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課本必選!考試常考!杜甫這首詩寫得如此淒愴為何如此受到青睞?

2023-12-07國風

【登高】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代表作,是一首經典而規範的格律詩,體現了七言律詩最基本的特征,一直是高中語文教材必選必讀必背篇目,其中的所有句子在學業水平測試、高考等國家級大型考試中出現率極高,值得我們一讀。

先看這首詩——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形式上看,這首詩體現了七言律詩最基本的特征:

從整體結構上看,律詩一般每首八句四聯,超過八句則稱為排律或長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系;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則稱為鄰句關系。

從韻律上看,詩的一、二、四、六、八句押「灰」韻,一韻到底,中間沒有換韻。規範的律詩律詩通常押平聲韻,而且必須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一般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杜甫的這首【登高】為正例。

從平仄上來看,這首詩的每一聯對句之間平仄基本相對,比如首聯: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急」「白」兩字古為入聲,屬於仄聲);全詩四聯對仗工整。律詩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一般以兩個音節為單位平仄交錯,就構成了律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

七言律詩的基本句型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律詩句型逢雙必反(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逢單可反可不反,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一般說來,四聯中,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慣例是對仗句,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所以,從格律上講,有些七言詩(或五言詩)看似句式整齊,押韻和平仄也較為工整,但細究起來,二、三兩聯並不是對仗句,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是算不上工整的律詩的。

所以,從格律上看,杜甫的這首【登高】,可以算得上七言律詩的典範。

從內容和結構上看,這首七言律詩內容分明,層次清晰。

前兩聯寫景,寫登高見聞:從風急天高的視聽感受,到高猿長嘯的聽覺震撼,把讀者帶入一個空曠高遠的境界之中。接著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而下,先寫蕭蕭而下的無邊落木,再寫滔滔東去、千年不息的滾滾大江。既展示出秋日天地的無邊無際,也讓讀者從大江千年不盡的波濤中感受到時光的無窮無盡。前四句緊扣秋天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視聽結合,動靜交錯,有聲有色。特別是頷聯,透過對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沈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慨。

後兩聯抒懷,寫登高所感:頸聯自傷身世,以「常作客」「百年多病」展示自己漂泊不定的淒苦人生,以「悲秋」「獨登台」揭示自己孤獨悲涼的心境,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表現出來。尾聯進一步描寫,以「艱難苦恨」概括自己的生存狀態,以「繁霜鬢「來更加具體地展自己衰敗蒼老的形象,並以「新停濁酒杯」這一細節來突出自己的衰愁病苦的形象。四句詩,把詩人的身世遭遇展示得具體形象,把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七律,語言凝煉但含義豐富,格律工整而意蘊深遠,層次分明而結構井然,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和情感表達的把握運用已達至境,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