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從比利時中產一家人變為貴州農民一家人看人性之光華

2023-12-08國風

在頭條看到一個關於比利時的一家人變成地道中國農民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20多年前比利時的一家人變賣所有家產、舉家搬來貴州,最終成為地道的中國農民的經歷。

我並不想贅述其如何從當時歐洲應該算是中產家庭的一家人變成貴州山區再普通不過的農民的傳奇經歷,也不想贅述其因樂善好施如何從有錢人變成普通農民的感人事跡,我更想說的是,他們一家人因人性的光華而快樂,才是我們更應觀照內心的參考。

中國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故事。宋代有個大儒叫周敦頤,其有兩個學生為程顥、程頤兩兄弟。有趣就有趣在一個師傅教出的兩個徒弟,本是一母生的兩個兄弟,各自創立和引領了兩個理論觀點迥異的學派。

弟弟程頤創立的學派由其傳承者史上被稱為「朱子」的朱熹集大成,史稱「理學」。

哥哥程顥創立的學派由傳承者陸象山和王陽明集大成,史稱「心學」。

簡單說,「理學」近似唯物論,先有知覺之理,而後決定人的心性。譬如先懂得孝之理,而後有孝親之心。修心養性,要遵從「格物致知」,先弄明白做人的「理」,而後才能「悟」到人生的美。

而「心學」近似唯心論,若沒有心,便沒有理。心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譬如人突然發現一個幼兒將落入井中,本能反應如同自己要落入井中進而施救一樣。修心養性,要從「致良知」始,每個人都有良知,人要秉著良知去分辨是非,遵行良知的命令。

無獨有偶,與理學、心學之論相似的是,西方的柏拉圖學派的實在論和康德學派的觀念論之間的爭論。

人性之論至今還在延綿,不分地域,不分人種。學術上的事,我等凡夫俗子也許沒有資格置喙,但領悟人性之光華,找到快樂真正的源泉,蕓蕓眾生皆有資格。

正如快樂沒有貴賤之分,亦沒有外在評判標準一樣,追求快樂如飲水。不管哲人們的爭論誰對誰錯,但他們爭論的目的都是發現人性之光華,推崇人性之美好。

比利時一家人的選擇是否對,也許人們的看法千差萬別。但其人性之光華會讓每個人動容,其洋溢的快樂會感染每個人。

如今時代,許多人都愛慨嘆找不到快樂,也許我們不是找不到快樂,而是選擇性失明,比如看不見人性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