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邊塞詩聖手王昌齡,為何晚年會死的不明不白?扒一扒王昌齡之死

2024-07-20國風

公元757年,叛軍圍困睢陽,張巡向朝廷報告,請求朝廷支援。

宰相張鎬趕緊前去支援,又派濠州刺史閭丘曉出兵營救。可是,刺史閭丘曉卻擔心打了敗仗,自己會受到處罰,所以幹脆按兵不動,坐視睢陽城破,張巡罹難。

當張鎬匆匆趕到的時候,睢陽已經被叛軍攻破好幾天了。張鎬非常憤怒,立刻召來濠州刺史閭丘曉,要處死閭丘曉。

這個時候,閭丘曉才知道害怕。他哀求張鎬:「留我一條命,奉養雙親吧!」

人皆有親眷,誰知張鎬卻沒有被打動。他冷冷的問閭丘曉:「那王昌齡的親眷呢?誰來照顧?」

說罷,張鎬下令,將閭丘曉杖殺。就這樣,不到一年的功夫,殺害王昌齡的人,也被處死了。這不僅讓人感嘆:真是天道好輪回呀!

不過,這也留下了一個疑問:閭丘曉為啥要殺王昌齡?

王昌齡的一生,其實不像他的詩那麽順暢。

王昌齡出生的時候,皇帝還是武則天。等到他長大了,想要爭一番功名的時候,皇帝已經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按理說,這是一個好時候。開元盛世,唐玄宗正處於一個銳意進取的階段。以王昌齡的才華,博取功名應該如探囊取物一般吧?

然而,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他們這種文采飛揚的大詩人反而常常仕途不順,王昌齡也不能例外。

在唐朝,做官的主要渠道,就這三種:一種是科舉入仕。不過,也不是考上科舉就完事了。科舉是禮部主持的,透過禮部考試,只是有了一個做官資格。想真正做官,還要去吏部參加考試。透過吏部的考察,才能被授予官職。

科舉,是非常有面子的入仕途徑。所以當時有的人已經身居高位了,還因為自己不是科舉出身而自卑。

但是,在唐代,有些人卻不那麽青睞科舉之路。他們更青睞另外兩種道路。這兩種方式,一種是幹謁;一種是去邊境,透過軍功入仕或受長官引薦入仕。

幹謁,就是拜訪高官,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給人家。如果對方欣賞你的才能,就會舉薦你。這樣,你就可以不透過考試,直接當官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給權貴賠笑臉,成何體統,多沒面子啊?其實不是這樣,唐朝的科舉和後世有一點差距,考生的試卷不會封上考生的名字。所以,考官對考生的評價就很重要。

為了多拿一點「平分時」,許多考生都會提前拜訪考官,把自己的作品集提前交給考官,博取一個好印象。

所以,對於幹謁,唐朝人還真不怎麽反感。李白早年就多次拜訪高官,還給玉真公主寫詩,希望能得到引薦。

至於最後一種方式,就是去邊境將軍的手下,或者建立軍功,或者得到主將的賞識,然後受推薦。

由於唐朝武德貝較充沛,所以許多文人都熱血沸騰,急於建功立業。唐代文人的這種邊塞熱情,還催生出大量優秀的邊塞詩來。

王昌齡選擇的,就是第三種,去邊境尋覓功名。27歲那年,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

在這段時間,王昌齡寫了不少邊塞詩。可是,他的仕途卻沒什麽起色。

見戰場上沒什麽機會,王昌齡又轉而尋求科舉入仕。

這一次,王昌齡非常順利。他畢竟是大學霸,29歲那年就進士及第,被授任秘書省校書郎。

秘書省校書郎,是一個很清閑的職位。不過,正因為清閑,所以許多老臣會被安排在秘書省,相當於等待退休。

對於混日子的人來說,這個職位也不錯。每天工作不太忙,還有不少老臣同事。興許和這些老臣同事搞好關系,也能獲得什麽訊息或機會呢?

但是,這種生活,對於王昌齡來說,來煎熬了。王昌齡不是貪圖安逸的人,他要是圖安逸,就不會去邊境待那幾年。

所以,在秘書省待了幾年後,王昌齡就去參加了吏部考試,希望能透過考試,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王昌齡參加的是博學宏詞科,他很順利的透過了考試,然後改任河南汜水縣尉。

