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懷素大草二王傳,草書巔峰佳作

2024-02-19國風

懷素大草【王羲之傳】【王獻之傳】

百了無恨 >【懷素】

2015.06.03

關註

懷素大草【王羲之傳】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王羲之字逸少,曠之子,官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工淡辨以骨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鯁稱。有篆隸行草,為今昔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之冠,然其得名乃專以草聖論,至稱其筆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勢以謂飄若浮雲,矯如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驚龍,羲之每自稱,我書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比鐘繇當抗衡,比張芝猶當雁行也。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然初以謂不迨瘦翼,郗愔,及其暮年造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妙,嘗以草書答瘦亮,而翼見
之書曰: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忽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
不止舊觀。會稽佳山水,羲之有終焉之誌。或與名士宴集於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梁武帝評羲之書,以謂勢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
之寶之。永以為訓,其亦善於擬倫也。

羲之少學衛夫人書,自稱深窮。及過江遊名山,見李斯,曹

喜,鐘繇,梁鵠等

字,又去洛見蔡邕,石經,於從弟洽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處,復見張旭,華嶽碑,始謂然嘆曰: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或謂其得筆法於白雲先
生,即紫真也。羲之嘗曰:天台紫真謂余曰:書之氣必過乎道,同混元之理,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是也。暮年乃作筆陣圖,草書勢等,以遺子孫。或又謂羲之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遊天台,還會稽,上洞庭,
題柱一書,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人遂稱龍爪書。羲之
有子七人,為世所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稱者五人,而獻之最知名。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2016年,楊璐楊敔主編的【懷素全集】上、下冊,由中國書店出版。全集收錄懷素大師四十帖,有十五帖是首次面世,有的為海內孤本,是編者歷時四十年搜集來的,為學習研究懷素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善莫大焉! 其中的懷素狂草【王羲之傳】(論書帖)為首次發表,四百余字,主要論及書法經歷,內容不同於【晉書.王羲之傳】(千字左右)。收入秘古閣叢帖,四卷本,由清孫椿年輯。第二卷是唐懷素、楊凝式的書法。
懷素寫的大草【王羲之傳】,卷後有三則重要題識。 第一則是楊凝式的鑒定文字: 「十年揮毫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聖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 此詩等於認定了此稿是懷素真跡無疑。晚唐楊凝式,書史上赫赫大名,「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黃庭堅詩),一代草書大家,受人尊崇,他說此卷為真跡,一下子讓我思忖再三,怎敢輕易評說。

第二則是北宋李建中(字西台)的跋語,「今觀此卷珣造其極,宜楊少師其稱賞,如此珍重珍重!」 李建中李西台,大學者大書家也! 黃山谷跋蘇東坡詩卷,稱其有李西台之意。他雖未列入宋四家,而宋四家之首的蘇大學士書法裏含西台意,可見李建中在當朝影響何其了得! 他認可楊少師的鑒識,也認為懷素此卷為真,我豈奈何!

第三則為明代東海居士、草書大家張弼,更是對懷素此卷贊賞有加:「此唐釋懷素草書真跡,數百年來絹素墨色如新,歷朝諸賢鑒定,固不得謂為贗本也」,「今日得觀於其文孫禮遠家,豈非武陵漁人得入花源耶,不勝欣幸之至 」!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能再說懷素【王羲之傳】為贗本嗎?

三位宗師下了如此「定論」,為此件懷素墨寶增光添彩。我又比對了題跋書跡,與他三人書作代表性墨跡也大略相似。除此外尚未見其他名家的賞鑒之辭。倒是在有關秘古閣帖史料中,北宋大家米芾不認同此帖,說「懷素與楊凝式也一例偽書」。此說出自大名鼎鼎的米襄陽之口,多少給我壯了些膽。

我之所以說懷素【王羲之傳】為偽本,是經過一番分析比對得出的。假若說在兩可之間,我寧願相信是真。因為此件「偽」的成分太多,不得已才說說是「偽」品的理由。

書史上未曾見記載。幾千載書法的歷史,歷代評論、鑒賞文字汗牛充棟,對懷素的關註度極高,各類探幽、覓蹤、賞析、求索等不絕如縷,少見對此帖的記敘文字。列入真跡的墨本、摹本、刻本、碑拓等,認可的早已公諸於世; 那些尚存疑的,也赫然在冊可尋。而清代秘古閣帖(未見全貌),跨越時代,把懷素唐貞元三年書【王羲之書論】公諸於世,多少年來未引起大的反響,當代也少有人研究此帖。直到今天出版【懷素全集】,將其收錄其中,而且又是大部頭、極具份量的書法巨制,聞所未聞,著實讓人生疑。

