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什麽是「喜喪」?有何標準?按照傳統多少歲才算得上是「喜喪」?

2024-02-08國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方方面面的知識,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根基。在這其中,「喜喪」就是一個特別的概念。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喜喪」,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喪葬儀式,通常來講只有一個人高壽去世才能舉辦喜喪儀式。

而對於「喜喪」這個特殊的概念, 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喜喪文化,他們對喜喪的定義和標準也是不同的。

那麽,究竟多少歲才算得上是喜喪呢?

一、什麽是喜喪?

喜喪,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覺得奇怪, 和「喪」字沾上邊的向來都不是什麽好詞,可為什麽前面還要加上一個「喜」字呢?

其實這個喜字寓意著歡喜,在這裏的意思是指希望前來祭奠的人將自己對逝者的悲傷轉化為歡喜,以喜慶的方式來祭奠已經去世的人。

這樣看來,喜喪反而是值得提倡的。而對於喜喪文化, 它是從古代就已經存在的了,喜喪的起源與古代人們的思想有很大關系。

在古代,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人們愚昧無知,認為自己的壽命是上天賦予的, 自己的生死自有上天安排,死亡也是因為自己的命數到頭了。

正因如此,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不懼怕自然死亡,反而覺得自然死亡是一種解脫,認為壽終正寢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在人們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喜喪文化也就隨之誕生了, 人們開始舉辦代表著慶祝和歡樂的葬禮來表達自己對已逝之人的贊美和尊重。

其實除了受當時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影響外,喜喪文化還受到了地域、歷史、宗教等各個方面的影響, 它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最本質的內容是不變的。

最開始,人們可以舉辦喜喪的年齡被定在七十歲以上,你可能對此表示驚訝,才七十歲就能算得上高壽了嗎?

這是因為在古代,百姓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比較差, 人均壽命比較短,活到七十歲的人已經算得上是高壽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生病了也可以接受治療,這些因素也就導致了人們的平均壽命開始提高。 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喜喪的年齡已經不再是七十歲了,而是更高。

不過對於喜喪來講,每個地方的標準和規矩都是約定俗成的,不同地區的喜喪條件往往不同。

大體上講,喜喪的標準主要有兩個方面, 分別是老人的年齡和子孫後代的數量。

一般來講,年過八十歲的老人如果去世,就可以舉辦喜喪儀式了。不過在不同地區, 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階層當中,人們對於喜喪的年齡標準也是不同的。

在南方地區,比如福建、廣東等省份,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人們一直認為喜喪的年齡標準在90歲及以上。

而對於像北京這樣的地區, 人們甚至可能將喜喪的年齡標準定到110歲。

除了年齡限制外,老人子孫後代的數量也是舉辦喜喪的標準之一, 人們認為,只有子孫滿堂的人才能在去世後舉辦喜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後代和子嗣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了一個家族綿延下去的希望和榮耀,也代表著人們對團結的向往。

這裏的「子孫滿堂」指的不是有很多很多後代,一般來講, 去世的老人只要有一個後代就可以舉辦喜喪儀式了, 不過這個後代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要想舉辦喜喪,老人的孩子是不能出現意外的, 否則這就會成為老人生前的一個心病,自己的孩子發生意外,想要「喜」是一定歡喜不起來的,舉辦喜喪也就無從談起。

另外,老人的孩子一定要是懂得孝順的。人至暮年, 最重要的已經不是錢財和地位,而是自己的子女是否孝敬自己。

若是一個老人有一屋子孩子,卻沒有一個懂得孝順的,那這個老人在家裏也不會感覺到幸福,活著也只是在混日子罷了,一點盼頭都沒有。

對於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現代社會的一個經典話題——養老。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大,近年來老齡化問題加劇,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人們好像每天都在忙,也就沒有辦法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父母和親人。

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養老院幾乎變成了大部份老人晚年的「家」, 有些老人喜歡待在那裏,而有些老人卻覺得那裏冰冷無情。

所以,在現代社會究竟該如何孝敬父母呢? 在將父母送進養老院時要提前詢問意見,多給予父母關心和陪伴, 畢竟我們與他們見面的日子越來越少了,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總的來講, 喜喪最重要的是「喜」字,開開心心舉辦葬禮就是這個儀式最本質的內容。 那麽,你是否見到過喜喪?

