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想學中國人物畫,先學十八描

2024-07-01國風

繪畫的基本元素為點、線、面。其中線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基本的藝術語言,在傳統書畫程式構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中國書畫就是線的藝術。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以墨線勾勒物象輪廓而不設色者,謂之白描。白描為單純的線描,其線條可以有許多變化,如長短粗細、曲直方圓、疏密分合、輕重緩急、枯濕濃淡、頓挫剛柔等。

十八描示意圖

十八描技法基本能夠表現不同物象的質感、立體感、動感和空間感,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觀取舍創造,使繪畫達到寫形寫神與抒情達意有機結合之目的。就線而言,其包含起筆、收筆和中間的執行軌跡。有一氣呵成的琴弦描,也有斷斷續續的戰筆水紋描;有粗細一致的高古遊絲描,也有粗細不一的馬蝗描;有爽利的鐵線描,也有毛糙的枯柴描;有頓筆實起的釘頭鼠尾描,也有直筆虛起的柳葉描······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 (局部)

今天,我們來學習細長類線描的畫法。細長類線條主要有高古遊絲描、琴弦描、鐵線描、曹衣描、蚯蚓描。相較其他型別,這類線條整體表現為細長均勻。就線條的粗細而言,最粗的是蚯蚓描,稍粗的為鐵線描,較細的為琴弦描,極細的叫高古遊絲描;就線的形狀而言,飄忽流動的是高古遊絲描、琴弦描,重力自然下垂、衣紋緊貼肉體的則是曹衣描、蚯蚓描。

以高古遊絲描為例。高古遊絲描是最古老的偏工筆線描技法之一,因線條形似遊絲而得名,最早見於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高古遊絲描運筆時應均勻用力,線條要流動平穩自然,不用折線,無提按變化,線條細勻,粗細一致,多為圓轉曲線,如春蠶吐絲,連綿不絕,故也稱「春蠶吐絲描」。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局部)

東晉顧愷之常用此描法,線條含蓄飄忽,使人在舒緩平靜的聯想中感到雖靜猶動。此類線描適合表現絲絹類質感的服飾,衣紋圓潤流暢有飛舞之感,古人多用於描繪文人、學士、貴族、仕女等,還用於刺繡、壁畫等。

元代 任仁發【張果老見唐明皇圖】(局部)

該描法秀勁古逸,為極細的尖筆線條。要求是「煉筆撆納」。「煉筆」即凝練的中鋒用筆,用力均勻、圓勻細致而不失勁力;「撆納」即是撇捺。其在運筆時僅用筆鋒十分毫的三分之一而已,以達到線條細勁的效果。蕭繹【職貢圖】、趙喦【八達遊春圖】的人物線描不同於遊絲描,屬於「疏體」,和顧愷之並不一樣。

北齊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宋摹本(局部)

初學臨摹,建議采用拓臨法,即先用鉛筆在拷貝箱上直接覆範畫勾摹為白描底稿,再以熟宣覆蓋其上用毛筆復描,或直接用熟宣覆在範畫上,用毛筆勾描。註意原作線條的流暢性以及細節變化的精到之處,避免畫成軟弱無力的簡單輪廓線。如是人物畫,不建議先從臉、手等重要部位著手,而建議先畫一些次要的衣褶線條,當有感覺後再勾勒外輪廓等重要線條和開臉。墨色方面,不要一個顏色畫到底,要註意枯濕濃淡,主要衣紋墨色較重的線條要實一點,其他地方墨色偏淡的線條要畫得自然。除非是飽經滄桑的老人等形象,人物的五官顏色一般要偏淡一些,尤其是婦女和小孩, 以表現其皮膚水潤之感。

唐 韓幹 【牧馬圖】

中國畫的線描與書法線條有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往往不取物象逼真之感,而重風神與氣韻,似像而非像,遺象而取神,疏而不散,繁而不亂,有定範而無定法,有立體感也有平面感。顯然,中國畫的線描不僅是為了界定物象的輪廓,也不同於標本畫、卡通畫那樣均勻的封閉死線,而是用線描繪物象的形貌特征。透過行筆的輕重緩急、方圓剛柔、枯濕濃淡等不同,畫家在作品中自然烙上其性格、才情、意態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