和存世數載的懷素名下之主要碑帖風格迥異,出入較大。如懷素不同時期的佳作,【自敘帖】、【四十二章經】、【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大小草【千字文帖】等等相比,其筆法、結體、章法乃至書寫風格、氣韻氣象等等,差異甚大。這些帖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有不少的契合點,有一定的相似度,獨獨這件大草【王羲之傳】,他四十九歲(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時所寫,應是精力彌滿,壯歲鼎盛之際,最能體現懷素書法風格之作的。然卻大相徑庭,似天外飛來,風格突兀,令人不解。

不符合懷素的技法特點。 任何書家,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笈」,在結體的習慣,揮運的節奏,著力的輕重,體勢的開合,執行的軌跡,長期沿襲下來,融古出新,有其鮮明獨具的書風。譬如我們說某件作品為某人所書,肯定各個特點都是對應的、相符的,不能夠一下這個風格,一下另外一個風格,特別是草書,那種大起大落、大開大合、大伸大展,必有一定規律可尋。多少歲月積澱而成的技術技法技巧,變化多端會有的,但完全變成另類書寫,肯定辦不到的。象懷素線條的纏繞,映帶過渡,圓中有方,力如鋼筋鐵骨,凝含神采逸姿,一看必是素師無疑。而【王羲之論】,纏繞過密,連綴太多,全為圓轉,骨力缺失,更乏神采,特別是草書中的起、承、轉、合技術不過關,缺乏應有的頓挫、澀行,既使圓轉也不甚到位,整個氣象沒精打彩,實不像大師的格局與境界。

當然,此作也有過人之處,應為一件能品。整體來看,全帖草法嫻熟,字態圓潤,變化生姿,跳盪開合,具備了較好的草書基礎。特別是心態自由,信手揮毫,膽魄極大,氣勢恢宏,讓人感到一種草書豪放之美。加之書寫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傳略,大師的學書經歷,在揮灑自如之中展現,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敬仰之情,這也增加了此帖的份量。

但如果和懷素諸名帖比較,我以為此帖差距較為明顯。 懷素草書獨步古今,享譽千古,達到巔峰之狀,諸帖各有妙處,凜凜風神,滋味千般,品賞再三,拍案叫絕。而此帖初看上去似無不可,但字裏行間,技法顯現,缺乏神采,少了風韻。筆墨操控失準,章法未能天成。雖繚繞盤旋,但筆勢柔弱,骨力不顯,反有鼓努為力之嫌。筆法生硬,有些轉折勉強,達不到天然豁達、筆墨通神之高度。不少字法,完全不是素師結字的規律,從未見過大師如此去寫,如開卷王羲之的「羲」字,文中多次出現,素師從無這種寫法。再比如「談」、「行」、「觀」、「官」等字,草法不準,組字亦不符合規範,體勢亦不美,令人詫異!

尤為不明白的事,似這般造偽手法不夠檔次,不成大美之作,何以讓大師走眼 ,如楊少師、李西台、張弼能夠題識謬贊,以對他們筆墨的了解,斷不會看不出來其偽的。只有大膽推斷,連這三則跋識都是「偽作」,不然解釋不通。而歷代許多過眼碑帖多、極擅題跋、學富五車、筆精墨妙的大學者大手法家,如宋代蘇軾黃庭堅,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王鐸等等,都未見題字,難道他們全與此帖擦肩而過了嗎!那些大收藏家,如古代項元汴、現代張伯駒等,都沒經手過此帖嗎! 也未曾見任何皇家內府的收藏之璽,帖本前只有「孫椿年家珍藏」、「樹千孫氏審定真跡」及「秘古閣精鑒印」三枚印。我想名帖似不應該只藏一家吧!幸好在帖後明張弼題識中見有這麽一句話,「至國朝為解學士所藏,學士一代能書,世為珍秘,今日得觀於其文孫禮遠家」。孫禮運查詢不到,明代解學士應該是翰林大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的解縉(字縉紳】吧!

解縉大學士學問極高,其文雅勁奇古,詩豪放豐贍,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狂草盛名,書史講他「師法懷素」,「縱蕩無法」、「傲讓相綴,神氣自倍」。看了他的大草,心中大驚! 其縱橫馳騁,揮灑無羈,左盤右旋,風煙四起,竟酷似懷素【王羲之傳】的筆勢筆法,奇哉乎!此帖藏於解家,不太像懷素之書,倒像大學士之為。是臨寫、意寫還是仿古創作呢? 我看,懷素大草【王羲之傳】,與擅寫大草狂草的解縉大學士有了某種不解之緣,留給後世的,又是書史上的一件迷蹤懸案!

