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梁益君人生三境界——重情重義畫那份人生釋意

2024-06-27國風

與人們想象中高冷的老藝術家形象不同,梁益君老師本人幽默開朗、樂於交友。他並不刻意保持藝術家的神秘性,反而很「接地氣」,熱衷於向朋友們分享一切美好事物,包括他的畫,和他的生活。

天才畫家「出名要趁早」

縱觀梁益君的藝術之路,稱得上一句「少年天才」,他早年在重慶市中心念書,十歲時便遇到了自己的啟蒙老師文啟亨。從西師畢業的文啟亨指導年幼的梁益君進行兒童畫創作,深感於他的藝術天賦,就推薦他到重慶市少年宮進行學習,接受少年宮專業的美術培訓。在少年宮時期,他遇到了兩位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師,一位是川美畢業的蔡晏良老師,一位是來自浙江美術學院的郭無老師,這兩位老師主要教孩子們素描課,又對西方色彩有一定了解,梁益君也是在那時就接觸到了素描、色彩等專業訓練,他在少年宮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時代,奠定了非常紮實的美術基礎。

中國的禪語說,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意思是人初識世界,內心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麽就是什麽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看待世界的眼光變得復雜,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 ;可若突破了這重迷障,便會茅塞頓開,回歸自然,內心不再為外物的變化動搖,山自然是單純的山,水也還是單純的水。在筆者看來,梁益君的藝術生命與這句禪語相當契合,跨越了歲月的磋磨,已過耳順之年的他對世界持有一種天然的樂觀態度,他的作品色彩豐富,樸素雋永,展現了他對自然風景的一片赤誠。

【牧歸】,套色木刻,43cm ×56 cm,1981年

1977年,高考恢復,那時的政策允許在校高中生參加高考,因此,才上高一的梁益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參加了川美的招生考試,金子即使在沙漠中也會發光,他的才華完全沒有因為年輕而顯得單薄,很快就被順利錄取。那時,他高中還沒畢業,就已成為川美77級繪畫系的一員。

【希望的田野】,套色木刻,43cm×56 cm,1985年

當時川美分為繪畫系、設計系和雕塑系三大系,細分到專業上,梁益君就讀於版畫專業。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甚至可以說,中國是版畫的故鄉。中國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在中國美術史上,版畫是重要篇章。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使中國版畫在唐代已有較高水平。

20世紀30年代,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在繼承傳統版畫技藝、借鑒歐洲版畫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版畫的便捷性、大眾性、可復制性,使新興木刻藝術成為「時代的戰鼓」和「革命的號角」,拉開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序幕。抗戰爆發後,魯迅所倡導的新興木刻理念被青年革命者們帶到延安,以大眾化、民族化的作品,鼓舞民族鬥誌、銘刻紅色記憶,播下版畫藝術向時代、為人民的種子。新中國成立後,版畫藝術沿著現實主義創作方向不斷開拓,工業版畫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風格流派大放異彩。

【綠了.車田鄉】油畫,150cm×120cm,2019年

【賽罕壩之秋】油畫, 80cm×100cm,2018年

梁益君在校學習期間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版畫作品,1980年,他創作的木刻版畫【夢】入選四川青年美展,獲優秀獎,也被全國知名的美術雜誌收錄發表。1982年,他從川美畢業,被分配到涪陵群眾藝術館工作,但1983年時,他在校創作的作品【牧歸】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相較於許多畫家早年的曲折經歷,梁益君的藝術之路順風順水得多,或許也正因如此,使他始終對生活保持著一副天然的赤子心腸,得以在作品中展現自己溫暖的筆觸。

由人及景,山水人間

在涪陵群眾藝術館工作的七年間,梁益君充分地親近大自然,藝術館內的物質條件雖然不算理想,但工作環境卻很寬松,可以隨時到所屬各縣去體驗生活。他借此機會畫了不少風景畫,因此對風景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山山水水結下不解之緣。

【老家-龍洞鄉之二】,油畫,60cm×80cm,2021年

【快樂.陽光-典登鄉】,絲網版畫, 56cm×96cm,2009年

1989年,川美召回了梁益君,讓他在版畫系擔任色彩教席。改革開放初期的川美版畫系教學中,突出的亮點之一是馮星平先生的素描教學。馮氏素描既不受制於光照,也不要求還原視覺真實,但註重內在結構的解析與整合,並納入精神性表現的邏輯展開。馮氏素描的創造性呈現在川美的77級、78級大放異彩,但在當時,版畫專業的色彩課卻還是按常規路子教學,課時也不多,導致學生們從素描和色彩兩課學習的認知方式頗有差別,直到梁益君的歸來,填補了川美色彩課的缺憾。

梁益君執教嚴謹,註重教學方法的實效性研究,對版畫系色彩教學進行針對性探索,身體力行地畫了許多教學範畫,其作品描繪的物件多為人物(含人體),深得馮氏素描造型的真傳,並探索到與造型較為匹配的色彩語言路徑,運用主觀處理,展現或凝重或瀟灑的色彩魅力表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他在這一階段創作了相當數量的版畫作品,連續參加了三次中國美展,很多作品都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神州美術博物館甚至是國外的機構,比如英國木刻基金會收藏。

