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蘇軾【表忠觀碑】高畫質釋文1.0版

2024-08-06國風

【表忠觀碑】為蘇軾43歲盛年所書,1078年立石,拓紙均高40厘米、寬60厘米,是碩果僅存的少數東坡書法精品之一。 此碑書法脫胎於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筆畫勁健遒美,頗承唐碑余緒,為蘇東坡「四大名碑」(【表忠觀碑】、【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奎宸閣碑】)之首。

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宋高宗趙構將自己書寫的石經豎立在都城臨安太學(今杭州市延安路紅樓的位置)的同時,看中了蘇軾的【表忠觀碑】。於是高宗下詔將表忠觀碑的四塊重約三噸的巨石移置到太學內,作為皇帝手書石經的陪襯。

明朝盛時泰在所著【玄牘記】中說,「 蘇子瞻真書【表忠觀碑】大字有骨力,學長公書者自此入,可得其勢。

表忠觀,舊址位於杭州西湖龍山(今玉皇山),清代以後稱「錢王祠」。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十月,杭州知州趙有感於吳越王錢繆有功於後世,遂報請朝廷,將「妙因院」廢寺改建而為「表忠觀」,並讓觀中道士看護錢氏家族墳廟,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即武肅王錢镠、文穆王元瓘、忠獻王弘佐,忠遜王弘倧、忠懿王弘俶。次年,即元豐元年(1078年)八月,表忠觀落成之際,趙派人前來徐州,請蘇軾撰寫碑文,於是,就有了四石八面,共850字的【表忠觀碑】。

古道甄選

【原文】

【表忠觀碑】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權知徐州軍州事騎都尉蘇軾撰並書;熙寧十年(1077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 諫議 大夫、知杭州府軍州事臣 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 蕪廢 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镠,始以鄉兵破走 黃巢 ,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並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於杭。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並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 入覲 ,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傑 蜂起 。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 罔有孑遺 。而吳越地方千裏,帶甲十萬,鑄山煮海, 象犀 珠玉之民,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 僭亂 ,以次削平。而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 積骸 為城, 釃血 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於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修理其父祖 墳塋 ,祠以 太牢 。今錢氏功德,殆過於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音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 昧死以聞 。」制曰「可」。其「妙音院」改賜各曰「表忠觀」。

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 奮梃 大呼,從者如雲。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殺宏誅昌,奄有吳越。金卷玉冊,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 厥篚 相望,大貝南金。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勿謀勿咨。先王之誌,我維行之。 天祚 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毋俾樵牧,愧其後昆。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於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元豐元年八月甲寅。

:: 諫議 (jiàn yì)官名,諫議大夫;諫諍、勸諫;諫諍論議的文字;

:: (biàn)鼓掌;

:: 蕪廢 (wú fèi)荒廢;

:: 黃巢 (huáng cháo)唐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齊開國皇帝;

:: 入覲 (rù jìn)指諸侯於秋季入朝進見天子。也指地方官員入朝進見帝王;

:: 蜂起 (fēnɡ qǐ)像蜂飛一樣成群起來;

:: 罔有孑遺 (wǎng yǒu jié yí)成語;沒有遺留下來;也表示沒有一點遺漏;

:: 象犀 (xiàng xī)象和犀。指象牙和犀角;

:: 僭亂 (jiàn luàn)虛妄淆亂;犯上作亂;

:: 積骸 (jī hái)指屍骨堆積;

:: 釃血 (lí )獻血;

:: 墳塋 (fén 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 太牢 (tài láo)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

:: 昧死以聞 (mèi sǐ yǐ wén)冒著死罪來稟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 奮梃 (tǐng)舉起棍棒;

:: 厥篚 (jué fěi)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以盛放絲帛,因此也稱帛篚。如今社會已不常見,在文廟祭孔大典,祭天等大型典禮上還會用到。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 天祚 (tiān zuò)上天賜福;

【表忠觀碑】

蘇軾 / 楷書

【1】【表忠觀碑】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權知徐州軍州事騎都尉蘇軾撰並書;熙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府軍州事臣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

【2】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镠,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並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於杭。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並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

【3】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罔有孑遺。而吳越地方千裏,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4】皇宋受命,四方僭亂,以次削平。而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於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

【5】修理其父祖墳塋,祠以太牢。今錢氏功德,殆過於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音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

【6】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制曰「可」。其「妙音院」改賜各曰「表忠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梃大呼,從者如雲。仰天

【7】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殺宏誅昌,奄有吳越。金卷玉冊,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貝南金。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勿謀勿咨。先王之誌,我維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

【8】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毋俾樵牧,愧其後昆。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於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元豐元年八月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