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說的就是雖入秋但仍熱的處暑節氣

2024-08-21國風

雖然兩天後就是處暑節氣了,但是今年的天氣依然很熱,暑氣仍然很重。所以,正如俗語所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說的就是這個雖然已經入秋,但是天氣還是比較炎熱的節氣:處暑了。那麽具體地說,處暑究竟是個什麽樣的節氣,又有哪些民風習俗呢?

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也是秋季繼立秋之後的第2個節氣。通常說來,時至處暑節氣時,已是高溫炎熱天氣「三伏」的「末伏」,這就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接近尾聲了。處暑,應該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因為「處」的本義是「止息」、「停留」的意思。所以「處暑」就表示炎熱的酷暑到了尾聲,即將停止,暑氣開始消退,暑天也將盡了。

但是,暑熱的消退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並不是暑氣下降,天氣馬上就可以涼爽了。然而,處暑節氣時,雖然天氣還是很熱,但是氣溫總體已開始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說,處暑之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的放射線減弱,副熱帶高壓也會向南撤退,暑意漸消,雷電暴雨等強對流天氣也會逐漸減少和減弱。作為傳統節日,處暑的民俗活動也是很多的,比如祭祖、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等。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許多民風習俗是與祭祖和迎秋有關的。因為處暑節氣的前後,正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或「七月半」,所以人們都會上墳祭祀拜祖先。而在這段時間裏,正是民間初秋的秋糧收獲季節,也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感恩祖先的節日,隨著許多農作物的成熟和收獲,按照民間的慣例,要用新稻米等來祭供祖先和大地,並向祖先報告今年的秋季收成情況。

吃鴨子。俗話說「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時的鴨子最為肥美和富有營養,而且處暑已經入秋的第2個節氣,需要適當地補一補「秋膘」,而鴨子正好,既不過於油膩,又適合清補。為此,處暑這一天,人們會或做或買,來上一碗「處暑百合鴨」,享受滋補一下。另外在古時,人們不僅會把做好的鴨子菜端上一碗送給鄰居品嘗,還有個說法:「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放河燈。河燈,一般是用竹、木、紙等材料做成,並在底座上放上燈盞或蠟燭,然後拿到河裏或其它的水裏去放漂。因為處暑節氣的前後,正逢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即「七月半」、「鬼節」,所以在水中放上河燈,並任其漂流,以此來悼念逝者的同時,也祈求保佑生者的平安。

開漁節。處暑節氣之後,因為是漁業收獲季節的開始,所以沿海地區常會在這時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開漁節對於沿海的漁民來說,不僅興高采烈,而且熱鬧隆重,會舉行比較盛大的開漁儀式,用來歡送漁民開船出海,期盼漁業豐收。比如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每年一次,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要開展各種文化、旅遊、經貿等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遊客前往。使他們不僅能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還能品嘗到各種鮮美的海產品。

煎藥茶。煎藥茶這一民風習俗,在民間自唐代以來就已經盛行,並流傳至今。每年的處暑節氣期間,全國的不少地區,家家戶戶都有煎藥茶的習慣。先去藥店購買適合煎茶的中藥,並配制成藥方,然後回家煎茶備飲。因為古人和中醫理論認為,入秋之後仍然要適當吃點「苦」,對於清熱、去火、祛燥、消食、除肺熱等方面有一定的好處。比如俗話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說的就是用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煎制而成的酸梅湯,當茶飲用,具有止渴生津、補氣開胃、消暑降溫、緩解煩悶等功效。

拜土地爺。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豐收的時節,所以農家會用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公公,感謝土地爺的幫助和庇佑。有的殺豬宰羊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地的中間表示感恩,還有的在處暑這一天從田裏幹活回家不洗手腳,怕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了。在民間,人們除了盛行祭祀儀式外,還會把祭祀用的供品撒進田地以示謝恩。有的不僅要焚燒紙錢祭拜土地爺,還會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這樣做可以避免冰雹對農作物的襲擊,從而能夠獲得秋季糧食的大豐收。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