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拒絕「悲秋」,如何學會與自我和解?|秋日裏的時光,是暖色的

2024-01-02國風

「 馮遠作品 |【詩經】篇 |【萚兮】」

「悲秋」。文人「悲秋」多為借自然之秋的意象托物寄興,詠嘆人生之秋和家國之秋,抒發人生無常、落寞失意的情思。

【戰國策·燕策】所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杜甫垂暮之年所寫【登高】,白居易與琵琶女潯陽江頭的偶遇,柳永與戀人「都門」外的纏綿,蘇軾與客人皓月當空的赤壁泛舟……為什麽都發生在秋天?

「這和中國古代文人深沈的「悲秋」心態有關」。

自從與屈原同時代的楚國大夫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喟以來,秋景秋色便觸動了無數士子文人多愁善感的心靈,「悲秋」成了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以「秋」起興遂成為抒情言誌慣用的手法,正如唐代劉禹錫【秋詞】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

於是,在文人筆下,「秋」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時令節氣的交代,更多的還是對自己憤懣、抑郁的內心世界的象征與寫照。因此有人說,中國古代文人的悲秋,實際上是對自己遇人不淑、仕宦不順、壯誌不酬的哀嘆悲傷,是一種凈化了的深層次的 主體審美意識

但「傷春悲秋」不一定要萬分寂寥,也可以展現的一片喜氣祥和...

畫意系列

畫意系列

馮遠詩意圖-「詩經」畫意篇-【萚兮】

馮遠作品【萚兮】

鄭風· 萚兮

——【詩經】

【萚兮】原文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日是思歸的季節,是隨著收獲而來的漸趨蒼涼與悲愴的季節。這時候樹葉開始隨風而落,時光轉瞬即逝,一年的秋天又來到了,我思念的兄弟啊,你們來唱歌,我來應和,在秋日裏,在田野間。

【萚兮】是【詩經】中一首簡短而意蘊悠長的詩歌,以秋日風吹葉動起興,以詩人自導自演的歡快的音樂劇為主題,表現了秋日裏詩人與兄弟們一起歡快起舞的場景,但詩歌開篇以秋日落葉起興,也奠定了整首詩歌的哀傷落寞基調,使歡快的場面因為秋日的寂寥和時不我待的古老情感而變得充滿哀傷與憂愁。

馮遠作品【萚兮】-「歌舞場景」

自古以來,秋的意象就與歲月流逝和時光蹉跎的惆悵情感密切相關,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杜甫在【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都使秋風吹動落葉的時序更叠與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和對生命的體悟之間產生深刻的聯系,秋風、秋雨所裹挾而來的冷寂與蕭索,在逐漸逝去的歲月裏,在漸趨荒蕪的時光中,更顯悲愴與寂寥。秋的意象從此氤氳上了絲絲淒涼,似那一陣微涼的秋風,在樹木輕輕搖蕩間,那葉子便緩緩的飄落,在看不到的地方,發出輕微的嘆息,讓人隱隱的鈍痛著,無需刻意,卻始終不容忽視。

詩經畫意【萚兮】,表現了秋日茂林下兄弟姐們歌之舞之的歡樂場景,他們聚在一起,一邊伴奏一邊旋轉著起舞,舞動的衣袖,飄逸的長發,婀娜的身姿和鮮艷的衣裙,伴隨著流暢而婉轉的旋律,飛揚著,歡呼著,在身體和情緒不斷的律動中,帶來了時間的不斷流淌,帶來了歡樂的不斷湧現,帶來了足以消弭秋日悲涼情緒的無憂無慮和開懷樂觀,那些隨著古老認知與傳統情感積澱而來的與秋有關的沈思、與秋有關的憂慮、與秋有關的悲愴與寂寥以及與秋有關的時光易老的悲秋情感,都被畫面飽滿的動態和歡愉的心情所取代,似乎那些容易隨風而逝的傷感情緒也在這些飽滿的雀躍中得到了圓滿,也在這些不斷環繞和不斷流動的氣息中得到了消解。

馮遠作品【萚兮】-「歌舞場景」

而為了從數千年來傷春悲秋的古老情感中走出來,畫面以熱鬧代替了冷寂,以群像的舞動代替了個人的獨自傷感,以溫暖的慰藉代替了孤獨的舔舐,以親情的柔軟撫慰代替了思鄉的悲苦悵然,不再是孤零零的承受那秋日落葉的無奈,不再是冷冰冰的感受那逝去的時光和蹉跎的歲月,時序更叠帶來的自然變化和內心體悟,因為這熱鬧的團聚和歡愉的舞蹈而暫時得到了緩解,因此,秋日裏的這一場團聚,好似不會停歇,就那麽不斷的旋轉著,不斷的舞蹈著,不斷的歡樂著,時光也在這樣的旋轉中變成了永恒,溫柔的暖意在逐漸蕭瑟的秋日裏,逐漸蔓延著。

