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6首頂級絕美古詩,背下來,你也可以文采飛揚、落筆生花

2024-08-15國風

李憑箜篌引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古代詩人在用文字表現音樂時,常常需要發揮創作才能,將聽覺的感受轉化為具體的詩歌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常常能激發出藝術家天才的想象力,構造出無數奇特瑰麗的意象。唐代描寫音樂的名作不少,其中又屬李賀這首【李憑箜篌引】展示的想象力最為天馬行空。詩中的景色幾乎一句一變,前句尚在空山,後句已轉到湘水;前句尚言玉碎,後句已轉到花笑。李憑彈奏之處雖在長安,但樂曲的影響已直達天庭,從女媧補綴的天角,到吳剛伐桂的月宮,無處不縈繞著箜篌的聲音。與場景轉換相伴的,還有詩中層出不窮的典故:江娥素女、女媧紫皇、神嫗仙子,在極短的句段中密集呈現,真給人一種瞬息萬變、驚駭耳目的感覺。

傳說李賀在創作詩歌時,常常茶飯不思,苦思冥想,先構思大量前人沒有寫過的句子、沒有用過的意象,再將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存入錦囊,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拿出來,連綴一處,寫入詩中,正是有了這樣的心思和努力,李賀的作品才能達到這樣出神入化、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奇洛基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五個最動人的詞組成一幅良辰美景構成詩題,秾麗曼妙,如夢如幻。詩中的春江花卻在夜月的籠罩下一洗秾艷,盡顯出清華高潔的氣質,從而引發了淵默的宇宙玄想和深摯的人間相思。

全詩前八聯寫夜景與遐思,後十聯寫思婦與遊子。每兩聯構成一節,韻隨節換。

開篇由江月寫至花林。江海鼓蕩,明月冉冉升起。天地間蜿蜒的江水都輝映著月光,寥廓清亮。江邊艷麗的花林被皎潔的月光披上一層晶瑩的細雪,顯出剔透的寒意。天地間山川如洗,朗月高懸。在她神秘、冷峻、溫柔的註視下,時空凝結成永恒。沒有比它更古老的過去,沒有比它更高遠的未來。「詩人與‘永恒’猝然相遇,一見如故,於是談開了——對每一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今夜的明月還朗照著誰?視線隨白雲飛至青楓浦,扁舟遊子正望月懷人:可愛的月影此刻正在她的樓上移動吧,是否照拂著映出她容顏的妝鏡台呢?月光惹得她相思不已,她放下簾子,不料搗衣板上又瀉滿月光。共享這明月卻無法互訴衷腸,多希望能乘著月光來到他身旁。或者讓魚雁去傳書吧!但奇洛基無法乘光而度,魚龍也只在水上寫文。遊子昨夜夢見落花,春已過半,他還無法回家。江水東流,月落西斜,時光飛逝,離人各天涯。不知有幾人乘著月色歸家,落月搖蕩著離情別緒灑滿了江畔一樹春花。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兩首長詩。在白居易去世後不久,唐宣宗寫詩悼念,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這兩首詩在當時流傳之廣。

【琵琶行】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其時白居易正在遭受一生中最沈重的政治打擊,被貶九江司馬。【琵琶行】首先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對音樂的描寫。在一個「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夜晚,月光照在江面上,這時琵琶曲響起,從初始的「輕攏慢撚」「弦弦掩抑」,到「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樂聲逐漸紛繁變化,再到「弦凝絕」「聲漸歇」的再次幽緩,乃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樂聲幾不可聞,最後突然樂聲陡起,越來越高昂、急促,在「四弦一聲如裂帛」的高潮處戛然而止。詩人還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來描寫美妙的音樂聲,寫樂音紛繁高低變化時如「急雨」「私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寫樂音幽緩時如「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寫樂音高昂急促時則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而最後的收尾則如「裂帛」。這些比喻不僅在聲音上惟妙惟肖,而且極富畫面感,讓讀者不僅「聽」到了音樂,似乎還「看」到了音樂。在描寫音樂的同時,詩人也沒有忘記琵琶女。隨著音樂的展開,我們也聽到了她的「平生不得誌」,音樂中傳達著她的「心中無限事」。當音樂結束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不論演奏者還是聽者,都沈浸在音樂和音樂在各自心中所引起的「幽愁暗恨」中。

詩人將一場琵琶彈奏寫得聲情並茂,如在耳邊,如在眼前。但【琵琶行】最動人之處,在於它在音樂之外,還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是琵琶女的,她曾經有過年輕得意的時候,見慣了繁華熱鬧,「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但是後來年紀老大,風光不再,「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但是商人對她並不愛惜,如今她獨守空船,在回憶以前的美好時光中度日。另一個故事是詩人自己的,詩人在元和年間意氣風發,在朝堂上敢於直言極諫,在文學創作上寫了大量新樂府詩,以詩歌補察時政、諷喻執政。然而終於在元和十年因得罪權貴遭到沈重打擊,被貶謫到九江。他此時的處境是「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他的心情也頗為消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盡管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有天壤之別,但都命途多舛,都經歷了自盛而衰的命運轉折。因而琵琶女的音樂和身世,引發了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不論任何時代,總會有人由於種種原因,跌入命運的低谷,或在仕途上坎坷不遇,或在生活上窮困潦倒,或在情感上悲愁困苦。而這首詩,也就在後世持續地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夢遊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長安,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極寫狂喜自得之情。在翰林待詔的任上,「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華句、高麗仕脫靴的軼聞都為李白披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當時在洛陽的杜甫筆下的李白更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面上春風得意,實則不過是文學弄臣,與李白心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期許相差甚遠。當他逐漸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兒戲不足道」,於是在天寶三載「五噫出西京」,被賜金放還。

