了危險,太不值了。現代人應該理性,所以,從社會整體利益考慮,我的選擇很合理。」我們可以猜想,這第一個人多半是一個普通民眾,而第二個人則是一個「文化人」,肚子裏墨水多。二者的區別是,前者沒做高尚的事情,他也不覺得自己高尚,後者明明沒做高尚的事情,卻感覺自己很有水平。這就是讀書人與一般民眾的區別。

再舉個例子。小日本打進中國,某村民當了偽軍,成了漢奸。有人責問:「你為什麽做這種事?」答:「混碗飯吃。」汪精衛也當了漢奸,他就不這麽說,他說他這是「曲線救國」。你看他的回答多麽高大上。普通百姓幹壞事,即使不能懺悔,起碼他也不給自己戴高帽,文化人就不行了,他們明明幹了大不道德的事情,卻非要披著道德的外衣,給自己梳妝打扮一番。這就特別刺眼,特別討厭,特別有欺騙性。而文化人之所以能到這一點,蓋因他們有文化,肚子裏裝著一大堆各種各樣的說辭,可以隨時拿出一樣來為自己臉上貼金。一般百姓沒設麽大學問,說謊也說不出花花來。所以你看,歷史上著名的道德敗類幾乎都是文化人,而著名的道德模範卻有不少文化水平不高者,比如荊軻、狼牙山五壯士、雷鋒等等。

第四,人們對讀書人期望值偏高。

俗話說,知書達理,把「知書」與「達理」並列且相連,給人的感覺,這裏面有個因果關系——知書者必定達理。其實這二者並沒有必然聯系。一個人有學問,有專業知識,並不能保證他必有道德。但是一般人似乎都覺得應該如此,所以每當知識分子做出了不道德的事,大家都格外震驚,好像這種事不該發生似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於是發出「負心多為讀書人」的感慨。所以我想,今後我們就不必把文化人想得那麽高了,他們自己,也不必端著架子,活得那樣累。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普通百姓,總還是希望知識分子品德最好高於社會平均值,因為他們大多是教育者和善於影響他人的人,如果他們自己道德上就不靠譜,做為家長,把孩子交給他們教育,可怎能放心?

總起來說,「負心多是讀書人」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它主要是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造成的,建議每個自認為知識分子的人引以為戒。

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