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淺析【元楨墓誌】的藝術風格

2024-01-10國風

淺析【元楨墓誌】的藝術風格

【元楨墓誌】是北魏中期典型碑刻。雖沒有北魏晚期碑刻文字的酣暢淋漓,但因其古樸雄奇,字勢奇均,用筆變化豐富。結體中間收緊,左右舒展,既嚴謹又灑脫,大部份字都有向右上傾斜之感。與傳統的「橫平豎直」大庭相徑。章法上,字與字之間,行於行之間,兩兩呼應。盡顯快意灑脫,又無雜亂之感。本文將從其藝術風格,時代背景,以及對自身的影響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元楨墓誌】;藝術風格;影響;探

【元楨墓誌】作為北魏宗子墓誌之中最早的,歷代研究魏碑的學者大多對其展開過研究。主要是是以實用性為主,來進行對其用筆、結構、章法,來進行分析,還有少部份對刻工、歷史背景進行探討。本文立足於之前文獻的基礎上,對【元楨墓誌】提出了一些個人見解。

一、【元楨墓誌】概述

(一)、簡介

【元楨墓誌】1926年出土於河南洛陽邙山,是同期出土眾多北魏墓誌銘中的一塊,刻於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屬於北魏中期的經典碑刻。17行,每行18字,共有306字。高71厘米,寬71厘米。現存於西安碑林。

(二)、藝術風格

【元楨墓誌】是隸書向魏碑過渡的典型代表。這個時候的書刻大多都是「隸楷雜糅」或者是楷書中帶有隸書的味道,這時期的碑刻大多結字比較像隸書,寬礴平正,字略扁。用筆撇捺開張,橫平豎直。本文將著重從藝術風格和字形、結構、章法、用筆來進行講述。

1.用筆

(1)、橫畫寫法

【元楨墓誌】裏的橫,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楷書的,一種是隸的。寫的時候沒有過多的提按,氣勢磅礴。比如說裏邊的「十」字, 「大」字裏邊的長橫。切筆入峰,中鋒平鋪。收筆時略微上調,現在來看於成熟的唐楷好像沒有多大的差別。「華」字「年」字的幾個橫的方向都不相同。入筆的角度也大不相同。表現出了書法的變化豐富性。同時又保留了隸書長橫的「一波三折」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表現方式在整個碑帖中都沒有幾個,但是已經初步有了「洛陽體」的樣子。並且「橫畫緊接」已經在這裏形成了,比如「春」、「聲」這兩個字的橫畫不論是長短,方向,入鋒的角度都不同。各有各的姿態。

(2)、點的寫法

魏碑之中的點大多用的都是三角形點。出現率高,並且處理的方式各種各樣。比如裏邊的「極」、「庶」、「凝」、「流」用三角的點來表現出金石碑刻的特點。另外,在裏邊我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有一些字的筆畫,它也用了點來代替。比如「庚」的捺畫,「第」的 其中一

(3)、豎畫寫法

【元楨墓誌】中的豎也是擁有百般姿態的。比如長短、粗細、藏鋒、露鋒、尖筆、圓筆、方筆,還有倚側。最有意思的當屬出鋒當向。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些字的出鋒是在左邊的,比如「在」「洋」等。還有從右邊出鋒的比如「華」「惟」等。豎畫的表現形式相對於橫畫來說變化沒有那麽多,但是還是挺豐富的,有上邊粗下邊細的,比如「十」、「年」、「軍」也有上邊細上邊粗的,比如「仁」、「早」。還有兩頭細中間粗的,比如「降」魏碑就是這樣,表面看著好像沒什麽變化,可是誰又能說清裏邊的絲絲縷縷

(4)、撇的寫法

【元楨墓誌】中的撇是我們掌握其特點的需要特別註意的。魏碑之中的撇與唐楷之中的撇又不相同,比較渾厚大氣。可以從它的行筆過程、入筆方式、角度來進行探討。在裏邊不難可以看出它在行筆過程中套用了多種行筆方式。比如「層」字就是下筆輕,行筆鋪毫收筆輕。再看入筆,比如「朱」就是入筆輕,行筆重,收筆輕。有很多字的撇畫於它們的長橫是兩相呼應的,比如「者」「孝」。

(5)、捺的寫法

【元楨墓誌】之中的捺畫可謂千姿百態。有取法楷書的方捺,也有具有隸意的「一波三折」,還有二者結合的。比如「凝」、「水」「定」是楷書之中最常見的方捺。「之」、「是」就是取法隸書的「一波三折」。甚至我們可以發現在唐楷裏邊,有許多取法也是來自於魏碑。

(三)、結構

【元楨墓誌】之中的結構雖然大部份都是左低右高。但是如果仔細研究的話,就可以發現它每個字的結體都是不一樣的。裏邊最顯著的特點有,撇捺來張,氣勢磅礴。大開大合。比如「大」、「朱」、「凝」等字。也有收得極緊的字與之呼應。比如「軍」、「楨」等子。也有少部份是左高右低的,比如「儀」、「式」等字。但是最大的特點還是斜畫緊接。