【賽罕壩之冬】,油畫, 80cm×100 cm,2018年

在川美的教學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唯一遺憾的是,因為這種工作環境的轉變,畫風景的機會變少,他的風景畫創作進入了一個長達十年「擱置期」。千禧年前後,梁益君帶班去涪陵地區惠民鄉寫生,眼前熟悉的詩意的山水風物勾起了他對風景畫塵封已久的熱情,那之後,他更加把重心放在了風景創作上,有意識地用風景創作去參加美展。同為川美版畫教授的同僚鐘長清評價他 :「在藝術觀念日新月異、藝術創作五彩繽紛的當今畫界,梁益君的色彩風景以一種樸實、自然的風貌吸引著觀眾,他的風景作品是以赤誠之心與大自然對話的真情流露。」

面對時下眾多無病呻吟,故弄玄虛之作,梁益君的風景畫尤顯質樸清新,賞心悅目。「一張風景畫可能沒有什麽主題思想,但它能夠讓人感覺很喜悅、很優雅,或者很悲傷,這些都是藝術家將寄托在風景畫內的感情傳達給了觀畫者。」梁益君認為用人物來傳達人的感情是直接淺顯的,而畫家如果將自我意誌移情到自然風物上面,便多了一層「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趣,更符合中國文人追求留白寫意的傳統審美傾向。

【賽罕壩之春】,油畫, 80cm×65cm,2018年

回歸本真,自在隨性

作為教育工作者,梁益君在川美以執教嚴謹著稱,但梁益君本人實際非常風趣樂觀,與想象中刻板守舊的老藝術家形象截然不同,對於時下新的藝術風向,他也大多持包容接受的態度。他之前帶過的學生們,有的探索新材料,有的研究新媒體,各自有不同方向的發展,他對此都喜聞樂見,認為年輕人敢於探索的勇氣值得學習。

從川美退休後,梁益君的創作更加自在,他將大量時間都花在外出寫生上,每次都收獲頗豐,他的腳步遍及大江南北,但最終又回歸到四川盆地中。「北方多平原,有一眼望盡的感覺 ;南方的風景比較多起伏,尤其是我們川渝,多的是青山綠水。其實有時我們到國外去,看到異域風光,獵奇心理得到滿足,對創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更多的是吸收西方繪畫在形式上的一些處理方式,學為己用。」

【賽罕壩之夏】,油畫, 80cm×200cm,2018年

合川是梁益君的老家,盡管由於讀書工作的原因,他待在合川的時間並不長,但隨著年歲漸長,他對家鄉故土的感情有增無減。近幾年回到合川時,城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進步令他感嘆,這位名家也期待自己能為合川美術做一些貢獻。

「我認為合川的美術在整個重慶的美術界都是位列前茅的,合川美術館也在積極組織各種活動,我有幸參加過幾次,到當地的名勝古跡去寫生,那些自然風景非常漂亮。合川美術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只是一點,全國大展的作品稍微有所欠缺,我希望他們能在今年的全國十四屆美展中出現好的作品。」

【艷陽天】,絲網版畫, 76cm×98cm,2004年

得益於幾十年的歲月沈澱,現在的梁益君畫畫越來越輕松自如,如果用一個現下流行語來形容,那就是「佛系」。寫生的地點隨遇而安,所用的畫材也因時就宜,時而油畫時而水彩;有山就畫山,遇到山谷就畫山谷;晴天畫,陰天也畫。但他的作品卻不失意境,色彩明快而含蓄,概括且豐富;畫面對比強烈而和諧;率性的線條造型非常精準 ;不經意的筆觸透露出深厚的功底 ;精巧構思而無矯飾。將風景放置於個人化的結構意識中,貌似平常,看似混沌,實則灑脫,畫面單純幹凈。一起參加寫生活動的畫家田亮曾不禁感嘆道:「梁老師真的是在風景寫生嗎?他分明是在畫自己,畫那份重情重義的人生釋意!」

【護國寺邊的大黃桷樹】油畫 60x80cm

【隱】布面油畫 60x80cm

【甕城記事】布面油畫 60x80cm

然而,「佛系」的梁益君並非真的毫無野心,當被問起最滿意的作品時,他仍有遺憾地回答 :「如果現在要落實到具體哪一幅,實際上還沒有能達到最滿意的作品。」他人生的大部份時間都在鉆研版畫,如今寫生都以油畫和水粉為主, 兩者有很多差異,版畫的重點在於簡化繪畫物件,主要考慮如何將繪畫物件濃縮到同一平面構圖的問題 ;而油畫則更加講究,需要考慮焦點透視、色光關系、自然銜接等多重要素。梁益君希望未來能將版畫的藝術語言套用到油畫寫生中去,創作突破性的作品,屆時,他便會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文/秦九)

(來源:合川美術館)

畫家簡介

梁益君, 男,1960年生於重慶。1977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2年-1989年,就職於涪陵群眾藝術館。1989年-至今,於四川美術學院任教。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油畫學會理事。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