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楊松林·油畫 | 心靈在忘情的塗抹中呼吸,作品成為寧靜與激越的交響

2024-09-07國風

【紅礁】40x40cm 1979年

【紅礁】 一片陡峭挺拔的礁石屏障般的沾滿整個畫面,褐紅帶紫的石色襯以鏗鏘有聲的斧劈紋理,生成一種痛快又滯重的視覺沖擊。石後的有限空間,海浪擊礁,如聞其聲。這座頗具象征意義的造物,頂天立地,抵抗著無盡狂風巨浪的洗禮,儼然一尊被自然之偉力雕鑄成的不朽肖像。

【在海上】20x18cm 1983

小的東西往往容量並不小,常言「一滴水見世界」。對一個畫家而言,一組好的小畫,可能成其藝術發展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既能反映其長期探索中的一個瞬間,或長期積累中的一個片段;又可展現一個畫家的階段性面貌。盡管隨意而作,不拘一格,卻恰恰因此而「獨具一格」,並最顯其藝術品格和人格。往往有著令人玩味的真誠、坦然、縱情、恣意的美感。

【孟林】60x60cm 1997年

在大自然中,我常常被太陽、海潮、雨雪、時光追趕著,正是這樣才迫使自己調整到激奮、機敏、高度集中的創作狀態。而追趕中的「急就章」又往往能捕捉到最獨特、最鮮活、最動人也最具精神品格的東西。

【歲月】60x60cm 1997年

我喜歡在一種「寫生」狀態中作畫。面對自然,往往才能被帶進那種無憂無慮,任由率真的本原狀態。與自然交往,會使自己更自然些。在自然中尋找的其實是更真實的自己。

【山路】40x40cm 1998年

我的畫是我與自然、傳統、時代對話的產物,我力圖把自己的生命力量註入其中,使之獲得獨特的靈魂。我經常是沈默和平靜的,而當生活和藝術的強波撞擊了我的心鐘,我會變得激動而狂熱,我的畫便是寧靜與激越的交響。

【陜北】39x39cm 1998年

勤奮而有韌性的藝術家,因所賦予它的隨意、探索、試驗的品性,以至日積月累而成為鋪陳自己人生和藝術道路的礫石。又因其多具簡練概括,捕捉和經營的常為最鮮明、最獨特的「大東西」,因而往往成為一幅大作、甚至一種風格流派誕生的「戰略引酵」。(就像塞律希埃畫在雪茄盒蓋上的一幅很小的風景,對「納比派」的引發)

【靜穆的海】180x180cm 2001年

從孩提時把玩畫筆開始,我就以一顆童心面對「自然與人」這個永恒的主題。大自然總以她那變幻莫測、無窮無盡的美妙和神秘,吸引我向一個新的意境走去。

【滄海之旅】180x180cm 2002年

我曾在海邊生活工作過多年,這使我與「深情的大海」以及有著海一樣性格的捕魚人結下不解之緣。我曾多次隨漁船出遠海捕魚,經受過七級以上的風浪的磨礪和變幻莫測的大海的洗禮。這不僅使我的襟懷和視野開闊,也深悟滄海泛舟猶如波瀾起伏的人生之旅。我越來越鐘情那種樸厚、崇高、博大和富於力度的東西。

【激越的海 】 65X65cm 2002年

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分子,他與自然的交流與和諧互動,是生命體驗的最高境界,可以從歲月流逝、晝夜輪換、四季交替、潮起潮落、陰陽互補的大節律的呼吸中,感悟到大自然內在的氣質和如詩如歌般的聲律音韻。

【 三山島池塘】50X60cm 2004年

大自然是一個胸懷廣闊的大生命,一個流動變幻、生機盎然的生命整體。大自然也是藝術的生命之源,因此繪畫中才有了直面自然的「寫生」。

寫生是對自然中生命形態的發現與表現,因此應把寫生當做生命(作者的)對生命(自然的)的真誠對話與交往。如果沒有對自然中生命資訊與生命形態獨特的審美發現與感悟;沒有在心中燃起激情之火;沒有將之與「真實」一起物化為藝術形象的繪畫語言的表現力量,寫生則往往變成「寫死」,變成對自然形態的簡單復制和被動描摹。其結果是越畫越不自由,越畫越不像畫。

【陜北人家】80x90cm 2006年

我崇拜並熱愛大自然,在那裏可以激起靈感、引發激情、敲響心鐘,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太陽」……在黃土高原的大山裏,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上,我曾有過幾度抵近那「大美無言」的生命境界的審美體驗,品嘗到偶然出現的「人格化」意匠的快慰,並真正體味到「一幅畫就是按照自己的法律、過著自己的生活的獨立世界」的真諦。

【惠安漁港】60x60cm 2006年

從真實到藝術之間,並非僅靠良好的願望和準確地把「眼睛所見」如實地再現出來那樣簡單輕松,這中間有一段需要畫家苦心探尋的「迷徑」。實踐證明,有的人能幹善悟,便很快找到從真實進入藝術的門徑;有的人終生筆耕不輟,卻始終遊魂般地在門外徘徊。這都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山村】100x100cm 2006年