之後他在紫極宮接受道箓,成了在籍的道士,躬自實踐,煉丹燒藥,然而心中仍不平靜,大病一場後欲南遊越中。【夢遊天姥吟留別】便是出發前的留別之作。

推高與反跌,是章法上的特征。第一層以瀛洲帶出越中仙山,並以天台赤城山陪襯天姥山的高峻。第二層先以兩句七言押韻表現一夜飛度的順利,接著以連續八句的押韻來表現登山的順利與心情愉悅。隨後開始迷幻、戰栗,甚至天崩地裂,隨即石門洞開,光芒萬丈,璀璨瑰麗的仙境在眼前鋪展,像一場歡暢快慰的美夢推至高潮。忽焉夢覺,「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幻滅感撲面而來,入夢出夢,大起大落,形成天風海濤般壯偉奇麗的氣勢。在洶湧奔踔之際詩人仍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難怪唐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曰:「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短歌行

【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是一位大英雄,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的詩被譽為「慷慨悲涼,千古絕調」。從他的【短歌行】來看,發英雄之憂,抒英雄之誌,深思憂念之中又振起豪情雄心,確實當得起這八個字。

全詩可分為四節,每四聯一節。第一節從「憂」起筆,飲酒聽歌,本是快樂之事,但生命短如朝露,旋生旋滅,這樣的快樂在短短一生中能有多少呢?就像托名漢武帝的【秋風辭】中感嘆「歡樂極兮哀情多」,也是因為在快樂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這種憂思縈繞心頭,似乎只能從飲酒中尋找慰藉。

「憂生之嗟」在曹操之前就已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意識,曹操雖然也感嘆「去日苦多」,但顯然不至於真的就為此借酒消愁,這也不是此詩的主旨所在。更讓曹操憂念在心的,是尚未完成的統一天下的大業,而要統一天下,賢才是尤為重要的因素。曹操在這首詩裏著重要表達的,是對賢才的殷勤期待和渴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詩經·鄭風·子衿】的成句,原意是一位女子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和等待,曹操此處也是依照先秦參照【詩經】時「斷章取義」的傳統,借以表達對賢士的渴求。「呦呦鹿鳴」四句同樣是襲用【詩經】中的成句,表現了對賢士的熱情相待。第三節與第二節同義,用自己的話更明確地表達出唯恐賢士不至的憂思和賢士遠道而來後的快慰。以月光為喻,可見憂思之廣。

最後一節最顯曹操的英雄豪氣。天下所有或懷才不遇,或觀望徘徊的賢士,就像還沒有歸宿的烏鵲,他都接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展示了寬廣的政治胸懷,他以周公自詡,也是以周公自勉,對賢士傾心相待。歷史上,曹操也的確曾三次釋出「唯才是舉令」,知人善任,選拔重用了大批人才。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之下,曹操治國用兵,建功立業,成為一世之雄。

全詩以憂生之嗟開始,沈郁悲涼,而以英雄之誌作結,慷慨激昂。最後的「天下歸心」四字,如黃鐘大呂,非大英雄不能說出口。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是唐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作為「盛唐氣象」的表征之一,便是在邊境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從東北方向的契丹到北方的突厥,從西南方向的吐蕃到西域的天山南北及至中亞一帶,唐王朝在總體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而頻繁的邊境戰爭和將士得勝後的立功受賞,也引起了當時詩人們的普遍關註。一方面,邊塞詩的創作開始在盛唐詩壇流行;另一方面,很多詩人或是從軍入幕,或是只身漫遊,有了親身遊歷塞外的經歷。例如王維曾任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的判官,高適曾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李白、王之渙、王昌齡、王翰、李頎、崔顥等著名詩人都曾「一窺塞垣」,到過幽州、並州等邊塞地區。其中出塞最遠、在塞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則非岑參莫屬了。

岑參曾兩度出塞,先是入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後又入安西和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長期的塞外生活,為岑參的創作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素材;岑參自己又有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這使岑參的邊塞詩不論是寫戰爭、寫民俗還是寫風景,都顯得雄奇瑰麗,成為盛唐邊塞詩中的一座豐碑。

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從題目看是一首送別詩,但詩的開頭,詩人卻首先為「胡天八月即飛雪」的氣候感到詫異,這是在中原地區沒有經歷過的。然後就徹底地沈浸在雪花漫天飛舞的美景之中,詩人恍若看到春天的梨花盛開,隨風起舞,潔白紛繁。不過畢竟不是春天,除了春天的美麗,這裏還有春天所沒有的寒冷。這寒冷是連狐裘和錦衾都難以抵擋的,而將士們手持冰冷的武器,身穿沈重的鎧甲,想一想都會感到一種刺骨的冷。

就在奇寒的天氣裏,武判官將要啟程回京了。照例有置酒餞行,照例有音樂歌舞,但是詩人卻沒有把鏡頭給送別場景中的人。我們看到的是天空布滿陰沈的烏雲,雪花仍在紛紛揚揚地飄落,軍營大門前旗桿上的紅旗在渾然瑩白的天地間十分醒目,可是盡管北風呼嘯,紅旗因為嚴寒而被凍住,並未隨風招展。

詩歌的最後,武判官乘馬而去,在雪地裏留下一串馬蹄墨點向著遠方延伸。而詩人,還在大雪中佇立,向著武判官離去的方向眺望。這最後一聯顯露了詩人對武判官的惜別之意。而詩人在整個送別場面中傳達的,與其說是離別的感傷,不如說是塞外的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