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信土治理的層級變化|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

2024-01-06國風

漢字中有一個奇妙的現象,表現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字,都有疊加式的組合變化,不僅有兩兩組合,還有三字疊加,與本字一起分別形成五個組合。

從每個組合中的三種形式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五德五行得一歸一、內聖外王治理的層級變化奧妙。

圖片來源:【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

例如,信土之土,上下兩個土相疊合一,稱為「圭」,圭,是陽土與陰土在中央的疊加融合歸一,不僅是一種用於承載資訊祭天的玉器,還是古代用來測量日影的器具。

三個土字疊加為「垚」,從三土積累而上。象高形。本義則是真土、陽土、陰土的得一而歸一,實作天執一明三的本源態。

是陰意識、陽意識、真意識歸一得一,是陰信、陽信、真信重新歸一從德而未化。

我們從土、圭、垚這三個字當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造字時充分認識到了生命體內後天之本的脾土的重要性,並且對脾土信與意識的陰、陽、真三重內容進行了清楚而形象的表達。

圖2-6 外王治理機制的三種模型

其中, 土,是信德與脾土的總稱。

天上有一顆信星,同樣屬於信土,釋放給宇宙空間內的是信德能量;它又名鎮星,能夠鎮住天體能量場,維持星系中各星球的正確運轉,其能量中具有承載制約的信儀規範能量。

大道化生萬物,虛無生萬有。

五德能量養育五行,從宇宙空間內的星球,到人體內的五臟六腑,以及社會治理中的法則,全都離不開信德與信儀,因此修身界的聖悊們曾經歸納總結: 五行四象全藉土,後天之本忠信立。

對於修身明德求真實踐而言,五臟的攢簇五行能量綜整歸一,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和合四象,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象和合歸一而培聖育嬰,完成修身的全過程,全都離不開脾土信德信儀在品格、品質、品行上的修與持。

只有信仰信念忠信厚實,才能順利實作與達成修身明德的目標。

信土具有陰陽內容,當我們體內只是單獨一土獨大的時候,也就是單獨一個「土」字,意示著陰意識霸治的狀態逐步壯大;

透過信德信儀的修建 使陰土轉為陽土 ,主動啟用扶生陽土,提供信德能量滋養而去潛,訓練 無為治理身識與口識 ,扶正陽意識的無為治理身識與口識的生理功能,讓它的直覺與靈感自然順暢地透發,並且 將顯意識與潛意識在共修信德信儀的前提下進行合一 ,也就是構成「圭」。

陰意識妄意轉為陽性以後,名字就變成了「玉書」,玉書就已經能夠正確地在體內對前識進行行政管理工作,比較主動地尊道貴德,這時體內對前識的治理也就脫離了霸治而進入到王治的狀態。

「垚」字,是真土、陽土、陰土三者合一的象形 ,在生命治理過程中如果能夠完全掌握「垚」字,實踐到了「垚」所象形的內涵,那麽體內無為治理的聖治就開始了,正確的治理工作在體內完全展開,內在和對外的行政管理,有為治理和無為而治達到了高度協調統一。

修身達到這個階段,信德就沒有障礙了,所以圖2-6中用一個小孩拿個感嘆號把問號擊倒,來形象地說明問題全部消失。

垚,也是人名。在慧識悊學文化治理社會時期,治理者們的認知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形名定位上,就具有預見性。

例如對「堯(堯)帝」的這個「堯」字的定名與定位,就直觀地表達了社會治理階段需要講信土培信儀護真信了。

堯(堯)帝是五帝之一,居位於第四,處在仁治的末期義治的萌生期,仁木克信土能量,信土能量消耗明顯,急需信德能量的補充與承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用一個堯字在帝王身上,就將天人合一五德能量的奧秘表述無遺。

只是如果我們脫離尊道貴德順天應人的法則時,就會無法正確進行解讀而當面錯過。

破三境修真信

近代天體物理學受到二十世紀初期德國普朗克的量子論和愛因史坦的相對論的啟迪,發現三維有相的宇宙空間中包含著三類結構,分別為物相的星球實體、暗物質、暗能量。

物相顯態可見的、原子結構組成的普通物質只占4%,三維內的暗物質則占了22%,暗能量更是占了74%。

其實在與三維空間相伴既平行又超越的多維度空間內,最低層的色象境中,就有質象的物元和質象的質元與物相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相共存。

圖片來源:【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

在黃老修身明德學說的幾學方法論中,自古在對宇宙世界的認識上就存在著多維度空間與層級的結論,而三維度肉眼可以觀察的世界只是其中的基礎部份。

古代聖悊將「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宇宙劃分為三境,即欲相境、色象境以及無色境。

欲相境是物相的三維世界,是我們肉身的生存空間。這三境在我們體內都有相應的對應區域。

我們生命內的第一重境界,是以神闕穴為中心點展開的欲相境;第二重境界,是以膻中,也就是胸腔區為中心點展開的色象境;第三重境界,就是在大腦中的無色境。

腹腔、胸腔、顱腦腔這三重境界的內容非常豐富,與體外的境界具有類比性。

我們生命治理的絕大部份工程都是要放在腹腔裏面進行的,首先要在小腹腔這個人體之地內修信與煉精化炁,做好基礎工程。

老子告訴人們要「人法地」,還指出「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就是因為我們修身的重點全部都要放到腹腔裏,要突破欲相境才能談得上「地法天」。

古代的聖悊們早就在修身實踐中對 心內的真我、陽我、陰我 意識當中的真意、陽意、陰意 以及 前識當中的無為動和有為動 ,在欲相境的一切表現,包括 心所貪、意所障、七情之傷、六欲之害 等都進行過學術性的分類與歸納,同時對道釋儒三家學說中的相關解析也進行過要點提煉。

只是需要我們後學者能從他們的著作中解讀出來,在自己心身中重新實證出來。

而且從前輩們的經驗中可以看出,只有對 心、意 這兩大系統進行完整的把握,將 修信明智型之於內,行之於儀 ,才可能真正地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破相而進入色象境,在忠信厚實,內環境亂象全無的前提下,使修身進入一個理想的階段。

圖片來源:【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

修信破三境,信德信儀的品格、品質、品行也會隨之從量變產生質變。

首先把握住意識所指揮的前識進行學習和實踐, 內修信德,外規信儀,樹立正信。

進入色象境當中以後,就能真正地啟動和套用其中龐大的用中系統,體悟到S玄曲波信儀的中態穩定韻動,從而使正信提升為善信。

五德歸一進入無色境當中以後,善信也就質變為德信。突破了無色境,德信才能最終成就真信。

摘自【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116—120頁),作者:熊春錦,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