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書畫中的曠達】曠達是對於目的一種選擇性抵達

2023-12-26國風

委曲是對目的的現實性抵達,悲慨是對目的的精神性抵達,曠達則是對於目的的選擇性和變通性抵達。悲慨註力於某個特定的因條件性限制而暫時無法實作的目的,曠達所面臨的卻不是某個而是多重、多種、多個目的的實作問題,這些目的有的可以實作但卻無法同時實作。比如人用一天的時間可以分別完成十件事,但卻不能在一天內同時完成這十件事。有的則因條件性限制暫時無法實作,也就是曠達要常常同時面對多種多個悲慨,這些便要求人們首先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眾多目的做出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曠達對於目的是一種選擇性的抵達。

經過這種選擇之後,還是會面臨一個或多個目的無法實作的問題,悲慨會在原有方向上堅持,曠達則是從更高的層面考量原有目的以求實作一種變通性的抵達。就像一個人徒手拎不動甲、乙任何一件物品,卻可以找輛車將之一塊拉走。又如人們發明了電腦之後,便可以完成原來單靠人力無法完成的復雜數學運算,而電腦帶來的巨大變革又遠非數學運算而已,可以說它拉升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層面。

所以,借助於層面提升所帶來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幅提升,曠達甚至可以將其所面臨的多重、多種、多個問題融合為一個整體性的問題,而這又要以飄逸為基礎,因為飄逸側重於認識層面的融合性提升,實作這種可能性的哲學基礎則是在飄逸中所說的整個世界的相通性。

整個世界可以分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相應的,曠達所對應的目的也可以分為外部目的和內部目的,外部目的是現實性的,指向對外部世界的改變和改造,內部目的是認識性的,指向對人的內部精神的提升。這裏的內部目的其實就是飄逸中所言的在本真自性的驅動引導下去認識各種事物和事物之間深層次的內部聯系和規律。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美學標準二十四品之曠達】精神的「充分表達」與「顯性表達」

【美學標準二十四品之曠達】以俗世為道場,超脫我相認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