二、喜喪的表現形式

實際上,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沒有見過喜喪,舉辦喜喪的地區主要還是在南方。 這種喪葬儀式並不普及,但是它的流程是非常獨特的,也具有特別的寓意。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喜喪的氛圍,喜喪與其他葬禮不同,它的氛圍更加輕松和愉快,而不是像其它葬禮那樣沈重悲痛。

在喜喪儀式上, 你可以看到神情豁達的逝者家屬,而不是一群人圍在死者面前哭哭啼啼。

喜喪儀式的流程也很特別, 不像是在舉辦葬禮,反而像是在進行一場演出活動。

很多人在舉辦喜喪時會請人來進行表演,逝者家屬會提前把戲台子布置到死者的門前,在進行儀式時開始流行音樂的表演,不僅敲鑼打鼓,還可能會把隔壁鄰居也請來一起看表演。

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 來參與喜喪儀式的人都不會帶著一副苦瓜臉,反而會開開心心的對死者表示哀悼。

如果不是靈堂前擺放的花圈和棺材, 那這裏真的會被人誤以為在舉辦音樂表演,而不是一場葬禮。

除了葬禮的氛圍不同外,喜喪儀式上的一些細節也與普通葬禮不同。在舉辦喜喪儀式時,逝者家屬為逝者準備的棺材也是獨特的。

平常我們能夠見到的棺材大多是以黑色為代表的深色棺材,還有的用的是原木色的棺材,但是在喜喪中,使用的棺材顏色一般都是紅色。 他們認為紅色象征著喜慶與活力,更能體現出喜喪的喜字。

不僅如此,很多人在舉辦喜喪時還會把紅色棺材「打扮」一番, 他們會在棺材外面做一些裝飾。

比如,有的家庭會將一層刺繡完成的紅色綢布蓋在棺材上面,這個綢布上可能會繡上仙人駕鶴西去的圖案,也可能會繡上漂亮的鮮花圖案。 總之,怎樣能讓棺材變得喜慶就會怎樣進行裝扮。

三、人們對喜喪的看法

網路越來越發達,即便是沒參加過喜喪的人也聽過這種文化了,對於喜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喜喪文化,有些人支持也有些人持反對態度。

一部份人認為,喜喪是一種讓人愉快的祭奠方式,不僅能夠緩解人們對已逝之人的悲痛心情, 還可以表達自己對逝者的祝福和尊重,也能給還活著的人帶來勇氣和力量。

還有一部份人認為,喜喪文化是不值得提倡的。這類人只贊同傳統的葬禮儀式,比較保守,認為葬禮的氛圍應該是沈重和嚴肅的, 不應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他們覺得喜喪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不值得提倡。

人們的觀點總是不同的,但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喜喪文化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且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份。

喜喪文化,代表了古代社會人們對老人的祝福和尊重, 也代表了現代社會人們對家族興旺和老人幸福的美好期盼。

在現代社會,喜喪文化仍然存在,但是, 一種文化要想留存於世就必須進行創新和發展,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作為喜喪文化的核心,它的傳統精神是值得繼承的,但是它的表現形式可以隨著時代發展而做出改變。

只有讓喜喪文化順應時代的發展,讓它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順應現代人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喜喪文化才能發展下去,在新時代裏熠熠生輝。

喜喪文化的存在還反映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繼承性。喜喪文化已經存在了數千年, 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也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結語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喜喪文化只是眾多文化的一種。 每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喜喪文化與傳統的喪葬文化不同, 它的存在讓我們對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但是,不論舉辦哪種喪葬儀式,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表達自己對逝者的哀悼和祝福。逝者已逝,活著的人應該更加努力,迎接自己發光的明天。

對此大家怎麽看呢?「打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