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陳琦 | 畫【北冥】記

2024-01-11國風

Art陳琦按:

2023年9月28日陳琦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做了主題為【北冥畫記】的講座,講座首先由陳琦與劉禮賓教授的對談展開,藝術家為聽眾分享了【北冥】這件作品的創作心路歷程。

盡管這是一次帶有審美賞析性質的公共講座,但無論是從普通觀眾,還是從藝術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藝術家有關自己作品的直接描述,哪怕只言片語,都非常有助於我們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同於一般晦澀的作品闡釋,在本次水墨作品【北冥】的分享中,陳琦以平實而不乏幽默的話語,將紙面的形成、反饋與他瞬間的思考、決斷娓娓道來。這種庖丁解牛般的闡述,是藝術家極為寶貴的創作經驗,也是其源自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藝術理念的實踐顯現。

藝術家對媒介的敏感,讓他能夠在水墨創作中,將「無用之用」的水痕轉化為「自然而然」的視覺藝術語言。值得一提的是,如此詳盡細致的描述,並沒有壓縮觀者對畫作本身欣賞與想象的空間,反而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角與思維高度。

「2022年4月27日至6月27日,我幾乎每天都會在畫室工作。雙休日會連續工作12小時,不為別的,就是在畫這張畫,我對這張畫入了迷。」

圖1 創作中的陳琦與北冥

圖2 北冥 紙本水墨 251cmx1050cm 2022

圖3 鋪滿紙的工作室

【北冥】 這件作品的尺幅非常大,有十多米寬,高度在兩米六左右。掛在墻上畫不太現實,因此我基本上是在地下,人踩在畫面上來畫,還準備了一雙專用的拖鞋。

圖4 枝葉 鉛筆稿局部

可以看到圖中的葉子,一開始的鉛筆稿畫得非常仔細。其實在我1982年上大學讀書的時候,是畫中國畫的,因此我對中國畫花鳥的白描非常熟悉,我是把那時候的童子功拿出來畫這件作品。

圖5 亭子 鉛筆稿局部

在畫亭子上的窗沿的時候,有一些像過去人畫的界畫,是需要打格子的,我以前也畫過界畫。只需要一支筆,一支筷子,一把尺子,就可以畫的很直。那麽為什麽要這樣來畫它的結構?因為這麽大的作品,如果沒有預先對整個畫面的結構、細節爛熟於心,畫到最後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往下,或者說對畫面的把握就可能失控。

圖6 山石、樹葉 鉛筆稿

畫中的山石細部、竹子枝葉都是一個一個地畫起來的,包括其它的松樹、虎壁石都是如此。隨著裏面的細節越來越多,我們可以看到,從最初的幾根主脈,再到支脈生出的旁枝、葉子,尤其是葉子的主次關系、前後關系。這些如果不在前面的繪稿階段確定下來,那麽我在上水墨時就會進入到一個迷陣,那時候就需要花額外的精力來判斷它的空間關系。所以,我在畫的過程中是一步一步,往下推進,畫得非常細致。

圖7 人物 鉛筆稿

這邊有個小女孩,叉著腿的,很頑皮,可以說是畫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我其實花了很大的心思來畫她,她是童言無忌、青春活潑的,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似乎要用自己的四肢去丈量這個世界,我會有這種感覺。盡管這個人物非常重要,但是在後邊會提到,我上水墨時會有不同一般的想法和處理。

一旦鉛筆稿完成,確定了這些關系,就到了上水墨--也就是創作的另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與前面畫稿子截然不同,它既有前後的演化關系,但又是完全不同的創作狀態。

圖8 積墨(一)

大家可以看到,我在這兒就開始上水墨了。很多同行或是一些朋友,看了這些作品覺得很有意思。在我的水墨作品中,強烈的墨跡和水漬是非常明顯的視覺特征。其實一個藝術家找到自己具有標識性的視覺語匯非常不容易。因為我是做浮水印木刻出身,對痕跡特別敏感,做浮水印時,常常會留意木板留在紙面上的痕跡。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痕跡很有意思,它其實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在我上顏色的時,用水把墨沖開。而墨實際上是極小的微塵和水融合在一塊,是流動的。在較短的時間內幹了的墨跡就不會這樣,正是因為有很長的時間讓水分慢慢蒸發,它會在墨跡的邊緣會形成一條線,這些線完全是自然的,是沒有事先設想的。

