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基於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參照來源。)
1911年,一個女孩呱呱墜地。她從小聰慧過人,深受寵愛,少女時代的一個意外邂逅,改變了她的一生。從此,她棄富貴於不顧,立誌出家修行。
時局動蕩,她毅然脫下袈裟,投身抗美援朝,成為拯救無數將士的女軍醫。最終,她以85歲高齡圓寂,卻在4年後成為舉世震驚的奇跡—— 中國第一尊肉身菩薩,也是世界佛教史上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薩"。
這位傳奇女子,就是仁義師太姜素敏。
一、天賦異稟 佛緣深厚
1911年,遼寧沈陽岫巖縣的一個富裕人家迎來了一位小姐的誕生。
小女孩名為姜素敏,從小就聰慧過人,深得父母寵愛。姜素敏的父親姜福慶是當地有名的富商,雖然文化不高,但靠著經商頭腦,家中頗為殷實。
作為掌上明珠,姜素敏自小衣食無憂,3歲時,姜福慶就請來私塾先生,親自教導姜素敏琴棋書畫、閨中禮儀,希望培養她成為知書達理、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姜素敏天資聰穎,舉止優雅,很快就在私塾嶄露頭角, 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女先生"。
私塾先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課余時常常誦經念佛,抄寫佛經。
一天下午,姜素敏無意中看到先生桌上一本舊書,雖然封面已經磨損,但書名"【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依稀可辨。姜素敏頓時心生向往,老師見狀,欣然應允其翻閱。
自此,姜素敏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學習傳統課程,老師還傳授她佛學知識,帶她研讀佛經,講解佛教義理。姜素敏醉心佛法,勤學苦練,12、3歲時已對佛學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修為。
隨後,姜素敏進入城裏學堂求學,但大部份心思都用在修習佛法上。她常常步行數裏,到寶泉寺參加佛事活動,把零花錢都捐給寺院。
看到逃荒的饑民,她更是心生悲憫。在父親的支持下,姜素敏買來糧食,與寺中僧侶一起施粥布施,濟助貧苦。
這樣的舉動,倒也並不算稀奇,畢竟在那個年代,樂善好施的人並不少見,尤其是熱衷禮佛的人士,像姜素敏這樣癡迷佛學、行善布施的行為,家人也並不反對。
姜素敏12歲那年,她隨母親第一次去了寺廟。這座寺廟位於城外,周圍環境幽靜,讓她深受震撼,仿佛心靈一下子找到了歸屬。
回到家後,她的心思似乎都留在了那座寺廟裏,不斷要求再去拜訪。父母一開始並未覺得有何異常,認為女兒只是出於新奇,但從那以後,姜素敏每次去寺廟的時間越來越長。
村裏的人逐漸開始議論紛紛,姜家出了個小尼姑的說法不脛而走。
二、堅定信念 皈依佛門
15歲那年,姜素敏對家人說出了自己要出家修行的意願。
姜福慶震驚萬分。在當時,女子出家多是因為家境貧寒或避禍躲難,姜素敏作為富家千金,竟然提出這樣的要求,實在是聞所未聞。
姜福慶斷然拒絕,甚至揚言 「寧可豁出性命,也不會允許女兒出家」。 之後,姜素敏雖然仍在學堂求學,但卻遭到了家人的嚴密看管。
姜福慶更是開始為她物色婆家,希望盡快把女兒嫁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很快,姜家就為姜素敏定下了一門親事。男方是吉林通化的富商之子,在沈陽一所大學任教,是個不錯的選擇。
盡管內心萬分不願,但為了不讓父母擔憂,19歲的姜素敏還是接受了這門婚事。
但在婚禮前夕,姜素敏提出了一個近乎荒謬的要求: 出嫁時不穿嫁衣,而穿法衣;不戴鳳冠,而是梳起道姑的發髻。
男方父母為此不滿,但男方對她疼愛有加,一一應允了。結婚的第二年,姜素敏以學習針灸為由,前往沈陽中醫學院進修。
姜素敏在醫學院學習了6年,自幼喜靜的她,不斷從書本和課堂中汲取中醫針灸的知識。她對針灸的癡迷不僅是對一門技藝的追求,更承載了她心中的大誌——以「醫者仁心」普渡眾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姜素敏的丈夫雖未參軍,但作為熱血青年,積極投身於抵抗日寇的活動中。
1940年,抗議國民黨政府專制的請願活動被突然中斷,姜素敏的丈夫因為不堪打擊而含恨離世。丈夫死後,姜素敏在婆家的地位愈發艱難,本就不受婆婆喜愛的她,遭遇了更多的冷眼與排斥。
姜素敏毅然決定與婆家斷絕關系,回到父母家的姜素敏卻發現家中素日疼愛她的親人們也對她指指點點,認為她的遭遇讓家族蒙羞。
姜素敏心灰意冷,她明白自己與這些俗世的羈絆已經無緣。
1940年秋,29歲的姜素敏只身來到山西五台山,在顯通寺削發為尼,法名"仁義"。至此,她完成了15歲時許下的夙願。