懷素大草【王獻之傳】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是同一時期寫的嗎! 我覺得應是。書法確實隨心情的好壞、情緒的高低,產生一些波動,時好時差頗為正常。 我覺得這「二傳」(王羲之傳、王獻之傳) 如果是一氣呵成的話,他應先寫的【王羲之傳】,後寫【王獻之傳】。看得出,開始寫時筆墨尚不夠暢達,字勢未能拉開,草體伸展不到位等,而寫到【王獻之傳】時,進入了書寫狀態,此時情緒亢奮,心手雙暢,連綿飛動,高潮叠起,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另一種猜測就是,寫過【王羲之傳】之後,他將其擱置一段時間後再寫的【王獻之傳】。兩件作品並非同一個時間、空間所寫,這樣似乎好解釋,汲取前面書寫之失,後寫的比前面的往往要優一些。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 王獻之傳】,為素師49歲時的作品,出自【墨緣堂藏真】叢帖,清代蔡世松輯,錢祝三刻。與秘古閣帖拓本【王羲之傳】,雖刻本不同,但同為清代人輯錄刻石, 「二傳」在氣象、韻致、筆法等相似度很高,因此判定二者在書寫時間上應相隔不遠。 懷素大草【王羲之傳】、【王獻之傳】均收錄在楊璐楊敔主編的【懷素全集】(2016年中國書店出版) 裏,系首次面世。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我臨習「二傳」多遍,細細品鑒,感覺【王獻之傳】寫出了豐采神韻,寫出了高超佳妙,很好地克服彌補了【王羲之傳】的若幹不足之處。

【王獻之傳】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大氣磅礴。放得開,收得攏,方圓並施,該用力處且施力,該柔之時也能柔,恰到好處。大字醒目打眼,小字筆力堅實。結體氣壯,寬而博,博而厚,厚而壯,情註翰墨,力達筆端。左旋右轉,神采奕奕,力道與美妙相融,一種大風起兮、壯士拔山之勢撲面而來。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技法完備。筆法嫻熟,八面逢迎,穿插揖讓,渾若天成。結體高雅,既源自古法,又有不少創新,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無一筆低俗,既符合草書之規,又出意料之外,結體詭異,鬼斧神工。墨色精絕,濃淡枯濕,飛白之妙,亮點紛呈。章法上花團錦簇,連綿起伏,聯綴、斷開、外延、內斂,收放適意,猶如神助,意態魅力無窮。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氣韻高邁。線條飄逸,縱橫馳騁,點畫相融成趣,虛無縹緲,滿紙雲煙,一派氤氳。飄若浮雲,矯似驚龍,勃勃生機,高韻雅逸,玄秘高遠,不可端倪。如果說【王羲之傳】書寫上尚有多處可商可磋,而【王獻之傳】,幾無瑕疵,完全可與他的【大草千字文】媲美,甚至更加大氣高格,氣韻不凡。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成熟完美。從藝術層次論,這當進入了「看山還是山」的第三重境界。全卷筆墨老辣,既不是青春英邁時的信馬由韁、狂放不羈,亦不同於老邁時的心平氣和、雲淡風輕,而是收放縱合,隨心所欲,揮運自如,無礙無掛,進入一種大自由大自在之境。五十歲左右是個「黃金時段」,他已嘗遍人間甘苦,閱盡天地風光,一管柔毫,聽任心緒流淌,留下好書數行,唯其願也!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此帖雖臻高境,但不少字的結體卻是新異獨創。 並非用慣常的峭拔勁爽之筆,而是「肥厚」與「瘦削」兩種筆法相融而寫,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就是寫時充滿感情,字裏行間「有溫度」,食「人間煙火」。這些都與懷素其他禪書碑帖拉開了距離,甚至於一些草字組合從未有見過。是明代解縉、張弼等人所臨寫的嗎? 總 覺得二公的草書雖然寫得很好,在明代也屬出類拔萃,似應達不到此帖之高度。以我愚見,「二傳」 (王羲之、王獻之傳)的草書水準相當高深,尤其是【王獻之傳】,完全與張旭代表作以及懷素的其他名帖屬於一個層級的。既然「二傳」後都姓名標示「沙門懷素書」,盡管對書者多少有些懷疑,我看這也是歷史的安排,沒有辱沒素師「草聖」大名,如列於其他人名下,倒不見得適合了。

至於說此帖水準,如筆法、字法、章法乃至氣象韻致上,比【王羲之傳】要高,我揣摩著,是否他因心情、情緒、環境等原因所致呢? 「又一時所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書譜句)爾! 而非「練習一段又進步了」這樣簡單說辭能說過去的。 須明白,書寫水平的提高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況且【王羲之傳】也屬拔尖之作,只不過沒有【王獻之傳】那樣完美罷了。可見,孫過庭所寫的若「五合」交臻,神融筆暢,必會出現佳作神品,從此帖又一次得到了驗證

懷素【桑林貼】欣賞

釋文:圓而能轉,字字合節,同桑林之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