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什麽是禪

2024-08-10國風

什麽是禪?

禪,是梵語「禪那」(dhyāna)的音譯。禪那,意譯為「靜慮」,玄奘大師把它轉譯為「思維修」,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物件作思惟觀察而達到心一境性,這是書面說法,比較難懂。

一、禪的分類。

我們通俗化講解,禪,分為禪定學及禪學的兩門學問來看。在印度佛教經論中所介紹的禪那,乃屬於禪定學,稱為禪觀、禪數,是以修習禪定為目的,必須是長年累月,退隱山林,修呼吸法、住心,以九次第定為階梯,以四聲聞果為目標。乃是解脫道的修行途徑。另一種則是盛行在中國中唐以來的禪宗,雖是根源於梁武帝時代來華的菩提達摩,卻成熟於第六祖慧能,立基於百丈懷海建立了叢林式的農禪制度,將禪法的修行,轉成為生活化、人間化、普及化的行態,禪修者不必離群獨居,不必逃避世間,甚至不一定要終身出家。只要隨時隨地承擔一切也不放下一切,活生生地過生活,踏踏實實地生活在當下現在的一念、一物、一事、一境之中,而不以主觀的自我及客觀的他者,來規範判斷其善惡好壞,你便是一個從煩惱獲得解脫的自由人,此乃屬於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法門。如果要修行禪定學,不論依據大乘或小乘經論的步驟,都很繁瑣,要獲得禪定的身心利益,必得花上長時間的功力。至於中國的禪法,只要掌握到【六祖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而練習體驗「無相」、「無念」、「無住」的原則,你即可立時頓悟。

二、禪的思想。

「禪」雖然起源於古印度,但在中國得到深入發展、傳播和實踐,含義豐富而深遠。

在哲學層面,禪強調透過內心的覺悟和智慧的啟迪,來洞察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追求一種超越世俗表象、直達本質的認知境界。

在實踐層面,禪註重透過冥想、靜坐、專註呼吸等方式,使內心達到平靜、專註和清明的狀態,從而去除雜念、妄念,減少煩惱與執著,實作身心的解脫和自由。

從生活態度的角度,禪倡導一種簡單、自然、隨緣的生活方式,不刻意追求物質和外在的虛榮,珍視當下的每一刻,以平胡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得失與榮辱。

三、禪思想與傳統文化。

禪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哲學方面,禪思想對構建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的思想體系有重要意義。禪思想正視個體生命的不自由,認為透過「悟」可以超越現實的束縛,達到自由的境界,這種思想與中國封建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有所不同。禪的「眾生平等」等思想傾向受到廣大寒士階層的推崇,其不否定現存社會秩序,強調個體生命存在的個人主義思想,符合舊時代部份知識分子的心理感受。禪思想的「悟」在形式和作用上與藝術審美接近,使得禪思想成為藝術家的哲學,對中國繪畫和藝術審美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氣韻生動」這一中國美學的重要概念就與佛教的「悟」聯系緊密,其最早見著於畫論,奠定了中國此後畫論的基礎;禪思想及老莊思想興起後,中國山水畫得以創立並成為繪畫主流,而山水畫的南北宗論也受到禪宗重大影響,重自然、重逸、重神的藝術審美思想成為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的正統主流。

在文學方面,禪學為中國士人開啟了新的觀察與思考世界的角度。自盛唐以後,文人開援禪入詩之風,至晚唐,禪與詩歌理論的結合達到新高度。許多古代士人在詩歌創作中融入禪意,如謝靈運、王維、劉禹錫、柳宗元、孟浩然、韋應物、黃庭堅等。他們借助詩歌抒發對生命、人生和世間萬物的感悟,透過參禪而悟到的「無我」境界,在詩歌中得以體現。

此外,禪宗的誕生是佛教中國化的著名標誌,融合了中國傳統道家、玄學及儒學的內容。中國傳統士人在推動禪宗的產生及其理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將儒學理論引入佛教禪學,進一步豐富了禪宗的理論思想。

總之,禪學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藝術、文學等領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精神滋養,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與其他思想流派的相互交融中不斷發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