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薩非王朝時期,熱衷於「純色」的波斯細密畫要如何塑造人物面部?

2024-01-09國風

前言

薩非王朝時期的波斯細密畫是波斯細密畫藝術的頂峰和成熟階段。 這一時期的細密畫具有統一的民族風格,很好的融合了外來的藝術。在薩非王朝時期的細密畫裏,畫師最熱衷表現的是人物題材。

區別於保持古波斯風格多表現神話傳說題材 ,在薩非王朝的波斯細密畫中多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如帝王生活、狩獵、戰爭、重大事件等。

在這樣的轉變下,人物多是基於現實生活題材上的創作。在【帝王紀】中,呈現了眾多大場景多人物的波斯細密畫,成為經典。 對這一時期波斯細密畫大師經典作品在造型意味和構圖形式上的研究對於中國工筆人物的創作實踐極具價值。

人物面部角度

人物面部角度成四分之三,這一時期波斯細密畫的人物面部角度都沿用這一規則 ,這種程式化法則是從早期「大不裏士畫派」和「赫拉特畫派」繼承而來。

這並不是個案,即使在大場景多人物的波斯細密畫中, 所有的人物的面部都是四分之三角度的面龐。即使是端坐在正中的君主也是成四分之三的角度。 有學者推測這一特征是受到外來藝術的影響。

人物面部造型意味研究

在這一時期的波斯細密畫人物造型的具體描繪上,以波斯女性面部為例,女性臉型成橢圓形,有並不十分突出的小下巴。 五官造型特征呈現出細而彎的眉毛,眉頭兩端幾乎相連。眼睛細而長。

鼻梁瘦長鼻翼窄小,嘴小唇薄。在表現手法上十分概括,比如眼睛的上眼線與下眼線和眼珠,由兩條線和一個黑點構成。 這一時期的波斯細密畫在單個肖像的塑造上並不是他的長項,更多看到的是程式化的畫法。男性和女性在面部特征上並無明顯的差異。

薩非王朝時期,在畢紮德的帶領下,人物的表現力比以前更加生動了。每個人物個人化的差異,在細節上都有體現。

具體體現在眉毛的粗細,面部寬窄等細微的變化。同一種族造型的差異,也體現了不同畫師的審美差異。

這種面部特征反映了畫師對種族特征的概括性描繪。 由於波斯細密畫是一種「貴族藝術」,君主的宗教信仰與審美都會作用其中。

這一時期的畫面中還表現了不同種族的人,如阿拉伯人,中國人,他們都呈現出不同的面部特征。 大師畢紮德將不同民族間面部特征的的差異性全部表現在畫面中,從多民族面部特征比較圖,可以看出這種種族間的差異。

表現在臉型,眼睛的形狀,發須的形態。如果除去服裝僅從面部特征仍然可以將他們區分開來。 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血統的方臉,阿拉伯種族的瘦長臉,希臘血統的大而圓的眼睛,歐式的棱角分明的下領骨,既有修飾整齊的柳葉彎眉,也有濃郁參差的英武眉須。

這些種族上的差異表現 ,使得註重故事性、渲染戲劇氣氛的大場面波斯細密畫 在個體和細節表現上也成熟了許多。

薩非王朝時期的史詩巨作【帝王書】中的戰爭場景的插圖 展現了君王與外族的戰爭。 畫面場景中有不同種族的人。在這些作品中,不同種族間的面部差異很清晰的呈現在畫面中。

仔細觀察薩非時期細密畫,我們還可以看出畫師對於不同年齡人物差異的表現,通常透過發須的顏色和皺紋來表現人物的年齡。 在大場面人物眾多的波斯細密畫中,年齡大的人眉毛和頭發都是白色的。並且眉毛和胡須比較濃密。額頭、眉間、眼角描繪有皺紋。

人物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

在薩非王朝的細密畫中改進了僵硬的雕像式的千篇一律的面部。能夠看到很多生動的面孔。這和這一時期在細密畫中營造的故事性和戲劇沖突有關,豐富的表情幫助渲染畫面的氣氛和交代故事裏的人物關系。 在人物表情比較圖,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冬種豐富的面部表情。

有高興、驚奇、憤怒、悲傷、疑惑、羞怯等表情。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物面部表情配合各具姿態的肢體語言顯得更加生動。

在肢體形態上, 薩非時期波斯細密畫的人物體現了更多的本土化特征,人物身材是稍微拉長的,四肢細弱,手腳比較小,頭和軀幹比較粗壯。

在表現君主日常議事活動內容的波斯細密畫中,人物動作較為含蓄從頭部的傾斜方向和肢體動作可以看出君王和大臣,大臣之間商議朝事的動作呼應。

在表現戰爭場面為內容的波斯細密畫中,則更加生動,在薩法維時期細密畫中,這種型別的細密畫更能展現出波斯細密畫的藝術高度。 畫面中戰爭場面激烈而緊張的氣氛被畫師渲染的十分精彩,人物的動作真實而生動,充滿想象力。

