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結個婚路上走了兩年:到達伊利汗國的元朝公主闊闊真發現和親的汗王已經死了……

2024-02-01國風

本 文 約 5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提起中國古代的和親公主,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等在歷史書上常見的故事,漢、唐兩朝公主和親次數多、名氣大,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元朝也有「和親」的傳統,還記載過這麽一位為了和親使命,沿海上絲綢之路遠渡重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出嫁最遙遠的公主,她就是闊闊真。

近代昭君出塞木雕刻。來源/金塔縣博物館

和親始末

關於闊闊真公主的歷史記載非常少,而我們現在能夠認識她則要歸功於送闊闊真公主出嫁的另一位歷史名人——馬可·波羅。

威尼斯商人出身的馬可·波羅17歲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1275年到達元朝 的首都,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得到了「他人甚聰明,凡事皆能理會,大汗欲重用之」的評價,此後又在中國……仕於大汗所垂十七年,常奉使往來於各地。」在中國遊歷十七年後,馬可·波羅迫切地想回家鄉,「然大汗愛之切,欲置之左右,不許其歸」,但歸鄉心切的他還是等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會東韃靼君主阿魯渾之妃蔔魯罕(Bolgana)死,遺命非其族人不得襲其位為阿魯渾妃。因是阿魯渾遣派貴人曰兀剌台 (Oulatai)、曰阿蔔思哈(Apousca)、曰火者(Coja)三人,攜帶侍從甚盛,往大汗所,請賜故妃蔔魯罕之族女為阿魯渾妃……三人至大汗所,陳明來意。大汗待之優渥,召蔔魯罕族女名闊闊真(Cogatra)者來前。此女年十七歲,頗嬌麗,大汗以示三使者,三使者喜,願奉之歸國。」

忽必烈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此次和親正是由1286年伊利汗國阿魯渾汗的王後蔔魯罕去世而展開。這位蔔魯罕原本是阿魯渾的父親阿八哈汗的妃子,因其頗受阿八哈汗的寵愛,被賜予了很多珍寶。這位十分得寵的妃子雖然有錢有地位,但並未產子,膝下空虛,阿八哈汗便命其子阿魯渾把獨生子合贊交給她撫養,並下令蔔魯罕的斡耳朵將來也歸合贊所有。

阿八哈汗去世之後,蔔魯罕被阿魯渾汗所收繼,她在阿魯渾汗的諸位妻子中也很有地位。她在臨終遺言中表示,除了她本族的女子之外,其他人不得承襲她的斡耳朵。於是阿魯渾汗派遣了兀刺台、阿蔔思哈和火者三位使者帶領使團覲見忽必烈大汗,請求他賜一位與蔔魯罕同族的女子前往伊利汗國為妃,這也正是闊闊真公主遠渡重洋的緣由。

元時期的伊利汗國。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正給了馬可·波羅回鄉的機會,他剛剛出使印度歸來,「三使者見尼古剌、瑪竇、馬可皆是拉丁人,而聰明過人,擬攜之同行。」這些使者考慮到如果取陸道送親,長途跋涉困難重重,豈是一位弱女子能經受得住的,所以計劃從海路返回伊利汗國,而「加以此輩拉丁人歷涉印度海諸地,熟悉道路情形,尤願攜之同往。」

使者們請求忽必烈大汗能派遣馬可·波羅和其父、叔與使團同行,雖然「大汗寵愛此三拉丁人甚切」,但考慮到這次和親畢竟是件鞏固統治、張揚國威的大事,最終還是「茲不得已割愛」。

於是,1291年初,三位伊利汗國的使者、三個威尼斯拉丁人連同隨從六百余人帶著忽必烈汗所賜的禮物和兩年的糧食,乘坐十三艘四桅、可張十二帆的帆船從福建泉州港浩浩蕩蕩出發,一路護送闊闊真公主前往伊利汗國。

元代福建泉州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一路上如何艱難險阻並未被提及,只知道到達目的地之後,原本出發時的六百多隨從此時只活下來了八人,三位伊利汗國的使者也只有火者一人幸存,幸好和親女主角闊闊真公主安然無恙,和親便能繼續下去,總共歷時兩年又兩個月終於抵達了伊利汗國。

女主角雖然如當初阿魯渾汗所願來到伊利汗國,但畢竟路途遙遠,耗時漫長,到達時已經時移世易,在使者以及和親公主不知情的時候,即使蔔魯罕曾遺言要本族女子繼承她的位置,然而阿魯渾汗久等不見使者回來,對巨額財富誰沒有覬覦之心呢?他在1290年又娶了一名叫蔔魯罕的妃子,人稱小蔔魯罕,由小蔔魯罕繼承了之前蔔魯罕的斡耳朵,也就是說我們此次和親女主角的財富、地位都已經被他人所占。

但這些財寶阿魯渾汗也沒有享用多久,在1291年春天,即使團從中國出發不久,伊利汗國的阿魯渾汗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乞合都繼承了阿魯渾的汗位。男主角已死,那麽這位繼承男主角位置的乞合都是否能成為和親新主角呢?