圖9 積墨(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這件作品的塑造上我是多麽地喜歡用水。我特地拍這張圖片正對著我工作室的門,能夠看到在紙面上已經形成了小水窪,可以把畫外的門都倒映出來。同時,因為紙面有大量的水且分布不均,有水的地方會讓紙膨脹,沒水的地方還是紙原來的形狀。如此一來,紙面就會形成非常自然的褶皺,不是那麽平整。曾經我做一些作品,就如同人穿衣服一樣,要得穿幹幹凈凈,領口熨燙得筆挺,後來我覺得不對,覺得 紙就像我們的身體,它有自己的結構。 這種結構受到了風、雨的浸潤,就會和自然產生很親密的關系。我想這種關系不需要刻意去熨燙、抹去。因此現在展覽這些作品的時候,就是用磁鐵吸住固定。紙張不是那麽平整,像波浪一樣,像在很自然地呼吸一樣。這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它的形成理念。

圖10 積墨 (三)

現在可以看到這些積墨邊緣的痕跡漸漸出來了,這張圖片是我第二天拍的,有的地方是到了四天以後才完全幹透。畫中那些看著非常濃郁的顏色堆積,就是過了好多天才幹的。

我特別迷戀這種彎彎曲曲的,像海岸線一樣的,與風和氣溫有關的,與水有關的自然的痕跡。這樣的痕跡我想是自然賦予我的,讓我們產生一種想象。在繪畫藝術中,藝術家設定的主題或者表達的物件可以有很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們使用這些工具、材料的行為,常常會 產生一些預想不到的痕跡 ,這些痕跡往往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驚喜。

圖11 竹林 過程

你們知道這片竹林是怎麽畫的嗎?這塊兒也是很有意思,看上去這片竹林感覺非常豐富,實際上只畫了兩到三遍。第一遍畫竹葉,第二遍畫竹葉縫隙裏的灰色,第三遍在裏面再提煉竹桿,和其他深處的葉子,看著滿紙的竹葉,畫它需要極大的耐心。在畫面剛起步的時候多是這樣,有些像人的成長,剛開始還未成熟,稀稀拉拉的,沒有形成一種關系,畫面彼此之間是割裂的。有的時候我看這些竹葉就像雞爪子印一樣。不同於其他繪畫從淺到深色一層一層疊加的步驟,我常常是把深淺分隔開來處理。也就是,淺色的葉子和深色的葉子分別調色和作畫。

圖12 枝葉 過程

包括亭子也是這樣,按照它的亮度一層一層來畫,可以看到我上顏色都是局部,然後在上色的過程中尋找它的變化。因為前面已經有了非常詳細的畫稿,所以我上水墨幾乎可以不用再去考慮畫面的結構、空間關系,只是迷戀於水漬、墨跡在畫面上形成的關系,並且這種關系會引導我第二天的工作。因此我做這些創作時完全沒有預設,這件作品畫到什麽樣才算結束,要畫到什麽樣的效果?沒有設計。我不會事先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哪怕作品的完成時間,同樣沒有設定。

圖13 亭子 過程

我自己在這樣一個創作的過程中非常享受。在這個過程中,生命是屬於我自己的,我在完全地享受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我能夠這麽長時間投入到創作中來的原因。在這裏,我放了這麽多的圖片,不斷地給大家分享,正是這些東西讓我迷戀。

再比如木質亭梁上的顏色,在當時上色的過程中,盡管用的是同樣的顏色,但因為紙已經形成了褶皺,墨色在低窪的地方堆積,會形成一種不同的關系。用視覺構成的原理來講,畫面隨著上墨、堆積不斷地構成新的關系,這種關系又被第二天的內容打破,形成另一種新的關系。所以在作畫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會有一種過山車般的體驗。

圖14 積墨(四)

這裏是「水」的部份,可以看到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單純看展覽的話,是不知道怎麽畫出來的。在做這些顏色時,我們能夠看到它們不是很深。但因為水非常的多,顏色就順著紙的結構形成了像水渠、湖泊一般分布在這些地方,甚至能夠看到有水路連到了地下。像這些地方可能要三四天才能夠幹透,幹了以後就會形成這樣的效果。當我們走近看、仔細看,有些地方是如此濃烈,黑的發亮,它有這麽濃的密度,但它同時又是水,會在視覺上形成一種極有力量的反差。

圖15 積墨(五)

圖中可以看到很多鋪開來的水,很漂亮,也很抽象。有的時候看這些作品很有意思,當你細看某些局部時非常抽象,而拉遠以後又非常寫實。觀看這件作品,它沒有一個視覺中心,似乎每一個局部都能夠看到有意思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視覺構成關系。像這塊兒,一片片畫出來的瓦片,因為紙已經有了褶皺的結構就會形成這些痕跡。