縣尉,不是太高的官職,但是好歹算一個有實際只能的崗位,不用像之前那樣清閑度日了。

又過了三年,王昌齡又一次因為在博學宏詞科中成績優異,獲取了工作調動。這一次,王昌齡改任汜水縣尉,不久又遷為江寧丞。

雖然官銜還沒什麽進步,但畢竟屬於穩中向好的狀態。

不過,即使是這種微薄的好運,也沒有持續太久。

公元738年,四十一歲的王昌齡不知道因為什麽事,被貶到嶺南去了。

嶺南,是著名的流放聖地。當時醫學不發達,太溫暖的地方各種蟲子、傳染病比較容易肆虐。所以,貶謫嶺南,是一種相當嚴重的懲罰。

不幸中的萬幸是,王昌齡被貶謫到嶺南的第二年,他就遇到赦免,被允許回來了。

此時的王昌齡已經四十二歲,功業未久,還在嶺南走了一遭,命運不可謂不坎坷。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王昌齡的精疲力盡而放過他。

公元748年,王昌齡51歲的那年,王昌齡有一次被貶。這一次,他被貶去做了龍標尉。

這一次被貶的原因,歷史上記載的也比較模糊。據說他的罪行的「不護細行」,也就是他言行有失,生活上有了問題。

但是,王昌齡究竟是怎麽言行有失,或者他究竟有什麽生活問題,就沒有具體記載了。許多記載王昌齡這次被貶的史料,都寫的很含糊,什麽「不護細行」啊,什麽「不矜細行」、「言行相背」啊。

總之,王昌齡的這次被貶,多少有點神秘,誰也沒寫具體發生了什麽事。

不過幸運的是,王昌齡雖然官場不如意,但他還有朋友的關懷。在聽說他被貶的訊息後,李白還特意寫了一首詩安慰他「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就這樣,在朋友們的關懷與擔憂下,王昌齡再一次踏上了被貶謫的道路。

幾年之後,王昌齡終於可以離開貶謫的地方了。此時的他,已經59歲了,估計也熄了少年時的雄心了。

現在的他,什麽都不想,他只想著快點回家看看家人。安史之亂爆發,到處都是戰火和危險,他很擔心他的家人。

可是,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願望,王昌齡也沒有實作。他路過安徽的時候,被濠州刺史閭丘曉逮住了。然後,大詩人王昌齡,居然就這麽被一個無名之輩給殺了。

這麽隨便的死法,真是驚呆了眾人。按照規定,地方官確實不能雖然離開崗位。但是地方官擅自離開崗位,往嚴重了判,也就是一個流放。閭丘曉直接把人殺了,實在是太奇怪了。

關於閭丘曉為何要殺一個罪不至死的文壇頂流,很多人都認為:閭丘曉是嫉妒王昌齡的文采,所以才擅自殺了他。

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不夠嚴密。嫉妒之心確實可能會讓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閭丘曉也沒啥有名的作品,王昌齡是文壇頂流。雙變異數距這麽大,閭丘曉就算嫉妒,也嫉妒不到王昌齡頭上呀。

撿垃圾的人只會嫉妒別人比他多撿到一個瓶子,但不會嫉妒首富,因為兩者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放到一起比較。

所以,閭丘曉殺王昌齡,真的是因為文學方面的嫉妒嗎?

歷史對王昌齡的死,只記載了一個「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但是這個「忌」,究竟是「忌」哪個方面,並沒有說。

那麽多人都說閭丘曉是嫉妒王昌齡的文采,是因為王昌齡文采太好,詩文名氣大。可是,有沒有什麽,是王昌齡有,閭丘曉沒有的呢?

還真有一樣,是硬氣。王昌齡一輩子,從早年不參加科舉卻去邊境,到後來不願意在秘書監清閑,非要換個工作,結果給自己換到了地方做縣尉,再到後來兩度被貶。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很硬氣、很個性的人。

而閭丘曉呢?害怕打敗仗,就不去支援同僚,坐視睢陽被攻破。閭丘曉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軟骨頭,是一個非常自私自利的人。

閭丘曉的性格和王昌齡的性格正好相反。可能是以前王昌齡的一些言論,戳到閭丘曉肺管子了,也可能是王昌齡被逮捕後的言行,讓閭丘曉感到惱怒。

總之,王昌齡的硬氣,讓閭丘曉覺得礙眼,幹脆就借著職務之便,殺了王昌齡。這也解釋了張鎬殺閭丘曉之前,為何問他「王昌齡的家人,由誰來照顧呢?」

許多人都覺得,張鎬殺閭丘曉,是要為王昌齡報仇。但是閭丘曉坐視睢陽城破,本來就是死罪。

所以,說張鎬是在給王昌齡報仇,多少有點小瞧張鎬了。張鎬之所以用王昌齡諷刺閭丘曉,是因為閭丘曉的懦弱和自私,讓張鎬想起了王昌齡的硬氣和磊落,所以心中感慨,才提起了王昌齡這不明不白的殺身之禍。

王昌齡這一生,留下了無數佳句,可是卻一直沒能一展抱負。甚至就連最樸素的、和家人平胡度日的願望,都因為閭丘曉這個小人的濫用職權而落空了。王昌齡的命運,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