乞合都表示不需要——乞合都即位之後,強娶了小蔔魯罕,同時占有了小蔔魯罕斡耳朵中的財富。1293年初夏,使團終於護送闊闊真公主在亞塞拜然覲見乞合都汗時,對於已無任何用處的闊闊真,乞合都汗命使者把闊闊真送給阿魯渾的兒子合贊。合贊停駐阿八哈耳城中,與闊闊真完婚。

大汗及其妻子像。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本來是嫁給汗王,現在卻只能嫁給前任汗王的兒子,不說闊闊真心裏有無落差感,單看這場和親的政治意義,就已經大打折扣。然而歷史的趣味性就在於永遠無法猜到結局。

乞合都並不是一名合格的君王,在位時揮霍無度,造成國庫空虛,又釋出了不合理的經濟政策,於1295年被權臣謀殺,權臣奉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刺海之子) 為汗。合贊早在叔父繼位後便暗生野心,現在時機成熟,終於起兵奪取汗位,戰勝拜都後於1296年3月登基。命運仿佛一個圈,兜兜轉轉過後,仍然轉回了原點,闊闊真還是成為了王後,即使蔔魯罕的財富已由旁人繼承,但闊闊真的身上還是帶著元大汗忽必烈的記號,不論是派使者請求大汗賜妃的示好,還是忽必烈派得力幹將馬可·波羅護送而顯示對伊利汗國的重視、拉攏,這場和親的政治目的已然達到。

伊利汗國

從這場和親的背景又衍生出了無數問題,伊利汗國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那麽伊利汗國的汗王為什麽要派遣使者請求忽必烈大汗賜婚呢?伊利汗國和元朝又有什麽關系呢?

最直接的關系就是伊利汗國和元朝都是由蒙古人建立,甚至還沾親帶故。畢竟13世紀蒙古人所建的「蒙古帝國」並不止元朝,還包括四大汗國,伊利汗國就是其中之一。

元代蒙古人俑。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伊利汗國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統治疆域東起阿姆河(在今天的土庫曼境內),西臨地中海,北到高加索(在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南至波斯灣,橫跨歐亞大陸,是當時東西方交通的樞紐。伊朗(Iran)的英語拼寫就是來源於伊利汗國(il-khanate) 。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命旭烈兀率領蒙古大軍遠征阿拉伯帝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開始了又一次西征,公元1258年由旭烈兀統領的蒙古大軍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裏發穆斯塔辛·阿拔斯投降,旋即被旭烈兀下令處死,阿拉伯帝國滅亡。兩年後,旭烈兀率領蒙古大軍將敘利亞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此時旭烈兀收到蒙古大汗蒙哥去世的訊息,馬上停止西征,率領蒙古大軍返回。

影視劇中的蒙哥。來源/電視劇【忽必烈傳奇】截圖

還未返回蒙古,旭烈兀便聽到了哥哥忽必烈繼承大汗之位的訊息,索性便不再回歸,相反剛剛攻克的地區無人管轄,與其回到哥哥的地盤處處受限,還不如留在自己的地盤做個「土皇帝」。果然,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冊封旭烈兀為統治阿姆河直至敘利亞之間疆土的君主,稱為「伊利汗」,並賜予「輔國安民之寶」的王印。

「伊利」在蒙古語中是「從屬」的意思,這表明伊利汗國是元朝的宗藩,是元朝的一部份。這也是伊利汗派遣使者請求忽必烈大汗賜婚的原因,伊利汗國與元朝關系十分密切。

歷代伊利汗的襲封其實都需要得到元朝皇帝的批準才被視為合法。1265年,旭烈兀去世,其子阿八哈並未直接繼位,只是權攝國政,向忽必烈報喪,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者發來詔書,阿八哈才真正繼承了汗位。到1282年阿八哈去世,其弟帖古叠兒繼立,但阿八哈之子阿魯渾以自己獲得了元朝政府承認為由,起兵推翻了其叔父的政權,自己登上了汗位。之後阿魯渾去世,其弟海合都和堂弟拜都相繼即位,二人都沒有獲得元朝政府承認,直到1295年元成宗鐵穆耳命阿魯渾之子合贊繼承汗位,並賜予「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王印。雖然說元朝認可並不能成為爭奪汗位的決定性因素,但在明面上也是一張十分有用的大旗。