圖16 積墨(六)

我也特別喜歡這種感覺:墨色堆積在那兒,經過水的沖洗後,有些像雨水過後大地的河床,很多小溪流匯集一塊兒形成了很特別的急流,這種急流我覺得是水墨裏獨有的,是極有質感的。

圖17 葉子

圖18 葉子

當然,這塊畫的時間非常長,也正是因為不同地、一層一層地畫;一片葉子、一片葉子地畫,回過頭再看這個部份的時候,你會覺得葉子好像在空氣中抖動,它不是靜止的,會有一種動感。這種動感如何形成?事實上每畫一片葉子,它都會形成一塊兒自己的水跡和特征。當很多個葉片在一塊兒時就會產生共振關系,形成一種節奏,在我們的視網膜上產生很奇妙的反應。

圖19 迎春花

中間的迎春花,先是畫葉子,也不只一種顏色,有深有淺,畫完這層後我會畫下一種顏色。我們看到它有些地方因為有積墨的存在已經不是二維的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三維空間。並且這三維空間不是由我來掌握的,不是我要把這塊兒畫黑,是因為紙張褶皺形成的低窪 ,水就自然地流向那兒 ,在這裏形成了一種在我之外的自然的關系。

圖20 石頭

這塊石頭其實畫得很傷腦筋,因為首先要考慮整組石頭的大結構。在大結構上又是每一個局部的小結構,小結構復重大結構的同時,還不能讓它和周邊脫節。要註意整個表達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的整體,而不是局部。

今天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圖片是因為我有個習慣,在每天工作完以後,會把當天工作的圖片拍下來。當時我拍照並沒有其他的想法,僅僅是作為記錄,但後來發現這些記錄還是非常有意思。有的時候畫了一天回家,感覺是比較沮喪的,覺得畫的不好。但是晚上吃過飯、散完步,再看看手機上的圖片,覺得還是蠻好看的,這就很有意思。人的在場和不在場,感覺是不一樣的。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出現一種自我的對話,自我的肯定,以及自我的否定。肯定的時候很高興,否定的時候還是比較沮喪,畢竟畫的周期很長,也沒有設定它的結尾,所以不知道最後是什麽樣,就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圖21 樹木(一)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隨著圖片一張一張地翻過,畫面越來越豐滿、層次越來越豐富。畫這一處的組織關系是非常難的,樹的主幹是透過天空淡墨的渲染留下的白色,略深地勾勒了一下,其實很簡潔,但它有空間。在這些空間處理上,我會花很長的時間來思考,因此畫的過程中不是一直埋頭在那兒動筆,可能畫一點時間歇一下,差不多半個小時會停下來看一看,甚至我會故意刷刷手機,把自己從這個情景中抽離出來,再回來時會有一種新鮮感。

我覺得這是重要的,尤其是長時間做一件作品的時候,始終跟畫面保持一種陌生感、新鮮感。沒有這種新鮮感,可能就不會有激情,我覺得畫畫的時候一定要有激情,而這種激情就是不斷地跟它建立新的關系,對它產生新的認識。前邊提到,我沒有這張畫的小稿,也沒有既定目標,紙面給我的反饋是反向的作用力,正反之間,我在繪畫的過程中就是一種與紙面(自然)的互動。

圖22 樹木(二)

這塊兒樹木在現實中是很茂密的,但是如何用最精煉的方法概括它?還能夠表達它旺盛的生命力,又不失水墨的語言是需要考慮的。這片樹木看上去很隨意,但實際花了很長的時間,確實畫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包括上面的樹枝是留白的處理。

另外還有個特點,我的很多水墨畫,鉛筆墨點都是保留在上面的。我記得第一次畫水墨是一幅巨大的百合,畫完以後我是專門買了最好的橡皮泥,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鉛筆痕跡擦掉,後來我發覺這樣是不對的。在畫面上我應該忠實地把所有資訊原汁原味地保留,包括後來更大的畫,連鉛筆打的格子都保留下來。 因為我覺得這些痕跡真實反映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最寶貴的原始資訊,甚至有畫錯的地方,某種角度來說,這才可愛。不是只有打扮得幹幹凈凈才是很好的作品,「真實」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後來這些畫真實到什麽地步?因為它特別大,在我的工作室紙是從墻頭一直鋪到門口。

