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兩種「資源結構」,兩套「入世法則」

2023-12-28國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而其中之「事」,不過圍繞資源角逐而成就為天下大事。

事過,人過,而資源角逐,始終如一。

因此,只有勘破此「事」之宿命者,才敢笑談此中真意,不過是趨於時勢,以入世之法,應對其中之詭譎罷了。而入世之法的高明程度,則決定了個體是成王,還是敗寇。

於是,高明的入世者,總是能早早洞悉時勢。所謂時勢,不過是資源結構的運作模式。當資源結構模式趨於分散,趨於價值重估,那麽,也就意味著一種松散的時勢已經出現,意味著原有的結構模式即將進入重構的階段。

重構,即重新建立一種初始化的資源結構。

而一旦初始化的資源結構,進入到一種穩固的運作軌域之中,那麽,也就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時勢開始了。即所謂的既定資源結構模式成型,也就意味著,個體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如要成就平生,就只能以借勢的模式,獲取更多的衍生結構的支持。

因此,高明的入世,必須勘破此兩種時勢下的資源結構模式,並以此為依據,才能獲得行之有效的入世法則。

01

資源初始化結構,即進入爭奪初始分配權。

所謂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這「鹿」,本質上就是資源的初始分配權。因此,王朝更替,表面爭的是王位,實質爭的是資源的初始分配權。

在王朝時代類似迴圈模式的更替之中,始終不變的一個步驟是:

原本的資源結構模式進入了極端的不理性,或者說,是進入了原本的初始分配者,已經無法掌控分配權的境地。因此,所謂的禮崩樂壞,實際上就是初始分配者,已經喪失了對資源結構的控制權。

比如周室後期,諸國已經不朝不貢,甚至周室已經進入了向諸國借債度日的地步。也就是說,地方的資源結構已經不受周室控制,那麽,周室不行了,總得有人去成為那一個能統一排程資源結構的人。於是,才有了群雄紛起的局面。

而群雄介入爭奪初始化權力的手段,即為其入世法則。其入世法則,在歷次混亂時期所湧現出來的謀士身上,得到了集大成的體現。也因此,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智慧,也最深刻暴露人性的謀略文化。

所謂謀略文化,其最核心的精神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中的不擇手段,即算盡人心,一切以利益為中心。

這種入世之法的生存法則,是與原本資源結構崩毀和價值系統重估,所導致的規約能力的崩毀,是一致的。

因此,才有「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民間慨嘆。

02

資源結構一旦重建完成,即進入爭奪再分配優越位置階段。

這個階段,也叫資源結構穩固期的資源再流動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資源再分配階段。

因資源初始化結構,大多存在著某種暴力強制,或者說是,這種結構模式,大多是與不同群體的暴力指數相匹配的,因此,一定會存在著較大程度的偏好。偏好程度越高,也就意味著這種重建的初始結構具有較多的不平衡性。

因此,再分配結構的形成,就是為了盡可能地為初始化結構查漏補缺。這個查漏補缺,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資源的再流動,有些是政策型的,有些是經濟補貼性的,有些是救助型的,等等,不一而足。

再分配,既是政治層面,也是經濟層面的,既有政府層面的,又有社會群體層面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

有經濟學家認為,再分配結構應該側重考慮實際產生的效用。有社會學者,卻認為實際效用很難觀測,更應該以群體內容進行轉移支付。而大部份政治學者,卻發現很多政府都是透過「互投贊成票」,來決策某種再分配的轉移支付是否實施。而這種決策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轉換支付,越來越集中到本來的獲益者手上。也就是說,再分配結構又被初始化結構給綁架了。

這種綁架的結果就是,再分配的原初社會功能,被稀釋了,甚至在有些地方,就被徹底消解了。

因此,在全新資源結構下,個體的入世,實則是一次與再分配結構的適配問題。

這裏有兩個層面。

其一、是處於再分配結構之中,其入世,本質是提升個體價值與結構的適配性。也就是說,不同的結構,所需求的分配偏好問題。

其二、是在再分配結構之外,其入世,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也造就了穩固時勢下的謀略文化,或者叫厚黑術。但是,這個時勢下的謀略也好,厚黑也罷,都必須是在各種規約之下的撥弄人心。而所有這些,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試圖進入再分配結構之中。

在這裏,有人迎合結構偏好,有人卻能獨辟蹊徑,建立起全新的調動資源的結構。因此,誰的法則,能調動起資源,能調動起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誰也就能獲得額外的結構偏好。

03

如果說,資源結構初始化階段,是對資源結構的重組和價值系統的重建,是一種存量爭奪,難麽,進入資源結構穩固階段的,所謂的構建再分配結構,實際上,一方面是對存量的再分配,另一方面,則是對存量價值的再創造,是一種增量思維。

也正是這種增量思維,讓經濟學家在再分配結構的設定上,更偏向於對效應的側重。但是,一旦偏向效應,那麽,最需要以再分配來彌補的群體,可能將得不到太多的額度。這個又陷入了道德問題

但是,也正是這種增量思維,讓很多想介入再分配結構的群體,躍躍欲試。因為,效用價值,一定是與群體的能量相適配的。因此,才有了所謂的精英階層。

入世惟艱,創業惟艱。於是,所謂企業家精神,一方面是價值增量,一方面是悲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