伊利汗國與元朝政府之間的往來也極為頻繁。公元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伊利汗阿魯渾由於喜愛孛羅的淵博學識,就把他留在了伊利汗國。如果兩國的關系不夠親密,阿魯渾怎麽敢「扣留」元朝政府大員呢?並且之後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元成宗鐵穆耳也派遣過大臣拜住出使伊利汗國,此人也被伊利汗合贊留在身邊,不久又派他回元朝,後來拜住還成為了元英宗碩德八剌的丞相。這也只能是關系親密的「小弟」才能有如此殊榮了。

元成宗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所以以伊利汗國和元朝的關系,請求賜婚和親也是加深兩國關系的正常方式,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蒙古和親

說此次和親非常普通的另一個緣由就是「和親」即聯姻這個婚姻制度其實是蒙古人的一項傳統。

蒙古盛行外婚制, 本氏族不得通婚。蒙古各部之間為爭奪利益混戰不止,而聯姻則是這些部落結成政治聯盟,集中政治力量的最快方法。鐵木真就曾以納妃的形式同各部結為盟友:

「鐵木真九歲時, 其父也速該攜往母舅斡勒忽納特氏處求婚, 道遇翁吉剌氏人德薛禪, 謂昨夜夢幻一白海青兩手擎著日月飛來我手上立, 洵為吉兆, 遂以己女妻之。也速該留一從馬為聘禮而去。其後, 太祖脫離泰亦赤兀之難, 始尋得德薛禪家成婚, 載之而回。曰孛兒帖兀真。次曰忽蘭哈敦兀窪思, 蔑兒乞部長帶亦兒兀孫女。三曰也速凱特, 塔塔爾人。四曰公主哈敦, 阿勒壇汗之女, 貌不揚。成吉思汗以其為貴主, 故厚之。」

鐵木真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除了蒙古內部,蒙古對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和親」也很常見,如果是盟友,那麽「和親」就是天然制造關系的紐帶。比如投奔成吉思汗的高昌回鶻,高昌 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親往蒙古汗帳, 稱: 「陛下若恩顧臣, 使臣得與陛下四子之末, 庶幾竭犬馬之力。」成吉思汗馬上答應, 「使尚公主也立安敦, 且得序於諸子。」因為兩者的轄屬關系並未結束,到了忽必烈時,這種「和親」關系仍在繼續:「並以太宗窩闊台孫女布魯罕公主嫁之; 布魯罕公主死後, 續娶其妹八蔔叉公主, 生有二子。八不叉公主死後, 又娶忽必烈子安西王忙哥剌之女兀剌真公主為妻。」兩者良好的關系也為元透過高昌收復西遼, 封鎖西夏、金朝的西向之路, 以及招撫西域各部、統一中原甚至繼續西征奠定了基礎。

不僅對盟友,對蒙古征服大業上的絆腳石、勢必要拿下的敵人,蒙古也會采取和親政策。西夏和金就是典型,只不過「和親」之策傳達的並不是友好之意,而是分化兩國,使之成為蒙古的附庸,進而實作吞並。1209 年, 成吉思汗水淹中興城, 久攻不下, 蒙軍遂撤圍而退, 成吉思汗「遣太傅訛答入中興, 招諭夏主, 夏主納女請和。」西夏皇帝被迫「獻女」,然而緩兵之計並未奏效,西夏還是成為了蒙古附庸,最後得到,「(成吉思汗)死後秘不發喪。待唐兀主 (夏末帝李睍) 及期出都城來謁時, 執殺之, 並屠其城民。後諸將果如命而行。」而對於金,成吉思汗亦提出讓其「奉衛紹王女岐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馬三千以獻」,甚至讓「王妹公主在朝為言」,金皇室以為以此投降便能保住性命,只可惜此時的和親更是一種政治手段,照殺不誤,金皇室宗族在青城「皆及於難」,金哀宗於1234年自縊於蔡州, 金滅亡。

西夏童子泥頭像。來源/武威西夏博物館

由此可知,蒙古是非常喜歡「和親」策略的,並且面對不同的和親物件,和親意義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這種「和親」制度,絕對無關於風花雪月,個人感情在其中更是微不足道,這種政治行為最大的目的是作為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起決定作用的是統治者的利益。崇尚武力的蒙元帝國靈活利用「和親」的政治方式,引導與各個政權的關系走向,成功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施泳峰. 從伊朗國家博物館藏元青花看元代與伊利汗國的聯系[J]. 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10):66-69.

陶麗. 伊利汗國皇室聯姻問題初探[D].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7.

陶麗.淺論【史集】中記載的伊利汗國皇室婚姻方式[J]. 2021.

鐘月強.蒙元和親述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1):1-2+23.

宋超著. 和親史話.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07.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張斯揚)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