有時一些朋友來訪,大門開啟以後很自然地就踩上去了,還以為是地磚,後來才發現是畫,他們很抱歉。我說確實是像地磚,一塊一塊的。他們一開始很不好意思,我說沒關系,鞋印在上面也挺好。後面如果你們發現我的畫中有鞋印也不要奇怪,是畫的過程中自然留下來的痕跡,也不會刻意地抹去。

圖23 水中倒影 (一)

圖24 水中倒影(二)

我畫這塊兒水中的倒影時特別興奮,尤其是太湖石的倒影,我在思考如何把這些倒影鑲嵌在自然的水漬中,這種水漬就像朱熹所說的 「天光雲影共徘徊」 ,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就很大,同時還有樹的影子交織在一塊兒,非常有意思。

當畫到這個地步,畫面已經比較豐滿了。我有一台升降機,經常站到比較高的地方來看畫。後來發現蠻有意思,當我站在畫面前看和跟它有一段距離再看,是不一樣的,有時這兩者的交替會產生很美妙的體驗。

像剛才的松樹也是很有意思,是不是感覺特別豐富?當我們仔細把這些繪畫元素拆解,其實也就是幾種組合。但這幾種組合也確實把松樹的結構、松葉的鋒利,如刺一般地表現出來了。

圖25 松樹

圖26 碑帖

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繪畫過程中覺得特別有意思。這兒的園林墻面也是,經常會有碑帖,我也會在畫中把它寫出來。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工作方法:先寫裏面的字,再填充背景。填背景的過程也是一樣,讓這塊自然的痕跡保留下來,就好像是有莫名其妙的東西一下子闖入到畫面中來。下面這張圖則是我特別喜歡的窗,很有意思。

圖27 窗

「昨天上9:30到工作室畫【獅子林】,目前在長廊部份第二遍,效果愈來越好,感覺快到‘拐點’了。

‘拐點’是我在創作過程中一個節點,即到達作品創作的最後一個階段入口點,從這個點開始,今後創作過程就會變得無比順暢愉悅,因為大的效果已呈現出來了。」

2022年6月15日

像這麽長的作品我大概有5件,現場這件還不算大的。我畫過 【故宮】(北京)、【天上人間】(蘇州) 、畫過 【片石山房】(揚州) ,而現在在畫長城。畫這些水墨作品我都有一個心路歷程:一開始雄心勃勃,這個階段往往是打鉛筆稿,當鉛筆稿打完上水墨的時候就進入了焦灼的拉鋸戰。再後來是每天硬著頭皮,盡管我們現在看這些圖片是一種審美欣賞,但是每天10個小時待在那兒,有的時候就是硬著頭皮往下畫。就像剛才說的畫竹子,畫灌木,畫松葉,也是一片一片地,一開始看不出效果,只能是硬著頭皮一點一點往下畫。就像我日記中所寫,總有一天會到「拐點」的。

圖28 鋪色過程 局部(一)

圖29 鋪色過程 局部(二)

這個節點一旦到達,後面的過程就是完全的享受。你會覺得每天畫面都越來越飽滿,越來越精彩,因為前面大量的時間和工作像是在搭建舞台。當拐點到達的時候,就是高潮的開始,就是在舞台上進行激情的昇華。我常常提醒自己,往往這個時候很容易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最大結果就是畫過了。 畫過了比如「僵」,或者原來的畫面有著無比宏大的氣場,會因為摳細節變得越來越拘謹。畫面本來有很豐富的想象空間,會因為你的深入變得越來越小。

圖30 窗

在我註意到窗子裏這些細小的變化關系時,就開始摳這些細節。這時我就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因為它是真的很吸引人,一下子會把你吸進去,等畫過了就晚了。

所以,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時候停?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我有一句解釋叫做 「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 每次到了拐點的時候,我往往覺得距離結束可能還有一個多月。記得我在畫故宮時,總覺得還要畫很長時間,但是突然有一天,走到畫前覺得,今天就結束了。這是一種極長時間的工作帶來的體驗,我想也是藝術家的一種成長。

圖31 鋪色過程 局部(三)

到這裏畫面已經大體形成,畫面越來越豐富。先前提到畫中有個非常重要的視覺形象,就是小女孩。作為整個自然景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來講都會著力刻畫。最初我也是這麽想的,在畫她的鉛筆稿時,不論是頭發的發飾,衣服的結構,還是運動鞋的鞋帶都畫得非常仔細。

圖32 小女孩(起稿 至 完成)

