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初唐宰相李嶠,年輕時英勇果敢 ,後來諂媚,卻留下千古詩篇

2024-08-13國風

李嶠,字巨山,趙郡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詩人。

他曾三度拜相,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被譽為「一代之雄」。

01、家境貧寒,刻苦學習,精通五經

645年,李嶠出身趙郡李氏,母親出身名門,幼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毛筆,他就折幾根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李嶠自幼聰慧,喜愛讀書,他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十五歲精通五經,寫得一手好文章。

李嶠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登進士第三,舉制河北策甲科,授官長安尉。

02、英勇果敢,成功招降叛軍

679年,嶺南邕、嚴二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發生叛亂,朝廷發兵前往征討,李嶠也以監軍的身份隨行出征。

他跟隨大軍一路南下,為了避免損失,他親自翻山越嶺,來到僚族的居住地。

到達嶺南後,李嶠首先宣布了朝廷對叛亂分子的特赦令,然後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前往叛軍的洞寨進行遊說招降。

他的勇氣和氣勢讓僚人膽寒,最終伏地求饒,歸降政府,使叛亂很快得以平息下去。

03、忠誠正直,為狄仁傑辯冤,被貶

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嶠為給事中。武則天任用一批酷吏大搞恐怖政治。

過去正直的朝臣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遭到酷吏來俊臣的誣陷被下獄,要處死。

當朝文武大臣明知這是一樁冤案,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後,武則天令李嶠與大理寺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復查此案發現確實是枉加罪名,但張、劉皆不敢直言。

李嶠據實上疏皇帝,為狄仁傑等人辨冤,結果,狄仁傑等人得救了,李嶠卻由此觸怒了武則天,被趕出京城,貶官為潤司馬。

04、拜相,參與編修【三教珠英】

693年,李嶠被召回朝廷,擔任鳳閣舍人,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文書。697年,李嶠代理天官侍郎,後又進拜麟台少監。

698年,李嶠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當時,武則天命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主編【三教珠英】。

李嶠在參與編集【三教珠英】的過程中寫了120首詠物詩,詩題按照類書的編目排列,很像是教人「作詩入門」的示範作品。

李嶠敢於直言進諫。武則天信佛成性,晚年又打算修造大型佛像,工程浩大,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工役眾多。

李嶠便上疏勸諫說:「造像這麽大的工程,加重百姓負擔,全國百姓,貧弱者多,有的是賣房賣地來服役的,造像已耗錢十七萬緡,

如果把這些錢分給窮人,一家按一千錢計,則可解十七萬戶的饑寒之苦,這是多大的功德。」可惜,武則天不為所動繼續大興佛教,親自拜佛。

05、官至宰相,家中清貧

李嶠雖官至宰相,但是李嶠做官的時候十分清廉,朝廷發多少俸祿他就拿多少俸祿,沒有額外的收入。

他平時穿衣都是粗布,武則天知道以後,便賞賜了他一些財寶和綾羅綢緞,李嶠回家又換上粗布了。

臥室裏用的是粗綢帳子,武則天便賞賜他宮中禦用的繡羅帳。李嶠睡在繡羅帳中,難以安睡,覺得身體好象生病一般,極不自在。

他對皇帝道:"臣年輕時,曾有相士對我說過,不應奢華。如今用這麽好的帳子米,所以睡不安穩。"武則天無奈,只得任由他用舊的粗綢帳子。

06、再次拜相,依附於二張門下

703年,李嶠再次拜相,擔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納言。 當時,張易之兄弟大肆招攬文士。

李嶠與司禮少卿崔融、鳳閣侍郎蘇味道、麟台少監王紹宗皆以文才折節,依附於二張門下。

704年,李嶠改任內史。他因政務繁重,數次上疏請辭。 武則天遂再次任命他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

07、增員外官,使國庫減少

705年,唐中宗復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因為曾攀附二張,被貶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

後來因為文采名望太高,幾個月後便被召回朝中,授為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不久,李嶠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

他奏請大量增置員外官,意欲以私惠獲取時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結果使得官僚泛濫、國庫減耗,銓選銓選制度陷入混亂。

08、審理案件,無所作為

706年,李嶠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 當時,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佞臣武三思,結果事泄以謀反罪下獄。

李嶠參與審理,卻畏懼武三思威權而無所作為,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稱怨。

是年七月,李嶠進位中書令。他因銓選混亂,上疏引咎辭職,並奏陳十余條時政得失。唐中宗認為李嶠能自陳失政,讓他官復原職。

09、三次拜相,無所匡正

708年,李嶠兼任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進爵趙國公。709年,李嶠被免去中令之職,改任特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當時,宗楚客與紀處訥潛懷奸計,廣結朋黨。李嶠身為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10、依附韋後,建議驅除李隆基等人

710年,唐中宗暴崩。韋皇後秘不發喪,連夜召宰相李嶠、蘇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議後事。

當時,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起草遺詔,命溫王命溫王李重茂即位,由韋皇後臨朝理政,並讓相王李旦輔政。

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為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只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

最終,李旦被削去輔政之責,韋氏以皇太後臨朝攝政。 李嶠還密奏韋後,認為不宜將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11、被貶,去世

是年六月,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後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為皇帝,史稱唐睿宗。

七月,李嶠被貶為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712年,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他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

中書令張說認為"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不應追究李嶠的罪責。唐玄宗遂讓李嶠隨其子虔州刺史李暢到虔州赴任。

714年,李嶠又遭到監察禦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後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

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為滁州別駕。 後來,李嶠又被改任為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

12、文學成就卓著

李嶠不僅在政治上有著顯著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也同樣重要。他是「文章四友」之一,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齊名。

他的文章善於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

天寶末年,唐玄宗晚年夜登勤政樓,見月光皎潔,四際萬籟,遂命梨園子弟歌舞助興,有伶人唱道:

路逢故老長嘆息,世事回環不可測;

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

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這是李嶠寫的一首懷古樂府,也是他的代表作,吟詠漢武帝巡幸河東,祭祀汾陰後土賦【秋風辭】事的史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

唐玄宗聽得百感交集,問是誰作的詩,有伶人說是李嶠的【汾陰行】詩。玄宗聽罷,不由得潸然淚下,連連贊嘆:「李嶠真是才子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奔蜀地,途中登白衛嶺,回望山川,心潮起伏,不由得又吟起這四句詩,再次贊嘆道:「李嶠真才子!

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齊梁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

無論詠物、應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雄亮,比偶精嚴"。他寫的【侍宴甘露殿】很著名:

月宇臨丹地,雲窗網碧紗。

禦筵陳桂醑,天酒酌榴花。

水向浮橋直,城連禁苑斜。

承恩恣歡賞,歸路滿煙霞。

【風】李嶠透過描繪風的力量和美,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和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中秋夜】則透過明月引發對團圓和家國的思考,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裏外,不有雨兼風?

李嶠一生充滿矛盾,後人對他褒貶不一,他年輕時,英勇果敢,忠誠正直,招降叛軍,平冤案,直言進諫。

後期,明哲保身,諂媚權貴,變得唯唯諾諾,無所作為,站錯隊伍,被貶,但他擅長詩文,留下美好詩篇,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