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古裝劇裏是真的嗎?圍觀清代施粥現場

2023-12-21國風

山西博物院藏朱玨【賑饑圖卷】,描繪了清代官方賑濟災民的救荒場景。繪畫題材新穎,故事性強。該圖為研究清初粥賑措施和古代賑災題材影像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為相關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實錄作用。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朱玨【賑饑圖卷】淺析

朱玨,字二玉,江都(今揚州)人,生卒年不詳,據考為清康熙時人,工人物、山水、花草。史料對朱玨的記載也較少。清初喬崇烈【學齋詩集】提到了朱玨的一些資訊。其中,詩集裏「病中送二玉之淮上並序」寫道:「朱子,工書,善琵琶,其子若徒從焉。」「吳翁邀題朱二玉寫縱棹園圖」和「送二玉返邗上」,使我們知道朱玨為喬崇烈作【縱棹園圖】和【倚樓度劫】十幅丹青,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朱玨的了解。

山西博物院藏朱玨【賑饑圖卷】,於1954年征集自太原,絹本設色,縱34.5厘米,橫394厘米,以長卷形式描繪了清代官方賑濟災民的救荒場景。繪畫題材新穎,構圖繁而不亂,故事性強。全卷一方面表現運送糧食、勘災查賑、祈雨禱祝、開設粥廠等清代粥賑措施,另一方面表現災民受災的情境。畫卷款署「賑饑圖,邗樵朱玨仿李成筆意」,鈐「朱玨印」。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卷尾有程淓題俚言二律:「為問明堂卻掃危,好添密翠趁雲孤,示來程子松間韻,補入張公畫裏圖。坐臥今朝憂便倉,回思當日力能扶,羨君事事成勛業,應寫流民上玉都。幾年衛水臥絲綸,五百今逢名世人,眼見神仙兼富貴,道從經濟識長春,丹心念闕憂先樂,白首為園桂傍椿,山邑應嫌旋馬窄,碧桃花下擁蒲輪。俚言二律奉西翁老親家年台教正。箕山弟程淓題書半野山房,時年七十有七。」鈐印「箕山鐵鶴程淓」「擁書何假百城」「俯竹萬千」。

程淓(1619—1697),字箕山,號岸舫、鐵鶴子、半野山房主人等,江西人,寄籍直隸,居河南浚縣,曾任官山東、河南等地。工詩,書法亦精,畫宗宋元明諸家,灑落渾厚,頗有別致。

【賑饑圖卷】卷尾程淓題俚言二律

【賑饑圖卷】

所畫人物與事件考略

【賑饑圖卷】畫面最後落腳到主持賑濟工作的官員形象上,本文根據卷尾程淓題跋的內容,對其中人物進行考證,從而解讀圖卷背後反映的歷史事件。

關於像主身份的考證

根據程淓跋文中的語句「補入張公畫裏圖······羨君事事成勛業,應寫流民上玉都」「俚言二律奉西翁老親家年台教正」,可知畫中人物為「張公」,所提的七言律詩是與「西翁老親家」相酬。結合有關史料記載:程淓稱為親家的西翁以及有賑饑救荒經歷的張公,實為同一人,即康熙十八年(1679)山東青州海防道參議張能鱗。

張能鱗(1617—l703),字玉甲,號西山,直隸進士,後遷居浚縣,歷任浙江仁和縣知縣、禮部主客司主事、禮部儀制司員外郎、江南提學道按察司僉事、四川上南道布政司參議、山東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參議。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康熙二十六年(1687),告歸浚縣,被時人稱為「循吏」「救時之才」,著有【救荒政略】【西山集】等。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張能鱗任官期間,最大的政績之一是在青州海防道參議任上主持的賑災救荒活動。按【浚縣誌·流寓】載:「張能鱗‘任青州海防道參議,值歲饑,盡力賑之,著【救荒政略】,遠近效之’。」

同時,張能鱗與程淓為兒女親家。【程淓墓誌】開頭寫道:「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山東按察司參議分巡青州海防道、前提督江南等處學政、禮部儀制司員外,年家眷姻弟張能鱗頓首拜書。」

因此,從所畫人物的生平、任官經歷、人物交遊等方面考證,跋文中提到的「張公」「西翁老親家」應是指張能鱗。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所畫事件

朱玨【賑饑圖卷】中,繪有運送糧食、勘災查賑、祈雨禱祝、開設粥廠等賑饑救荒情節,盡管這些情節不乏畫卷作者的藝術性再創作,但仍與張能鱗所著【救荒政略】一書的有關記載相一致,屬於實錄性的歷史故事畫。

