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暗塵辭旅舍,三更羸馬踏冰川。豈知食藿言仍鄙,猶幸垂楊臂可全。萬事升沈千慮外,幾人離別廿年前。風波乍息漁歌起,誰向滄浪共扣舷?
這首【有喜】是明代羅洪先的作品,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他有兩個身份格外引人註目,他是嘉靖年間的狀元,也是著名的理學家主要研究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羅洪先在官場的履歷並不出色,難道狀元郎浪得虛名嗎?當然不是了,在科舉制度相當完善的明朝,可以高中狀元難度無法想象。
明代的狀元有多難考,起碼比過五關斬六將難。首先明代科舉屬於多級考試,每個階段的錄取率都不高。從童生考試到殿試,如果順利的話,起碼需要十幾年刻苦攻讀。其次明代科舉考試要寫八股文,現代人只知道這是一種很「變態」的文體,變態到什麽程度就不太了解了。八股文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格式和內容。
八股文的格式要有八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有字數、句式要求。熟練運用對偶、排比只是基本操作,重點在於言之有物。每一句話都要和聖人言有關,每一句話都要寫出對四書五經的理解掌握。也就是說,在一個設定好的框架內講理論事,還要保證條理分明。如果有人想要耍小聰明那就慘了,這種考試文體堵死了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看來,羅洪先的狀元身份更讓人崇拜。
嘉靖皇帝信奉道家,吃丹藥希望可以長生不老。你以為他就徹底退居幕後了嗎,恰恰相反他對權力攥得更緊。作為嘉靖朝的官員,要麽能力格外出眾,要麽可以討好皇帝,否則很難施展才華。羅洪先因為直言進諫被 削籍為民,回到家鄉著書立說。根據【有喜】中描寫的細節可以判斷,這首詩寫於他回鄉閑居期間。
他采用了對比手法,回憶過去暢想未來,表達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遭受大挫折還能如此堅強,的確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羅洪先說,想當年進京趕考天色未亮就要起床趕路,有時候還要半夜騎馬。哪怕貧苦奔波,也覺得人生充滿希望。經歷挫折波瀾,人生進入到新的階段,回首往事讓人記住的只是聚散離別。哪怕遇到風波,也會有風平浪靜唱起漁歌的時候。有沒有人和他一起感受滄浪之水,共同扣響船舷呢?
有喜,是一種主觀感受,很難統一客觀標準。從羅洪先的詩中可以看到人生格局,大風大浪不會影響他的誌趣,他有克服萬難的勇氣。這種勇氣是學問研究帶給他的,不會因為身份變化而失去。活得如此有底氣,就是古人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看來,羅洪先說有喜沒有誇大其詞,反而顯得有些低調內斂了。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