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閱今|沈周與張仕森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出自【增廣賢文】,其意思是觀察今天的事情,應該借鑒過去的歷史,如果沒有過去,那就沒有今天。這句話強調了歷史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藝術方面,亦是如此。承古啟今,方能行遠。今天特別為大家帶來古人沈周與當代著名書畫家張仕森先生的藝術作品,以供欣賞。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年號白石翁,長洲人。擅書畫,亦工詩,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吳門畫派創始者。擅長山水、花鳥,取法董源、巨然,沈周作為吳門畫派的創始人,引領了新文人畫的發展方向,對明代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沈周在學習前人筆意的基礎上,實作了對傳統山水畫語言的熟練運用,並以自然為師、師法造化,逐漸形成了擁有個人特色的山水畫繪畫語言,從而達到了既能隨心所欲地創作而又不失法度。
張仕森,生於當代,陜西漢中人,軍轉定居北京。擅書畫,亦通詩文,新派全景山水畫開創者和領軍者。其藝術造詣深厚,尤擅山水、花鳥,取法古今,融貫中西,自成一家之言。
張仕森作為新派全景山水畫的開創者,不僅引領了當代山水畫的新潮流,更對書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深入研習古代書畫精髓的同時,不拘泥於傳統,勇於探索創新,將「中西融合」的理念巧妙融入傳統山水畫之中,既保留了古典山水的意境之美,又賦予了現代藝術的創新元素。
張仕森在學習前人筆意的基礎上,不斷錘煉自己的筆墨技法,實作了對傳統山水畫語言的熟練掌握。他更以自然為師,師法造化,善於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所見所感融入畫作之中,逐漸形成了擁有個人特色的山水畫繪畫語言。他的作品雄渾壯闊、氣韻生動,既能隨心所欲地創作,又不失法度,展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張仕森的藝術成就斐然,其代表作品如【中秋】、【山潭新歌】等,廣受藝術界好評,並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展覽,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認可,其書畫藝術作品收藏價值不斷飆升。
張仕森先生簡介
張仕森:農工黨員,軍轉定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委員、中國林業文聯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文旅部美術書法高級人才考評委導師、原文化部藝術人才庫評審專家、中國長城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中時報書畫藝委會 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註冊高級教師、北京林業大學MBA研究生導師、泰國東方科技管理大學博士生導師、人民畫院院長、百度百科藝術顧問、【五牛圖】中國當代精品摹本第一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