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陳鼓應丨莊子思想的自然之美

2023-12-16國風

陳鼓應,著名道家文化學者。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他的代表作有:【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道家的人文精神】【悲劇哲學家尼采】【莊子哲學】【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莊子人性論】等。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幹說」影響日益廣泛。已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莊子實為一位自然哲學家。他的哲學觀念乃放眼於廣大的自然界,不似儒家僅局限於人事界。

西方亦有很多自然哲學家,然而,基本的精神和觀點則和莊子有很大的不同。希臘人往往把自然界看成無意義的物質世界;中世紀更視之為實作人性虛榮欲望的活動場所,因而把它當作罪惡之域;及於近代,則把自然界看為一數理秩序、物理秩序的中立世界,並排除一切真善美的價值,視之為非價值的領域。

西方的自然哲學,以客觀世界為物件,將人類置於卑微的地位。尤其是早期希臘哲學思想,均不出自然的範圍,那些哲學家所註意的是外在的世界,並持科學的態度加以剖析了解。至於人類,則僅被視為自然的一部份,因而,人類生命的活動及價值便被忽略不談了。莊子的自然哲學則不然,他以人類為本位,並將生命價值灌註於外在自然,同時,復將外在自然點化而為藝術的世界。由是,在莊子的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不似西方常處於對立的「分割」狀態,而是融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世界。

許多西洋哲學家,將自然視為價值中立的世界,更有不少人將自然視為負價值的領域,遂使人和自然的關系處於沖突與鬥爭中。羅素談到人類的「三種沖突」時說,「人的天性總是要和什麽東西沖突的」,並視人的鬥爭有三種,第一種就是「人和自然的沖突」,而鬥爭勝利便是生存的要件,勝利者往往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將自然視為一種束縛,為了解除束縛,於是致力去認識它,克服它。西方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術能夠如此發達,大抵可說是這一態度所促成的。

綜合來看,西方以往的形而上學家,對於自然均表現出一種超越的觀念。他們常在自然之外,幻想另一超自然,以為對立。到了近代,哲學家才借助於科學知識,就自然本身做出剖析。這是屬於純理論系統的建構,而他們和自然接觸後的態度,卻迥異於莊子。在莊子心目中,廣大的自然乃是各種活潑生命的流行境域,自然本身,含藏著至美的價值。所以,莊子不憑空構造一個虛空的超自然,也不將現有的自然視為沈滯的機械秩序。

莊子認為,自然是生我、養我、息我的場所,我們的衣食取之於自然,遊樂憑借著自然,陽光空氣、春風秋月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無盡藏」寶物。這樣的自然實為滋生萬物而具慈祥性的mother nature。所以,在莊子心中,人和自然之間根本沒有沖突,相反,彼此間表現著和諧的氣氛。莊子【齊物論】上的「三籟」中,天籟與地籟相應,地籟與人籟相應——自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至於人身也是一個大和諧。

莊子的自然觀,影響後人很大,這種思想也可說代表了中國人心境上一個顯著的特征。後世「遊於萬化」的藝術精神和「返回自然」的文學呼聲,都是在莊子哲學中尋得啟示。陶淵明「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感慨,亦道出了莊子的心聲,同時也表明了人事無異於羅網,唯有自然乃最為賞心悅目的去處。

「山林歟,臯壤歟,使我妍妍然而樂歟!」大自然對於莊子心境的熏染,無疑是很深刻的,再加上他那獨特的審美意識,所以在他看來,大自然就是一個美妙的境地,我們根本無需在世外另找桃源。他深愛這個自然世界,因而對它采取同情與觀賞的態度。

自然是美的。在莊子眼中,自然之美含藏著內在生命及其活潑之生機,它孕育萬物,妍妍向榮,表現著無限的生意。無怪乎莊子贊嘆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知北遊】)

自然之美表現於無言,莊子乃由大自然的默察中而引申其無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