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歷代書法欣賞】漢魏兩【石經】

2024-01-30國風

漢魏兩【石經】

洛陽太學前,並列著二方三體石經,通常我們叫它【正始石經】與既是「經」,當然所刻內容有固定所指。【正始石經】稍晚而較著【熹平石經】。

名,刻【尚書】.【春秋】兩經;【熹平石經】時在東漢,系刻【書】、【詩】【儀禮】【公羊】【論語】諸經。

雖說所刻的都是堂登正正的儒家經典,但所刻之時卻實在不甚理想,【熹平石經】刻當漢靈帝時,朝政廢弛,甚至賣爵西邸,再加上十常待之亂,確乎熱鬧得可以也混亂得可以。【正始石經】刻於魏廢帝曹芳時,司馬氏謀逆已是「路人皆知矣」。這一個「廢」字也的確令人生出許多妄想。由是,我們看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君君臣臣的石經大義與朝綱紊亂、纂弒疊起的沒落社會現象的對比。不約而同地選在大廈將傾時刻這【三體石經】,既表明了孔孟之道的淪喪又表明了統治者希望重振朝綱的空洞願望。想孔夫子地下有知,也會哀嘆這刻不逢「時」的。

漢魏兩石經際遇不一。漢【熹平石經】聞刻時有三體,但今僅存隸書一體;即便有三體,也是每體單獨刻鑿成篇。魏【正始石經】則有古文、篆、隸三體,逐字對照排列。是都為一石的三體並存格式。時至今日,後人對【熹平石經】並不太加註目,因為它僅存隸書一體,與眾多的漢隸書碑似乎不分彼此,特色不顯,而【正始石經】則取獨特的格式,在書法史上也是少見的,因此它更具有發生學的價值。

古文、篆、隸三體的書法水平是不讓前賢的。對線條與結構的敏感和純熟處理,使我們對刻手和書丹者不敢稍有怠忽。相傳書者為三國時期書法名家,有衛覬、邯鄲淳、嵇康等。嵇康是大名士、衛覬與邯鄲淳在書法史上頗有名望,如是則意味著三國時期書法已能較大振幅地擡高身價,昔日為工匠俗民們孜孜仡矻的書丹,現在已獲得了名家和文士的尊重並樂於親身為之,在秦漢時期,這種局面是不可想象的。

也許,另一個使我們浮想聯翩的話題,是【三體石經】既選取儒家經典作為內容,當然有「宣教化」的目的在,這與西安碑林第一室的「十三經刻石」應該是同一功用的,但【正始石經】以三體排列,是否還有個在當時文字套用叢雜衍謬的風氣下從文字學角度進行「正字」的努力? (陳振濂)

北魏【三體石經尚書春秋】殘石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