如【賑饑圖卷】後段,畫一紅色門樓,門口有官兵把守,門內則用柵欄相隔開,有茅草屋、煮粥的鍋竈、粥桶等,男、女各處一側,分開打粥,意在表現【救荒政略】中提到的「設廠施粥」場景。【救荒政略】記載:「青州道為速行煮粥以救饑民事。······遵將憲恩捐發賑濟銀二百兩,擬於十一月初一日在北關大寺、東關普濟庵分別男女二廠,整理鍋竈,乘米煮粥,賑救饑民。」

畫面紅色門樓旁邊的院落,多是拄拐杖的老人,一邊有官員在登記資訊,一邊有人席地而臥,中間還有專人在煮粥或熬制藥材,反映的是「設廠安疲民」的情節。【救荒政略】載:「遵旨賑濟饑荒等事。······一、多設廠以安疲民。積饑之後,必多疫癘。應豫覓廢寺庵觀寬閑之處,多設席廠,令疾病疲癃者處之。即令僧道領米煮粥,並撥給醫藥調理。保其余生。仿古人席舍之遺意也。」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畫中的高台之上,有一位似道士的人物,在祈雨禱祝。據【救荒政略】載:「青州道為禱雨事。······則凡境內山川司雨之神,皆宜有牲幣告虔之禮。為此票,仰青州府官吏,即便轉行所屬州縣。如臨朐之沂山,是日東鎮之神,能出雲雨潤萬物者也。宜委印官省牲告虔。次則本府城隍、山廷、土地、龍王,皆宜省牲奠帛,撰文致祀,以盡祈禱之儀。」禱雨之事在康熙早年較為盛行,康熙帝曾多次親自祈雨,官員皆效仿之,這段畫面正是此段歷史的反映。

透過二者對照,我們推知【賑饑圖卷】所畫事件的藍本應該是張能鱗在康熙十八年主持青州賑饑工作的經歷。畫面表現的具體賑濟地點是青州府益都縣。張能鱗在【救荒政略】中提到,他在青州益都縣開設過粥廠。【救荒政略】載:「青州道為速行煮粥以救饑民事······本道隨亦典裘。但捐銀兩,檄發青州府,轉發益都縣糴米買柴,煮粥賑濟······」

【益都縣誌·卷三官署】載:「海防道在城北;青州府在城東北。」可見青州府治所就在益都。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賑饑圖卷】的文化價值

再現清初粥賑措施

賑濟饑民的活動起自先秦,發展於宋金,至明清時達到興盛。清代賑濟制度總體上沿襲明代,包括粥賑、錢糧賑濟、工賑等措施。其中,粥賑也叫煮賑,通常采用設廠施粥的方式。

有學者認為,清初百廢待興,康熙朝是清代粥賑制度的初建時期。尤其康熙中後期是粥賑制度建設的轉折階段,在粥賑時限、粥廠數量、農村粥賑等方面不斷改進完善,對清代粥賑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促進作用。

透過朱玨【賑饑圖卷】,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康熙朝早期,清朝自上而下就已十分重視粥賑,並做出了諸多有益實踐。如,粥賑時間選在早春或隆冬之際;領粥時,將男女分開、老弱病殘集中,挨次領食;疾病疲癃者,安排於固定地點,供給煮粥,撥給醫藥調理;粥廠內,搭蓋蘆篷,防止大雨等。

朱玨【賑饑圖卷】再現了清初的粥賑政策,彰顯了中國古代社會儒家仁政和民生為本的荒政思想。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古代賑災題材影像的重要實物資料

朱玨【賑饑圖卷】不僅是歷史故事畫,也屬於古代賑災題材影像。古代賑災題材影像,是指用圖畫形式傳遞災情和賑災資訊,主題明確,通俗易懂,既能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又能達到資政、勸賑目的。早期階段被稱為「圖諫災情畫」,多存在於奏疏、影像掛幅中,其源頭一般認為是史書記載的北宋鄭俠【流民圖】。

賑饑作為賑災的一種有效方式,賑饑影像有「煮賑圖」「施粥圖」「賑廠圖」「賑荒圖」「粥廠圖」「放糧圖」等諸多名稱和放糧、施粥、打粥、食粥等影像定式。

明清時期,賑災影像除了冊頁式,如【饑民圖說】【勸善圖說】的「荒年放糧」和「施粥賑濟」,還出現長卷式賑災過程影像。

【賑饑圖卷】(局部) 清 朱玨 山西博物院藏

朱玨【賑饑圖卷】作為長卷式賑災過程影像,將原本存在於奏疏、影像掛幅的圖諫災情畫,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繪畫,豐富了該題材的片幅形式,表達了完整情節和一定的美學意蘊,增加了賑災影像的藝術價值。

本文節選自【藝術博物館】2023年第3-4期

【山西博物院藏朱玨〈賑饑圖卷〉考略】

【藝術博物館】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