入寺後的姜素敏與其他僧人一樣,吃齋念佛,打坐誦經。姜素敏經常下山,利用自己從小所學的醫術為山下的百姓義診。她走村串戶,幫助那些貧苦的村民治病。
村民們感激不盡,稱她為「活菩薩」。
三、秉持仁義 從醫救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誌願軍奔赴北韓半島,參與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
姜素敏認為自己或授權以用手中的銀針,去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於是毅然報名參軍,成為誌願軍的一名軍醫。
臨行前,她將沈陽的診所交予學生打理,叮囑他們要善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病患。隨後,她便和其他軍醫一起,踏上了開往北韓的列車。
到達北韓戰場後,姜素敏所在的醫療隊伍跟隨部隊來到前線陣地。戰事正酣,炮火連天,傷員不斷被送入野戰醫院。姜素敏日以繼夜地工作,搶救一個又一個瀕死的傷員。
戰場的殘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為了救一個還在戰壕裏奄奄一息的傷兵,冒著槍林彈雨沖進了前線。就在她為傷兵包紮時,敵軍的一發子彈擊中了她的左手,鮮血瞬間噴湧而出,手上立刻出現了一個血洞。
姜素敏淚流滿面,她沒想到,曾經救死扶傷的雙手,如今卻連動彈一下都困難。但她很快擦幹眼淚,口念大悲神咒,用紗布簡單地包紮一下傷口,又投入搶救傷員之中, "快把我送到醫院,傷員還在等著我呢。"
就這樣,姜素敏用僅存的一只手繼續行醫。
直到1953年,韓戰結束,她才隨誌願軍歸國。回國後,她並沒有馬上回到五台山的寺廟,因為宗教政策尚未徹底落實,她暫時擱下了佛門的生活。
四、不朽傳奇 肉身永駐
她姜素敏到遼寧省沈陽的202軍醫院,繼續用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
在沈陽202軍醫院的三十年中,姜素敏救治了無數病患,醫院裏的同事常笑稱她是醫院的一盞「小燈泡」,雖不耀眼,卻一直亮著,照亮了無數人的生命。
1982年,歲月如梭,姜素敏已72歲高齡。經歷了太多世間紛擾的她,心中唯一的所求便是尋一處清凈之地,與青燈古佛為伴,度過余生。
在多番尋覓之後,她來到了九華山,通慧禪林的一隅。這個古老的寺廟,雖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但她卻對這裏一見傾心。
潺潺溪水,參天古木,深幽的曲徑中仿佛隱隱透出與世隔絕的寧靜,這種寧靜正是她心中所渴望的。
短短幾天的停留,讓她感受到了一種與大自然交融的安寧。她決定要在這裏定居,並用自己12萬元的積蓄修繕這個古廟。
1995年11月,85歲高齡的姜素敏感到自己大限已至,便停食7日,28日晚7時圓寂。 弟子們雖然早有準備,但當這一刻真正來臨,大家還是悲痛萬分。
按照姜素敏生前的的遺願:「我走後,萬不可火化我的遺體,要給我坐缸。」雖然坐缸在佛教界並不罕見,是僧人圓寂後常用的處理方式,但難度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姜素敏的叮嚀,弟子們不敢怠慢,將她的遺體小心地裝入缸中,舉行了莊嚴的坐缸儀式。
1999年1月2日下午3時, 按照佛教傳統,坐缸圓寂的僧人會在3年後被開啟坐缸,以驗證是否修成「肉身菩薩」。
思尚法師是姜素敏最親近的弟子。她開啟了缸蓋,缸內的景象讓她的呼吸停滯:三年過去了,仁義老師太端坐在缸中,頭發長出了寸余,黑白相間;牙齒依然完好,皮膚上的毛孔清晰可見。
她剪去裹在老師太身上的厚厚衣服,發現雖然身體幹縮,但皮膚依然完好如初,甚至腰部和臀部還有彈性。
更令人驚嘆的是, 她結印的右手略微擡高,拇指和食指呈撚針狀, 是她幾十年來為病人紮針的姿勢。
歷史上,能夠修成「肉身菩薩」的僧人寥寥無幾,而成功坐缸並塑成不腐金身的僧人,自唐朝佛教興盛以來,也不過十位,而且這些高僧無一例外都是男性僧人。
修成「肉身菩薩」在佛教歷史上極為罕見,作為比丘尼更是前無古人,還是世界佛教史上更是絕無僅有的女性肉身菩薩。
富家女起點,棄繁華如敝屣;佛門修行途,蕩激烈又安詳;戰火紛飛時,救死扶傷現菩提心;晚年歸隱後,坐化留全身舍利。
無論是入世的行醫,還是出世的修行,她都秉持著「普度眾生」的信念。正因如此,姜素敏留下的精神遺產,無法用言語或文字完全表達。
無論是身在紅塵中,還是遁入空門,始終如一的是她那顆慈悲、善良的心。
參考資料:
1、憶與仁義師太的一面之緣.中國佛學網.2007-10-4
2、仁義師太——九華山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肉身菩薩 九華山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