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不用上春山,就能看春色

2024-02-13國風

一年之計在於春,為了不負春光,人們喜歡在春天裏遊山玩水。現代人出遊有飛機高鐵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古人出遊就沒有這麽方便了。於是有畫家描繪山水,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看到春天的景色。從畫中感受春意,這就是古人經常提到的臥遊。

古人說,「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向之。」這句話的意思是,遊山玩水看到的一切美景,都被畫在墻壁上。這樣一來,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都能看到自然景色了。正是有了古人的這種妙想,實作了不用上春山,就能看春色的結果。這三幅山水畫都和春天有關,分別是清代吳歷、樊圻和近代胡也佛的作品。接下來看著他們的作品,感受春天的美景吧。

吳歷 春蔭脈脈

用水墨畫春天景色有些吃虧,誰都知道春天是綠色的,而水墨呈現的視覺效果是黑白的。這就要說說古人審美情趣的轉變了。山水畫最早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大概在隋朝獨立成科,成為獨立畫種。當時的山水畫都是有顏色的。隨著技法的成熟,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畫家在創作中發現了水墨畫法的妙處。

從吳歷的【春蔭脈脈】就能看出,水墨山水帶有鮮明的對比關系,可以更好地表現空間感與立體感。清代畫家有個特點,他們的基本功很紮實。甚至顯得過於紮實,影響了他們的思考。比如四王的某些仿古作品,只是單純地進行復制。吳歷與清初四王齊名,他在創作中也有這個問題。

吳歷 春蔭脈脈 局部

【春蔭脈脈】描繪的是春山含情,到底是什麽樣的情愫才能讓人心動呢?是若有若無的煙雲勾動心弦,還是漫山遍野的草木讓人嗅到清新?吳歷沒有讓人選擇,他什麽都要。他用積墨法描繪出春天的秀潤,再用沈著筆法勾畫草木生機。看著他的作品,如同身臨其境,享受到春的暖意。

樊圻和吳歷生活在同一時期,他比吳歷年長一些。他們在畫風上相去甚遠,在審美上比較接近。用不同技法,描繪畫家對春天的感受,這就是他們的藝術追求。樊圻生活在金陵,他喜歡畫古城周邊的景色。景色是否瑰麗雄奇不重要,能畫出真摯的感受才能讓人感動。

樊圻 春耕圖

【春耕圖】中沒有高山大川、溪瀑流泉、山水堆疊,但仍然是一幅山水畫。樊圻用到的筆墨技巧和構圖方法以及表現形式,都屬於山水畫的技法。由此看來,畫人居環境並不是近代畫家首創,古人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嘗試。

平遠法構圖,點簇法畫樹葉、渲染法描繪阡陌縱橫,隨類賦彩讓畫面變得溫暖起來。他拓展了山水畫的創作內容,看著遠處朦朧的虛境,也許山就隱藏在春煙中。整幅畫呈現出秀雅的韻味,恰好搔到癢處。這就是春天,人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春天。

樊圻 春耕圖 局部

近代畫家也有很多描繪春山的佳作,比如這幅【春遊圖】。【春遊圖】仿明代浙派名家風格創作而成,技法嚴謹勾畫精細。近代畫家在仿古時往往采用了意臨的方法,不求形似只求神韻。胡也佛的【春遊圖】屬於對臨,與原作比較幾乎一模一樣。不過,他在臨仿的過程中,讓人物與山水的關系更加和諧,讓作品有了吳門畫派的詩畫一體特征。

仿古山水畫更能喚醒人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感受畫中的歷史積澱與人文情懷。如果將三幅畫進行比較,估計大部份人更想走入胡也佛的畫中。登上一座山,最期待的是站在山巔吟誦出心中的激動。走下一座山,才開始回味沿途的風景。很明顯,胡也佛畫的是一種回味。

胡也佛 春遊圖

畫中細節豐富,用筆毫不拖泥帶水,這種暢快盡興的畫法,很符合作品的主題。有人說,文學家寫春天,會寫綠草茵茵,燕子築巢。畫家也該如此,春遊不該只有上山,春遊的快樂是一份寶貴的記憶,藏在心中隨時可以讀取。

胡也佛 春遊圖 局部

看了畫家筆下的春山,不妨規劃一次旅遊。帶上一幅喜歡的山水畫,走到山頂拿出畫卷,品一品畫與自然山水的魅力。

拓展閱讀

畫中尋找春的氣息,上春山望春雲
王原祁教你畫山水,【神完氣足】
高士茅廬伴松蔭,黃君璧筆下的壯美山水
令人心動的作品,陳樹人繪【枇杷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