(四)、章法

魏碑之中的章法大多都是一格一字,【元楨墓誌】也是。在原碑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還是比較規整的,行與行之間,列與列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又可以看出字與字之間的承接連帶關系。透過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穿插與呼應關系來營造變化多樣的章法。

(五)、刻工對墓誌的影響

說到刻工,那麽就得要說一說時代背景了,當時能有這麽大規模的墓誌的就只有王公貴族。而我的課題【元楨墓誌】的主人,南安王元楨,毋庸置疑他是個皇族,而且在當時遷都還起了特別大的作用。所以說,當時為他題寫墓誌銘的一定是當時很厲害的書家,在書法上有一定造詣的大家。從字的結構,用筆,章法結構的變化就能看出來。而北魏時期的刻工並不是那麽厲害,而且古代的工匠,我們應該都了解大多都是世襲的,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也沒有專門的學校。雖然不發達,但是能夠給皇室服務的,也是當時的佼佼者了。雖然受到遷都的影響,但是刻的還是能夠表現出書寫者的快意瀟灑。不可置否存在一些碑別字和簡化。還有一些誤刻,生硬。總體來說,還是能夠輕而易舉的看出來魏碑氣象就很好了。

二、【元楨墓誌】【元顯俊墓誌】【元景造像題記】綜合對比

(一)、歷史背景對比

碑刻是書法藝術與匠人的雕刻藝術相結合的。所以我能在了解碑刻作品的時候不光要知道當時的藝術書風,也要了解當時的工匠的體系是否完善。

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為「元氏」,因此元氏墓誌是北魏的皇室墓誌。以元氏家族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得死者的墓誌在選石、書丹、鐫刻等方面都與眾不同。大體而言,其選石考究,書寫恭謹,鐫刻精到。正因為墓主身份的比較尊貴,因而在書法風格上主要表現為平正、溫潤、和諧、典雅、秀逸、美觀,有一種皇室風範。而【元景造像題記】。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系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皇帝及自身並眷屬攘災祈福而建。萬佛堂石窟的始建年代與雲岡石窟屬於同一時期, 是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與著名的【元楨墓誌】同時,雖然當地離皇城較遠,但是還是有高標準的皇家書體樣式,應該是碑刻的主人元景的皇族身份有著必然聯系。魏碑大多數是直接用刀刻成,刻字工匠個人風格和手法對於最終的碑文影響很大。這從出土魏墓誌刻制水準可見一斑。但在洛陽一帶,無論龍門造像題記還是皇族貴胄墓誌,字型則相對成熟而具有相對統一的標準,稱「洛陽體」。[1]

(二)、探究石刻書風

1.同期書風對比

【元楨墓誌】、【元顯俊墓誌】、【元景造像題記】是屬於同一時期的三種碑刻。其中【元楨墓誌】、【元顯俊墓誌】是「拓跋氏」後改為「元氏」是皇家墓誌形制,而【元景造像題記】是刻於石窟上的。從章法,字行,結構上來看。三者都屬於「洛陽體」是魏碑之中相對於成熟的一類。其中【元景造像題記】比之前二者要早一些,其中帶的隸書筆意比較多一點,更加古樸大氣,氣勢磅礴。

2.藝術風格對比

從藝術風格上來看,先從相同的來說,三者都是同時期的同一種書體,都屬於北魏皇室碑刻,都是比較成熟的北魏魏碑氣象。【元楨墓誌】、【元顯俊墓誌】在用筆上,大多都是方圓結合。結構也是中間收緊,兩邊開啟。都有大開大合的氣勢。

章法上也是整齊化一。字形即有優美之態,又有大氣磅礴之勢。而【元景造像題記】的書法具有魏碑的一大特點就是「斜畫緊接」。其筆意之中頗有「方筆隸書」的感覺。結構緊湊,筆畫開張。從其中大致可以窺出一些書法演變過程之中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碑刻的形制與文體

墓誌文多刻在單獨的磚或石質的方形材料上,放置在墓室棺前或兩側,也有的放在墓室內室門橫梁石上。墓誌文的內容一般包括墓主籍貫、姓名、身份、身世、年齡和卒期、葬期,以及標幟用語或贊語。這些大量的文字保存下來,為後世研究當時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訊,成為珍貴的文物。

【元楨墓誌】是一塊長寬約二尺的一塊方形石碑。記錄了南安王元楨的生平事跡,大概是因他因「不能潔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貪欲,殖貨私庭,放縱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錮終身。所以才只有300余字的介紹。而說到墓誌的形制,不得不提的就是【元顯俊墓誌】了。此誌石灰石質,通高35厘米,長75厘米,寬56.5厘米。上面為誌蓋,用陰線刻滿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龜甲紋樣,龜甲中央陰刻正書「魏故處士元君墓誌」八個字。下面鐫刻著正書誌文,計十九行,行二十一字,共三百五十七字。誌蓋和誌文上下相合,正好為一個生動、完整的石龜,而且龜的首尾、四足畢具。把墓誌制成象征長壽的龜形,祈求墓主在九泉之下得其永年。

