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二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韓建業應邀在我館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甘肅慶陽南佐都邑遺址考古新發現——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見證】的學術講座,甘肅省博物館職工及誌願者、甘肅簡牘博物館職工共80多人聆聽了講座。講座由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主持。
主講人 中國人民大學韓建業教授
南佐遺址地處隴東黃土高原,坐落在涇河支流蒲河和馬蓮河之間的董誌塬上。早在1957年,考古人員就發現了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郊的南佐遺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對它進行過兩個階段的六次發掘。2014年和202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佐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勘探面積約22萬平方米。2021年和202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共同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啟了對南佐遺址的第三階段發掘、調查和勘探工作,發現豐富的仰韶、龍山、商周的遺存,認為其主體年代距今5100—4700年,基本在仰韶晚期年代範圍內。
南佐遺址總面積在600萬平方米以上,是目前國內所見5000年前黃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遺址,甚至是商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遺址,為溯源中華文明提供了新的重要節點。
遺址的核心區由9座大型夯土台及其兩重環壕圍成,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九台」呈倒「U」字形對稱排布,北台圓形,位於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各有四台對稱分布,呈方形,依據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認知,推測圓台屬於「天壇」,方台屬於「地壇」。「九台」及其環壕的建築工程量非常驚人,初步估算,需要五千人工作數年時間,這足以證明國家力量的存在與強大。
講座現場
南佐遺址不僅面積巨大,而且擁有可能用於祭祀天地祖宗的禮儀中心和王公貴族居住的宮城。宮城居於中央偏北,面積約3600多平方米,呈長方形,東西側殿大致對稱分布,以主殿火壇、中門、宮墻南門構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軸線,這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布局最嚴整的「宮城」結構,開後世中國古典建築布局之先河。
宮城中央偏北的主殿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由「前廳」和「殿堂」兩部份構成,前廳和殿堂之間的墻中開三門,東西墻外側還有散水台。早期宮殿廢棄之後,宮殿區主要區域全被夯填,夯填之後在地面上形成晚期踩踏面和房屋。
南佐遺址所有墻均為夯築,且墻壁、地面都塗抹白灰,是已知的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夯築和白灰面裝飾技術的建築。另外,陶磚和大量土坯建材的使用,尤其是超大空間單體建築的建造,都顯示南佐都邑的建築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
南佐宮城祭祀區出土了不少本在黃土高原極為罕見的白陶、黑陶、綠松石飾品等貴重物件,宮城東部祭祀區還發現了數以百萬粒計的黃土高原罕見的碳化水稻。由此可見,南佐都邑應當存在對遠距離貿易獲取稀缺資源的控制。另外,南佐遺址出土的成套彩陶、塗抹朱砂的石、骨箭簇等具有十分鮮明的禮器性質。這些都是國家社會的特征。
南佐遺址規模巨大,都邑及宮城布局嚴謹,出土器物等級頗高,表明當時存在一個以南佐都邑為核心的早期國家社會,其控制管理範圍可能涵蓋黃土高原大部份地區。南佐遺址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見證之一,並且甘肅也是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行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來源丨甘肅省博物館(文圖/ 研究部 )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