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臨摹背後的故事,王翚【仿古山水】

2024-06-29國風

根據畫史記載,宋代有兩幅【千裏江山圖】。一幅流傳至今,另一幅下落不明。流傳至今的那幅是王希孟的青綠山水,下落不明的那幅是江貫道畫的水墨作品。由於江貫道傳世作品極少,後人漸漸忘了這位宋代畫壇名家,只能透過一些臨仿作品,感受他的筆墨韻味。這幅【仿古山水】是清初畫家王翚的作品,仿的就是江貫道繪畫風格。

王翚出身寒微,他怎麽能見到宋畫真跡呢?這就要從他的師承講起。王翚的祖父、父親都是民間畫家,他繪畫天賦極高,從小在家中學藝,長大後受到多位名師指點。清初最著名的幾位畫家中,王時敏、王鑒都對他青睞有加。王時敏甚至拿出家中書畫藏品供他臨摹學習。王時敏和王鑒都有仿江貫道山水傳世,由此推測應該是二位恩師給他提供了真跡範本。

王翚 仿古山水

從【仿古山水】可以看出,江貫道筆下的山水是南方景色,描繪煙雲寒林間的山水樣貌。不過細細品味,又發現了一些北派山水筆墨特征。比如寒林畫法,墨點皴、卷雲皴的運用,像極了李成、範寬、郭熙等人的風格。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王翚為什麽要臨仿江貫道的作品。

山水畫分為南派山水和北派山水。南派山水主要描繪江南景色,筆墨秀潤,讓人能夠感覺到「潤」的氣息。北派山水主要描繪北方雄偉高山,用筆以勾線皴擦為主,輔以重色,看上去莊重渾厚。明末董其昌又對兩派山水提出了細致的劃分標準,形成了畫壇南北宗論。

王翚 仿古山水 局部

在董其昌的影響下,清初畫家普遍具有復古思想。在創作上希望還原古人的精妙技法,用古畫中的氣韻提升作品意境。王翚有個理想,他要融合畫壇南北宗,讓兩種風格合二為一。當他尋找解決辦法的時候,正好看到了江貫道的作品。哪怕江貫道在創作上還屬於嘗試階段,也能為他帶來一些靈感。

方中見圓的峰巒,皴染並用,遠遠望去好像大雨過後草木一新的樣子。王翚仿江貫道的時候,加入了一些五代巨然的皴染技法。淡雅溫潤的墨色,配合細致入微的皴染,呈現出雲霧繞山的感覺。空氣中的濕氣附著在山石上,用渲染法表現出地域特征。

王翚 仿古山水 局部

到了近景山石,畫風為之一變。墨點皴結合卷雲皴,墨點皴的地方有水閣庭院,卷雲皴的地方雜樹林立。多種技法並用,很容易被人詬病為炫技。王翚這樣畫,旨在突出真實與立體。他想融合南北宗山水,勢必要獲得士紳階層的支持。獲得支持的好辦法就是按照士紳的審美喜好進行創作。

極盡精微的創作理念從宋代流傳到清代,大部份欣賞者都對真實與立體格外看重。他為了還原山水的真實面貌,力求造微入妙。美中不足的是,畫中人物顯得過於刻意,影響了逸氣。

王翚 仿古山水 局部

王翚留下的仿古山水很多,前輩名家的傳世作品幾乎都臨摹過。他覺得,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就是他融合南北宗繪畫技法成功的時刻。

拓展閱讀

同時臨仿倪瓚、黃公望的畫風,的確了不起
隱逸山水,漁父情結,文徵明繪【漁樂圖】
畫好山水補詩句,王翚【唐寅詩意圖】
雲山平湖,悠然野趣,陶成繪【仿黃子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