在表現方式上並沒有西方的透視和結構關系,是出自畫家主觀的意識作用下的創造。動作的姿態不考慮生理的合理性,這樣更大限度擴充套件了創作的自由。 使畫師更多考慮畫面的布局和效果,迎合故事性敘述的需要。

波斯人青睞「純色」

波斯細密畫的色彩有著強烈的民族性格。發展到薩非王朝時期,色彩更加豐富,但又不失和諧。 這種特征反映了波斯本土藝術的特征,經過外族入侵,漫長的歷史行程,始終保留了這種表現波斯人審美觀的色彩體系。

從波斯細密畫的萌芽初期「巴格達畫派」就體現出了豐富色彩運用。加之波斯細密畫裝飾紋樣的特征,使這種藝術美輪美負,像夢幻一樣絢麗,而這正代表了波斯藝術的靈魂。

波斯薩非王朝時期對應了中國的明朝時期。 比起同一時期的明代宮廷院體畫,波斯細密畫在色彩純度上很高。

例如在美國伍斯特藝術博物館所藏的 1436 年所繪的【帖木兒接受埃及使節帶來的長頸鹿】,與之構圖和內容極其相似的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中國明代院體畫【瑞應麒麟圖】。

從這兩幅內容構圖形式近似的畫面,可看到波斯細密畫色彩豐富以及細密裝飾紋樣的裝飾特征。 雖然這兩幅畫所描繪的內容並不十分繁雜,但從審美情趣和表現手法上迥異。

薩非王朝時期波斯細密畫色彩構成的「整體」和「平衡」性思考

在實際創作中我經常有一個疑問,在人物眾多的大場景波斯細密畫中。人物多為分散排列並不集中,人物的擺放似乎很隨意,加之波斯民族服飾和建築裝飾紋樣豐富而細碎。

波斯畫師大膽的在畫面中「任性」地使用極盡豐富的色彩,但畫面看起來十分有秩序和諧,並不散亂無章。 整個畫面遠觀有整體感。原因有兩點:第一,每一個人物單位之間的色彩是均衡的。以薩非時期【帝王紀】中的一幅多人物大場景的細密畫為例。

這幅畫中可以分為三五成群的多組人物,看似很隨意但並非隨意。如果每組人物看成一個小的部份,那麽每部份都有黃或橙、綠、藍、白、粉(膚色)、淡紫。 核心位置中的兩個人物如果看成一個局部依然有這幾種顏色組成。

這樣的處理使得色彩均衡而有秩序,色彩冷暖在較分散的構圖形式和裝飾分割細碎的畫面中和諧的交融。雖然波斯細密畫多使用純色,但在沒有調和的狀態下, 冷暖色的均衡穿插,保持了色彩的和諧。而並沒有給人艷俗,混亂的感覺。

在創作人物眾多,民族服飾豐富的作品時,可以借鑒這樣的的處理,使畫面在色彩上達到和諧、有秩序。

第二,波斯細密畫的色彩整體性。在處理背景色彩時,使用色彩的幾何分割,使得畫面在宏觀上具有整體性。 這種處理方法使背景不僅是表現空間,襯托主體物.還是輔助構圖的一個重要因素。

選取一幅戰爭場景,和一幅室內場景的波斯細密畫,並把他們模糊處理進行色彩構成的觀察。

在色彩塊面的分界線用白線標出可以看到色彩構成形式非常整體。如果把大場景的色彩塊面比喻成草原、天空、大海,那麽人物可以看成散落在草地上的鮮艷的花朵。 雖然草原上的花朵可以是五顏六色的,像繁星一樣散落在上面。但是並不影響這一塊草原的整體。

具有本土民族風格的「俯視」構圖

從波斯細密畫萌芽階段「巴格達畫派」時期,在那個時候波斯細密畫已經普遍使用俯視的視角。穆宏燕教授在【蘇非主義促進波斯細密畫藝術繁榮鼎盛】一文中指出這樣的視角是與伊斯蘭宗教文化有密切關系的。

這一視角反映了神俯瞰世界在畫面上這樣的視角表現為,高地平線。 這樣的構圖使得所有的人物、動物、植物、帳篷建築物、置於大地中。就像把一粒粒珍珠盛在一個盤子中。把它們聚集起來而並不散亂。但這種「俯視視角」並不是寫實上的俯視。

因為如果我們站在一個高山上俯視一片村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人物、建築、植物都是具有俯視透視的。 但在波斯細密畫的畫面上,人物、動物、植物、寶座,幾乎都是平視的視角。

這樣的「俯視」是在伊斯蘭宗教文化作用下的一種主觀需要的一種俯視,最初的目的就是宗教意義上的。為了體現這是至高無上的宗教權力和皇權,把高地平線看作一個「俯視符號」。

在中國敦煌壁畫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俯視性構圖。這樣的構圖突破了西方對於客觀性視角的焦點透視, 而將俯視、平視、仰視、反透視都運用於畫面中,解放了畫家基於客觀視角感受帶來的束縛。

從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中突破出來形成了一種更加自由靈活的形式, 最大限度發揮了畫家的創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