但是,我在畫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我不是只為了畫這一個人,或者說這張畫裏沒有一個主體是必須要完整表達的。我真正想要畫的是大千的世界,她不過是大千世界裏的一個要素,所以後來我有意識地要把這個人物畫得虛幻。什麽是虛幻? 融化在空氣中,如夢幻泡影。

再往深處想,我們的一生相比於那些更為長久的物態而言,僅僅是走過一場,在這個長廊裏走過的人會很多,而我們不過是某個瞬間的影子。因此這樣的處理讓我的創作理念更加一致,沒有刻意畫她,僅僅是讓她的輪廓顯現出來,包括從地面水漬的表現到人物的身上,感覺像是融為一體的。

圖33 畫中彩蛋

當快畫完的時候,我埋了一個彩蛋,是什麽呢?是我兒子上解剖課,有關視覺神經系統的筆記。當我有一天翻到這兒的時候覺得特別有意思,盡管不知道它的含義,我想把它畫在墻面上也是合理的,因為在墻面上常常會有一些筆劃、圖形。當我畫上去以後,它就跟那邊的小女孩形成了一種關聯。這種關聯 存在於真實的人物形象與抽象的神經符號之間 ,像是從另一個空間看著小女孩,這兩個空間就有一種維度上的跨越和聯系。就像 【莊子】 的故事,究竟是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呢?

圖34 人言水墨好味道 圖34 人言水墨好味道

正如我前面所說,這些都是在我創作過程中覺得很有意思的一種回饋,感覺是一個神來之筆,事先根本沒有想到畫它。另外,我也在畫面中加入了一些私貨,比如這裏寫道: 「人言水墨好味道」。 提款是我自己的名字,隱含在裏面,這可能也是藝術家畫畫過程中俏皮那一部份。

圖35 懸掛起來的【北冥】

圖36 懸掛起來的【北冥】

再往後是在工作室,畫完以後將它懸掛起來的場景。也只有這樣,我才真正看到這張畫的大觀、氣象。

圖37 北冥 紙本水墨 251cmx1050cm 2022 (橫螢幕觀看)

回到主題,為什麽是畫園林?我曾經畫過不少的園林,有 【天上人間】(蘇州) ,也畫過 【片石山房】(揚州) ,現在這張畫是同樣來自蘇州的獅子林。我在江蘇生活了很長時間,對南方的園林非常熟悉。起初我不是非常喜歡園林,僅僅覺得它就是花園的概念,或是一處景色的縮影。但是後來隨著我對園林的不斷思考,漸漸有了一種認識上的昇華:

「中國的園林不是西方花園的概念,而是人與自然或是中國哲學觀的建築表達,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營造人在天地之間的心靈居所,枯石山水,碧水豐魚,陰晴圓缺,月影婆娑皆非孤立而有密切的內在關聯。所以好的園林並不以占地面積多寡為勝而是在造園過程中設計師或園子主人在哲學上的體悟以及對造園諸多材料的嫻熟運用。」

「我意識到,那些園林不僅僅是主人釋放性靈之場域,也是中國人安心立命的寓所。其體量不在於大小,而在於營構。

我不會將其看為一個建築景觀抑或供人觀賞的花園,這些園林的空場給我提供了一個對中國哲學理解與表達的路徑與視窗。在畫的過程中我似乎在與天地對話,並在畫面營構一個能夠將自己安放進去的生息空間。」

——摘自陳琦回憶

這張作品為什麽叫 「北冥」 ,而不是用「獅子林」作為名字。不提園林本身,而是參照莊子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莊子】 是中國藝術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源泉之地,它對中國藝術的影響非常之大。在這裏選擇「北冥」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是在畫園林,而是在畫一個 有關天地、宇宙的大景觀。

這一片水域難道就是一個小小的池塘嗎?它對一個微生物來講,不就是一片巨大的海洋?真的有鯤鵬那麽大的鳥嗎?當我們換一個視角,一只螞蟻可能就是一頭巨獸。因此,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和開合度至關重要,取名 【北冥】 也是後來靈機一動想到的,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更加有意思。

最後我想用一段話作為結束,是從徐復觀的思想中提煉出的話語:

「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偉大的能力,便在於能在第一自然中看出第二自然,而這種能力的有無,大小,是決定於藝術家能否在自己生命中昇華出第二生命,及其昇華程度。」

——陳琦

藝術家簡介

陳琦 ,1963年生於南京,198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博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研究生院院長。教育部全國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藝術家。其作品連續獲得第七、八、九屆全國美展銅獎及優秀獎,第十三屆版畫展金獎及第五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優秀作品獎。

