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端午節:蘇軾的三首詩詞,寫盡了人情,悟透了人生

2024-06-08國風

端午節,賽龍舟,插艾草,喝小酒,親友小聚,好不熱鬧。

一年有很多節日,端午節是最特別的,這是悼念屈原的日子,是忠貞不渝的,也是悲歡離合的。

北宋的文豪蘇軾,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寫下關於端午的詩詞,字字句句之中,是節日的氛圍,更是人情世故。

01

人在低谷,方知朋友。

【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北宋時,王安石推動變法,朝野立馬形成了兩派:變法派,守舊派。

蘇軾屬於守舊派,認為變法過於激烈,還站出來反對,寫了文章,表示不滿情緒。

他的文章被人挑剔,說是諷刺朝廷,因此發生烏台詩案,他被抓入獄。

經過一番周璇,蘇軾出獄了,然後被貶黃州。

此刻,蘇軾如喪家犬,誰都不願意靠近,還有人百般刁難。曾經的老同事、老同學、朋友,都走得遠遠的。

情有可原,人在倒黴的時候,隨時可能遇到麻煩,別人肯定怕連累。

黃州太守徐君猷,心疼蘇軾的遭遇,不僅安排蘇軾的住宿,還給一塊地,讓蘇軾耕種,避免一家人挨餓。

1081年端午節,蘇軾和徐君猷一起喝酒,走走停停,看風景。

蘇軾感恩徐君猷的幫助,寫詩詞表達感謝。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多少人在低谷,感慨世態炎涼。

若是有人會拉你一把,不怕被你連累,那麽這個人一定是真心愛護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參與了你的幸福生活,但一定在你不幸的時候,會給你力量。

當繁華落盡,身邊還剩下誰?一定要好好珍惜,分別後也要常聯系,多問候。

02

人在巔峰,才知快樂。

【南歌子·遊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菇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當王安石被罷相之後,守舊派就變得強勢了。曾經被貶的蘇軾得到重用,去了杭州擔任知州。

在杭州,蘇軾治理湖泊,修整西湖,地方一片祥和。

這也是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了,什麽都輕車熟路,也懂得百姓疾苦。他上書 :「杭州無湖,如人去其眉目。」

到端午前幾天,浚湖的工程開工了,大家都歡欣鼓舞。

端午,蘇軾和當地的人們一起遊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隨筆寫下詩詞,記載幸福。

從詩詞裏,可以發現「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心情。

明朝文學家潘遊龍認為:「此詞妙在援引古事,不為古用,非直寫景物而已。」

這不僅僅是景色,還是一種心情,是做人的境界。

人在高處的時候,不要自得其樂,應該想一想如何為天下人服務。

猶如尼采說的: 「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

人真正的快樂,不是自己什麽都有,而是把自己有的東西,去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施比受更快樂,這才是做人的真諦。

端午節,你和家人聚會的時候,看小區裏還有誰,一個人獨居,還有誰很困難,去幫一把,哪怕請他吃頓飯,都可以。

若是你帶著孩子,去做幾件好事,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吃喝,這個節日的家教,比平時更好。

03

人生漫漫,終知家庭。

【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當守舊派把王安石變法的成績,都抹去的時候,蘇軾站出來,肯定變法的一部份成績,因此他成為了另類,被貶到嶺南去了。

這一次,蘇軾的日子苦不堪言,還帶著家人一起挖野菜充饑。

1095年端午,蘇軾到惠州定居,本想給親人更多的好日子,但是無能為力。

他身邊的愛妾朝雲,始終不離不棄,也令人心疼。

沒有貴重的禮物,那就給朝雲寫一首詩吧。

贊美朝雲的美麗,也表達夫妻相伴白頭的願望。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人,也會遭遇很多的事情,但是能陪伴你最長久的人,就是身邊的親人。

貫穿我們一生的,唯有家庭。

父母無私愛你,愛人無私幫助你,子女承接了你的誌向,帶來家的希望。

正因為有了家人相伴,蘇軾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豁達,再苦的日子,也無所畏懼。

愛默生說過:「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用一生的時光,去愛護家人,你的生活,不管處於什麽狀況,都是快樂的。

流浪的時候,接到父母的電話;扛不住的時候,有愛人在身旁;失去所有的時候,還有父母給你一碗飯;人老了,有孩子給你托底......這樣的家裏,每天都在過節。

04

【禮記】中說:「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

端午節,洗盡一生的汙垢,輕輕松松生活,接納世事無常,看淡人來人往。

讓我們吃粽子,聞艾香,看龍舟,蓄力,再出發。

讀一讀蘇軾的詩詞,有朋友之情,有人生之樂,有家庭之歡。

他總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你我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