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曾留下一首畫作欣賞的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這幅畫中的山水與流水展現得如此逼真,仿佛現實中的景象。當走近時,卻意外地發現原來所見之物只存在於畫中。這種神來之筆的藝術,在古代和近代都有著傑出的代表。
其中,齊白石是近代中國繪畫的一位巨匠,於1864年在湖南出生。在他年幼時,便展現出對繪畫的濃厚興趣,經常在本子上勾勒各種圖案。齊白石初期並沒有因畫技而廣受贊譽,他曾從事木工工作,拜師學習木工雕花。隨後,他又向畫家蕭薌陔學習肖像畫。畢加索曾評價齊白石的水墨畫,雖然沒有色彩,卻能勾勒出長河和遊魚的景象。齊白石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等多個領域,其畫作造型生動簡練,充滿了醇厚樸實的意境,為他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聲譽。他的畫作常常在拍賣市場上取得天價,例如他的代表作【山水十二條屏】在北京拍賣會上以創紀錄的價位成交,成為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然而,齊白石的藝術成就並非只體現在早期和中期的作品,更在晚年創作中展現出新的高峰。他的晚年作品被認為比早期作品更具深遠的藝術意義,如【風中牡丹】、【葫蘆】、【墨葡萄】等。有人對晚年作品感到困惑,覺得這些畫看似簡單,甚至連孩子都能模仿,卻被譽為大師之作。實際上,從專業的角度來看,齊白石的晚年作品展現了他隨性揮灑、自由奔放的筆墨,開創了中國繪畫的新高度。這種境界,不是小孩子無意識的童真能夠追趕的。看似簡單的畫作,背後卻蘊含著大師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創作境界的突破。
齊白石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風中牡丹】,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1957年,齊白石身體日漸衰弱,但依然充滿作畫的激情。這時,他完成了生前的最後一幅畫作【風中牡丹】,也被譽為齊白石的絕筆之作。整幅畫以風中盛開的牡丹為中心,洋紅色的花朵美艷絕倫,花葉在齊老的隨性揮灑下栩栩如生,勾勒出極富立體感和層次感的畫面。這幅作品展現了齊老晚年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出一種豁達和完全自由的生命境界。【風中牡丹】中的牡丹如花非花,風似從畫外吹來,花葉猶如水中波浪翻滾,呈現出燦爛而濃郁的生命力。
與【風中牡丹】一樣,齊白石晚年的另一力作【葫蘆】也備受關註。據說,齊老一天早晨起床後,獨自一人走進畫室,擼起袖子,從容地作畫。【葫蘆】被認為是齊老先生的神來之筆,突顯了他在晚年對藝術的獨到感悟。盡管在作畫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比如對"九"的描繪已經模糊,但這些瑕疵反而為畫作增色。【葫蘆】中的藤蔓仿佛經歷了風吹雨打,彎曲有致,更具滄桑和成熟的美感。
關於【風中牡丹】和【葫蘆】哪一幅才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存在不同的看法。家人們認為,由於齊老晚年熱愛牡丹,常常用紅色筆墨畫牡丹圖,因此將【風中牡丹】視為齊老的最後一幅畫作。然而,也有美術史家提出,【葫蘆】更像是齊老晚年狀態的真實寫照。齊老在畫作中出現的筆誤和錯綜復雜的藤蔓,都反映出他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精力已經極度枯竭,達到了感覺難以把握的地步。因此,【葫蘆】更被認為是齊白石晚年的絕筆之作。
齊白石的生平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段傳奇。在他逝世前,中國正處於重建時期,經濟尚未完全恢復。然而,齊老的畫作在南京、上海的展覽中賣得如此成功,成為那個時期的佳話。他不僅是藝術大師,更是受到國內外各界尊敬的人物。齊白石的堅持作畫,即便在腿腳不便的晚年,每天仍然堅持揮毫數筆,這份對藝術的熱愛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總體而言,齊白石的繪畫生涯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段輝煌篇章。他在早期的山水、花鳥、人物畫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晚年的創作中則呈現出更加自由奔放、豁達深邃的藝術境界。他的絕筆之作【風中牡丹】和【葫蘆】都成為了後人藝術鑒賞的經典之作,展示了一位藝術大師在生命最後階段的深邃思考和對藝術的永不停歇的追求。
免責聲明:本平台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於公益傳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所使用的非本平台原創的圖、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系,如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系我們刪除。
轉自:書畫欣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