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寫的塗塗畫畫,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2024-10-05國風

祭侄文稿雖多處塗塗畫畫,卻是悲憤之情與書法藝術的完美融合!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實乃書法史上的璀璨明珠。這篇文稿看似塗塗改改,實則蘊含著無盡的情感力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價值不僅在於書法技巧的高超,更在於其背後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真摯的情感表達。

一、時代背景

顏真卿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安史之亂的爆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顏真卿所在的顏氏家族在這場動亂中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氣節。他的侄子顏季明在抗擊叛軍時英勇犧牲,顏氏一門忠烈,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在安史之亂的戰亂中,顏真卿四處奔走,組織抵抗力量,與叛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然而,當戰亂稍有平息,他尋找到侄子的遺骸時,只剩下頭顱。這種國仇家恨、親人離世的巨大悲痛,促使顏真卿揮筆寫下了這篇飽含血淚的【祭侄文稿】。

二、書法藝術之美

1. 情感的自然流露 【祭侄文稿】的最大魅力在於其情感的真實與強烈。顏真卿在書寫時,根本無暇顧及書法的規矩和形式,而是任由內心的悲憤噴湧而出。開篇時,情緒尚算平穩,字跡較為工整;隨著回憶的深入,情感愈發激烈,筆觸也變得急促、沈重,塗改之處比比皆是。這種毫不掩飾的情感宣泄,使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憤怒,仿佛與顏真卿一同經歷了那場悲劇。

2. 筆法的變化多端 從筆法上看,【祭侄文稿】融合了中鋒、側鋒、藏鋒、露鋒等多種筆法,靈活多變。起筆時多以藏鋒為主,顯得含蓄沈穩;行筆過程中,中鋒與側鋒交替使用,線條時而粗壯有力,時而纖細靈動,富有節奏感。例如「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一句,「父」「陷」二字筆畫厚重,中鋒用筆,體現出沈重的心情;而「子」「死」二字則側鋒較多,筆畫纖細,更顯悲傷。

3. 墨法的巧妙運用 在墨法上,【祭侄文稿】幹、濕、濃、淡相互交織,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由於書寫時情緒激動,顏真卿蘸墨的頻率較高,導致墨色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時墨色較濃,隨著書寫的進行,墨逐漸變淡,甚至出現枯筆。這種墨色的變化不僅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反映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如「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一句,墨色由濃漸淡,仿佛作者的思緒也在逐漸飄遠。

4. 結體的不拘一格 在結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傳統書法的規整對稱,字的大小、寬窄、疏密變化無常。有時字與字之間相互牽連,有時又獨立成章,展現出一種自由奔放的態勢。這種不拘一格的結體方式,與作者內心的澎湃情感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具張力。例如「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八字,「念」字較大,「爾」字較小,「遘殘」二字緊密相連,「百身何贖」則較為疏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5. 章法的渾然天成 整篇文稿的章法布局看似隨意,實則渾然天成。由於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顏真卿並沒有刻意安排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間距和排列,而是隨著情感的流淌自然書寫。然而,這種自然形成的章法卻有著獨特的韻律和節奏。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相互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種跌宕起伏的氣勢。如文稿的後半部份,行間距逐漸加大,字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也更加懸殊,營造出一種悲憤欲絕的氛圍。

三、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祭侄文稿】不僅在書法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從藝術角度來看,它為後世書法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思路和表達方式。它告訴人們,書法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它讓人們看到了書法藝術的無限可能性,鼓勵書法家在追求技巧的同時,更加註重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展現。

從歷史角度來看,【祭侄文稿】是對安史之亂這段歷史的真實記錄,是顏氏家族忠烈精神的見證。它讓後人了解到那個動蕩的時代,感受到顏真卿等忠臣義士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總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歷史內涵,當之無愧地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它是書法藝術與情感表達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我們在欣賞這幅作品時,不僅要欣賞其書法藝術之美,更要體會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讓這一經典之作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