這一形制,在北魏墓誌中為僅見,後世也極少出現。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形制呢?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元顯俊生平,他生於499年卻於513年,年僅15歲便早早去世。說他天資聰穎,豐神俊朗。大概是他的父母想替他祈求來世無病無災。從做出這樣獨特的一個墓誌形制。[2]

(四)、時代背景探尋

北魏是由少數民族鮮卑拓跋氏建立,也是當時南北朝時期北朝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先是成立了代國,後改國號為「魏」。所以就有了我們後邊所知的北魏。後來拓跋一族統一了北方。拓跋矽繼位後,開始學習漢族文化,學漢人稱帝,使用天子儀仗。重用漢人官員。使用漢人文字。並開設學堂廣招學子學習四書五經。

可這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是個極其特殊的王朝,其民族融合卻與任何朝代都相不同。他們不只自覺地、主動地、有意識地和漢人融合,而且把民族融合看成是一件政治大事。因此自稱是黃帝之後,所建北魏是正統王朝,其民族融合便是一種政令性的融合,即強制性的融合;也就是融合也得融合,不融合也得融合,不允許任何人有選擇的余地。因而其融合速度之快,融合範圍之廣,融合之徹底,對社會影響之深,可稱是史無前例。他們的這一融合,不只醫治了十六國之亂的創傷,改變了北魏國家和民族的性質,為隋唐的大

統一和盛世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南北文化的一個大融合。所以才有了後邊這種多元的詩詞歌賦。即有漢人的細膩精致,也有遊牧民族的豪放不羈。鮮卑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們能夠自上而下的接受的文化,特別是皇室也改為漢姓「元」。才促成了這一次文化,政治的大融合。

三、對現世書法的影響

(一)、對現世書法的影響

魏碑作為南北朝時期楷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元楨墓誌】作為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魏碑雖然發現的比較早。在每個朝代都有傳承。在唐朝也可以從褚遂良、顏真卿的書法中窺到一些。那為什麽魏碑是到了清朝才開始興盛呢?在此,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受晉朝書法影響。當時的人都熱衷於學習王羲之,雖然也有人從魏碑中取法,但是這也只是個人愛好,並沒有人系統的學習過,沒有形成學習的風氣。

2、科舉制度日益完善,而科舉的字要求端莊,美觀,標準,規範。說像現在的打印也不為過。而古代文人為官就只有科考這一條路。所以就限制了書家的發揮。直到清朝嘉慶年間興起了金石考證,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碑刻。而當時的人們又想打破這種形勢。然後就掀起了學習魏碑的熱潮。而魏碑的特點鮮明,又因為是碑刻,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揮。打破了之前那種「規模化」的書法學習形態。而魏碑的大氣磅礴,自然恣意比較符合當時書法家的審美。

而書法發展到了今天,不少人以入了多少次展覽為榮。書法成為了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誰的書法作品獲獎了,那麽他就的風格就成為了爭相學習的物件。評委的審美決定了書法的藝術性。成為了書法的引領。這樣就給其他人一種潛意識的就以為這樣才是好的,就限制了自由創作的發展。然後就有了大批的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而太過去註重書法的行式。魏碑書法的審美特征便成為了書法家取法的方向。但是一些書家為了標新立異,想方設法在字形、筆法、墨法、章法上做文章,隨意發揮,進行字型變形、錯位等有違常規的處理,不惜打破傳統文人的典雅書風,使書法字型變得扭曲怪異,並以此來體現異乎尋常的古怪之美。[3]這還是之前的魏碑嗎?我覺得不是了。我們是不能固守成規,但是也不能過於誇張。不能因為它可以自由發揮,就把魏碑的古樸大氣,丟掉。

(二)、對自身的影響

從2015年接觸書法到現在已經有四年多了,從入門都喜歡上這個藝術,雖然跟別人比起來沒有學過多久。但【元楨墓誌】作為我第一個臨習的魏碑,到後來想把它作為我畢業創作的楷書書體。我覺得我還是有一些心得的,在這個過程中,光追求大刀闊斧的金石氣是不行的,這樣的掌握不好就容易刻板,也不能過於追求精致秀美的書卷氣,這樣會丟了它的氣勢,在【元楨墓誌】裏我目前學到是就是,字的收放關系,在創作中不僅要註意有舒展的字,還得有收緊的字為之呼應形成塊面,

還得註意墨的濃淡幹濕枯。章法也學習了【元楨墓誌】的一格一字。就目前還是不能夠很好的控制對整的把控。

結語

【元楨墓誌】作為南北文化交融的一個重要代表,也是「邙山體」代表,更是魏碑之中最古的,進現代學者大多研究其的藝術分格。或是與同時期的魏碑一起研究。要是再有一些,傳承,形制之類的那就更加完整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仔細觀察,魏碑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但是它的本質卻沒有變。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古樸,自然之美。不管如何,都不能丟掉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