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子遊殘碑】又名【賢良方正·允字子遊殘碑】

2023-12-28國風

【子遊殘碑】又名【賢良方正·允字子遊殘碑】、【子遊碑】、【子遊殘石碑】、【賢良方正殘碑】,隸書,刻於漢元初二年(115)六月。碑斷為兩段,下段「允字子遊」殘石,存十一行,行六至九字不等,共七十八字。上段「賢良方正」殘石,存十二行,行七八字不等,共九十三字。

下段「允字子遊」殘石出土較早,清嘉慶三年(1798)四月出土於安陽豐樂鎮西門豹祠旁,不久就移送到安陽孔廟,後移放在洛陽存古閣。現藏於安陽文化館。是著名的「安陽殘石四種」之一。上段「賢良方正」殘石於民國二年(1913)又在安陽出土,現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此碑是東漢隸書中的精品,用筆峻利勁達,掠畫和「雁尾」分明,大多重按然後輕提,筆勢上揚,略顯滯重和粗率。結字上下緊結,左右取勢開張,茂密而不乏自然之態,布局疏朗有致。是東漢隸書開發中成熟時期的作品,但比起後期的工整劃一、平胡精妙來,又多了幾分率真純任、樸厚洞達。

出土以後歷來評價很高,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此碑說:「子遊殘石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濃深,筆頗而駿,殆【張黑女碑】所從出也。又書法每苦落筆為難,雖雲峻落逆入,此亦言意耳。欲求模範,仍當自漢分中求之。」認為此碑開【張黑女墓誌】的先河。郭尚先評價說:「結體在【韓敕】、【鄭固】之間,東京初年書類如是,觀其古談,足正魏晉以後矯強之失」;又說:「此書縱橫跳擲,一洗唐人方整習氣,唯未平淡,稍佻耳。」此碑「允字子遊」殘石有重刻本。

朱拓本

局部欣賞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辨識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