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春節為什麽叫過年

2024-01-27國風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情感得以釋放、⼼理訴求得以滿⾜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年⼀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柱。

春節是中國⼈最為看重的傳統節⽇,⼈們習慣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每年農歷⼗⼆⽉三⼗⽇(⼩⽉⼆⼗九⽇)半夜⼦時過後,春節就算正式到來了。春節為什麽⼜叫過年?

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歷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看做一歲之首,一年開始,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華人的一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一,傳說來源於叫"年"的怪獸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有⼀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三⼗,便竄到村裏挨戶,覓⾷⼈⾁,殘害⽣靈。有⼀個臘⽉三⼗晚上,"年"到了⼀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賽⽜鞭⼦。"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逃。它竄到另⼀個村莊,⼜迎頭望到了⼀家門⼝曬著件⼤紅⾐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二,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三,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府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立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陽歷年。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數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起球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傳統習俗有:

1、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的春聯題是寫在桃木板上的,後來覆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

中國各地過年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唐代以後,有將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畫為門神像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圖片

3、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4、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餃子」的意思。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6、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span 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7、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圖片

8、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9、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輩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中國春節 ,也稱為 農歷新年 ,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古代,春節有不同的稱呼,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而現在我們所說的春節,是按照農歷計算的初一開始的。春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它不僅是一個慶祝新年開始的時刻,也是一個家人團聚、進行各種傳統活動的時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風俗各異,但都有共同的主題,如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和祈求豐收等。人們會精心準備年貨,打掃房屋,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以及與家人共進團年飯等,以此來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和對未來的期盼。春節期間的熱鬧氛圍和濃厚的家庭團聚氣息,使得它成為了一個歡樂祥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

在現代社會,春節的具體日期可能會根據農歷和公歷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通常在農歷正月初一之後,人們才會認為春節已經結束。春節的慶祝活動通常會持續到正月十五左右,這時才算是真正結束了春節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