為了使這樣的熱鬧持續存在,畫家以群舞的形式,以圍繞在一起不斷旋轉著的舞蹈場景建立起畫面整體的視覺和情感表征,群舞將兄弟姐妹們聚在了一起,那些無奈的分離,那些離家的悲苦,那些遊子們渴望的暖意,都被這樣的旋轉圍繞所包裹,在不停息的旋轉下,大家相互配合著,相互需要著,也相互成就著,在這樣的群舞中,那些悲秋的愁腸仿佛也被摒棄在這個不斷湧動著的時間之外,熱烈的抒發著,熱鬧的團圓著,不停歇也不猶豫。

馮遠作品【萚兮】-「歌舞場景」

且詩歌雖然以風吹落葉起興,但是畫面並沒有直接表現風吹落葉和漸枯黃萎,而仍然以濃郁的茂林、悅動的舞姿和多彩的面龐帶來秋日繽紛的時序感知和自然表達。可能是思鄉遊子長久的極目遠眺,可能是歲月流逝中悲恐的等待,也可能是人已老而功未立的悵然,畫面男女的舞蹈動作流暢而張揚,他們不再保留,不再矜持,不再畏縮,而開始熱鬧的慶賀著秋日收獲的喜悅,開始雀躍的表達著相聚的歡樂,開始怡然的享受著秋日的閑暇與舒適,那些逝去的時光並沒有隨著漸黃的落葉而一去不復返,反而在這樣的表達與接受中變得釋然,變的溫和而從容,不再患得患失,不再焦慮憂懼,不再蕭瑟荒涼。

所以同樣是表現秋日,同樣是以風吹落葉生發悲秋的情感基調,但是畫面卻絲毫不見悲涼,不見冷寂,有的都是相互慰藉下暖暖的撫慰,雖然如此,但我仍然不敢想象熱鬧散場後是什麽樣的光景,仍然不敢想象溫暖冷卻後是什麽樣的場面,越是這樣肆意的唱和,越是這樣張揚的團圓,越容易映襯出一種分離的哀傷,越容易產生出一種空虛的寂寥,從一群人到一個人,從熱鬧到冷寂,從郁郁飽滿到荒寒蕭索。

還好,畫家和詩人的不忍,帶來了這樣一場可以永不止息的敞快悅動,帶來了這樣一場可以永恒流轉的時光感知,在這樣的悅動下,在這樣的流轉中,那些鮮艷的舞動,那些年輕的生命,那些相互依靠又相互成就的感動,都變成了緩緩流淌在心底的滿足,對歲月厚待的滿足,對尚可以挽留時光的知足。

馮遠作品【萚兮】-「歌舞場景」

而這又何嘗不是詩人和畫家以歡樂的場景打破數千年來秋日所承載的寂寥與悲愴情感的嘗試呢,大有一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與豁達之氣。秋日的秋高氣爽,空氣宜人;秋日的遍野璀璨,遍地黃花;秋日裏豐碩果實帶來的豐滿收獲,和那些為了過冬準備而進行著的采摘與儲藏,都使秋日在忙碌與拾掇中,逐漸走向對時序的平穩感知和對生命的溫柔表達。

那就熱烈著吧,那就熱鬧著吧,那就把那些激昂的調子和活躍的律動,都以歡快的舞蹈來表達吧,畢竟秋日仍然有著純粹而誇張的色彩,畢竟秋日裏的落葉和遠山的遼闊,又是那麽澄澈與艷麗,畢竟那鋪滿了天空與湖水的瑰麗,那掛滿了枝頭沈甸甸、黃澄澄的收獲,仍然是蕭瑟中一抹暖色。

馮遠作品【萚兮】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馮遠

馮遠,畫家、教授、公務員、文化學人,1952年生於上海。1980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師從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歷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國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務。

作品多以反映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造型嚴謹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繪畫形式新穎,尤以擅長創作大型史詩性作品和古典詩詞畫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國畫【長城】【星火】【母子圖】【屈原與楚辭】【世紀智者】【逐日圖】【世界】等;主要論著有【東窗筆錄】【重歸不似之似】【回到單純】【人的藝術和藝術的人】【水墨人物畫教程】等150余萬字;出版畫集畫冊10余種。從藝四十余年來,曾多次赴歐美亞多國舉辦個展、巡展,並做演講授課,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曾獲國家優秀教師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作者簡介

作者、策展人陳遠誌

陳遠誌,資深媒體人、出版人、策展人。北京華夏思想者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中糧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藝術鏡報】、【靜雅藝術網】總編輯;【新華月報】總經理,創辦【人民藝術家】雜誌。2006年至今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恭王府、中華世紀壇、李可染畫院、安徽省博物館、亞明藝術館等場館策劃並實施眾多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展。代表性展覽如下:【藝術鏡報】一、三、五、七周年紀念展、日出東方—馬克思在中國暨人民出版事業90周年紀念展、「錦繡中華——當代新徽派版畫作品展」、新時代、新徽派安徽書畫40年精品晉京展、‘日用即道’華夏思想者品牌啟動儀式暨全國名家書畫展」、「幹杯-華夏思想者生活藝術展」、「共融-華夏思想者青年藝術家聯展」、「共生-觀滄海-吳雪書法生活藝術展」等。

下期預告

下期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