重要個展:

「@武漢2022·無去來處:陳琦」(湖北美術館,武漢,2022)

「別故與共生:陳琦2019個展」(艾米李畫廊,北京,2019)

「陳琦格致:一個展示和理解的實驗」(德基美術館,南京,2018)

「印痕與復數——陳琦個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18)

「陳琦的時間:1983-2016」(半島美術館,上海,2016)

「時間簡譜——陳琦藝術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2013)

「陳琦木刻」(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杜倫,英國,2008)

「陳琦浮水印版畫第一回展」(中國美術館,北京,1993)

重要群展:

「整合——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版畫展」(金雞湖美術館,蘇州,2022)

「版畫的指向——勢象版畫收藏展」(勢象空間,北京,2022)

「崢嶸墨點——江西版畫展」(江西省美術館,南昌,2022)

「致意——從未消失的黃金時代」(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2022)

「五色斑斕——中國套色版畫四百年大展」(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2022)

「萬重山——2021中國水墨年鑒」(北京安美術館,北京,2021)

「醇境之源——麥卡倫藝術體驗展」(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21)

「青年精神——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湖北省美術館,武漢,2021)

「共生的力量——2021國際浮水印木刻版畫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2021)

「2021中國啟東國際版畫藝術中心全國版畫名家邀請展」(啟東國際版畫藝術中心,啟東,2021)

「首屆國際數位版畫藝術大展」(長沙師範學院美術館,長沙,2021)

「第三屆‘界’——全國版畫名家作品邀請展」(淮安市美術館,淮安,2021)

「片石山房——沈勤 · 陳琦作品展」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21)

「中國園林‘多維度’系列展——窗,園林的眼睛」(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2021)

「平板向度:從紙面到虛擬的視覺藝術」(浙江美術館,杭州,2021)

「黃河·熔鑄民族精神」藝術展(濟寧市美術館,濟寧,2021)

「唯物思維——中國當代材料藝術國際交流展暨首屆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清華大學美術館,北京,2021)

「巨川雅集——辛醜浮水印版畫年度展」(目異空間,北京,2021)

「移動的理想國·形影」(798藝術工廠,北京,2020)

「紙上談繽——中華紙文化當代藝術展」(浙江美術館,杭州,2020)

「2020亞洲數位藝術展」(時代美術館,北京,2020)

「繁花似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新樓啟用特展」(中國國家畫院創研新樓,北京,2021)

「致敬傳統 ——當代紙藝術作品巡展」 (今日美術館,北京,2020)

「‘Re-睿’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及巡展」(威尼斯,義大利,2019;嘉德藝術中心,北京,2019)

「生逢其時——小林敬生 & 陳琦作品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19)

「共同空間——後非遺時代的大運河敘事」(時代美術館,北京,2019)

「浮水印千年——中國浮水印版畫大展」(浙江美術館,杭州,2018)

「第四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自——滄浪亭‘當代藝術邀請展」(金雞湖美術館,蘇州,2018)

「我在——2017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17)

「2017上海國際版畫展」(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2017)

「沈勤、陳琦:零度」(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16)

「中國當代版畫名家文獻展」(中國版畫博物館,深圳,2016)

「沈勤&陳琦作品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15)

「後印刷——第一屆CAA國際版畫雙年展」(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2015)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2014)

「我在——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2013)

「水·印·象——第十一屆‘姑蘇之秋’當代浮水印版畫邀請展」(蘇州美術館,蘇州,2012)

「觀城——國際版畫邀請展」(上海美術館,上海,2011)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法蘭克福當代藝術館,法蘭克福,2009)

「神奈川國際版畫藝術節——日本當代版畫和戰後50年世界腳步」(橫濱美術館,橫濱,1995)

公共收藏: 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英國)、艾許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英國)、蘇富比藝術學院(英國)、歐洲木版畫基金會(英國)、克里夫蘭美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美國)、福岡美術館(日本)、維也納青年美術館(奧地利)、中國美術館(北京)、上海美術館(上海)、廣東美術館(廣州)、湖北美術館(武漢)、浙江美術館(杭州)、江蘇省美術館(南京)、蘇州博物館(蘇州)、深圳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深圳)、青島美術館(青島)、德基美術館(南京)、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 上海 | 台北)

著作出版: 【陳琦木版畫集】、【1963】、【時間簡譜.陳琦1983-2013】、【刀刻聖手與繪畫巨匠——20世紀前中西版畫形態比較研究】、【中國浮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