一個畫家能在作畫中做到「心靈在忘情盡意的塗抹中呼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一種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藝術的真誠心態;一種在紛繁流變的世界中發現和捕捉富於生命力和美感的敏銳眼力;一種將心靈和激情物化為有魅力的藝術形象的創造才能;以及一種經過嚴格磨練從規律的制約中走出來的隨心所欲的表現自由。

【雪霽】60x80cm 2010年

與「自然」相處也會有「幾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間斷性的外出作畫,常有幾天的恢復階段。幾張畫之後就像推開一扇關閉的柵門,色感的敏度、繪畫的眼睛、即興對話式的色彩語匯、與自然的親近感…才漸漸的魚貫而出,步入率性而發之境。

【海灣】80x100cm 2010年

決定和支撐作品品格高低和精神深度的是畫家的人格與學養的建樹。「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句)。

【河畔】40X70cm 2014年

德國藝術家波斯曼發現我的油畫作品中的書寫性筆意,問到是否受書法的影響?是的,這確乎是我在書法上的投入和積累逐漸地反哺到油畫上。

我著力於中國書法源頭從甲骨文到金文這段極富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瑰寶, 其雄渾而獨特的審美品格,是我在品味和轉為書寫性筆意中尤為關註的。這不僅是「筆墨」的表現技能,古往今來的書法家的背後是整個文化實體的支撐,寫書法就是寫修養。同理,畫油畫也是畫文化、畫修養。這是一門終身不輟的課業。

【新倫敦港火車站】60x80cm 2014年

一條有效的經驗是:記住自己「走過的足跡」——諸如已經畫過的色調、構圖、意境、手法…再往前走要千方百計防止「重蹈覆轍」,要註意去發現自己過去不曾有的,也要註意去尋找他人所沒有發現的地方。

【新疆·奧依塔克雪山下】100x150cm 2017年

藝術家對自己的認識和修行是一個終身過程,人是在認識世界中認識自己的。我曾有過60( 歲 )起步的誌言,我把過去幾個 「 生命段落 」 的積累當作未來裏程的準備。如今雖已步入 「 80後 」 ,仍期待在大海的夕陽輝映中迎來晚到的繁盛期。

【芝罘春潮】70x150cm 2016年

19歲離開南京來到山東,沒想到竟在這裏生了根,北方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鮮,我以極大地適應力去接受一切挑戰,很快成了一個北方人。我喜歡大海和大山,曾和漁民多次出海,經受海的洗禮;也翻越過無數山峰,投入大山的懷抱。這使我的襟懷和視野開闊,氣質和體魄也都改變許多,我越來越喜歡那種樸厚、崇高、博大和富於力度的東西。

【七裏峪山村】2017年

2000多年前古希臘神殿上雋刻的警示銘文「認識你自己」。在當時被視為神的聲音,卻是留給現代人的珍貴遺產。幾千年前的哲人即有如此精辟卓見。這是一個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都不可回避的根本性問題。認識自己,並非像兒時學會從鏡子中照見自己那樣簡單。我的人生經厲讓我找到「認識自己」的要決:

1、不要放過自己,把一切努力都作為自身建設的過程,把一切付出都作為一種人生的積累;把一切挑戰都作為一種成功的機遇。

2、做一個有心人,用事業的眼睛看世界,透過精通一門去領悟和旁通其他。

3、在認識世界中認識自己,堅定地頑強地走自己的路。

4、與時代保持零距離;用文化、修養去支撐和提升藝術品格;用作品和成就去鋪展自己的藝術和人生道路。

(以上摘自楊松林【自言自語】)

【海之女】 120x120cm 1981年

【海之女】 畫面以慣用的方形構圖,高視點俯視大海。逆光下波浪翻滾的銀色海面生機盎然,一組準備迎風逐浪出海作業的海帶養殖女工,她們健壯的體態,將投入大海懷抱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全然與養育他們的大海形靈一體。此畫是憑記憶一氣呵成的「急就章」。激越的情感直瀉筆端刀鋒,陽光下透明微妙的色彩在流動中抒展姑娘們自由豪放的海洋情懷。

【新疆老漢】100x80cm 1983年

【畢業答辯】162X187cm 1984年

【畢業答辯】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初,時值中國畫壇處在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學術空氣十分活躍的年代,圍繞各種學術課題展開的探討和辯論廣泛而劇烈。【答辯】一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際而生的。這幅表現當代中國油畫家群像的作品,以嚴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整體氛圍的恰當把控,將答辯場面特有的緊張熱烈氣氛表現得莊重而生動。充分地喻現了80年代中國畫壇正充滿生機地步入新時期的良好學術氛圍。此畫已列為中央美術學院的精典收藏。

【明代畫家遊文輝為利瑪竇畫像】90x150cm 1999年

【明代畫家遊文輝為利瑪竇畫像】 400年前,出生在澳門的明代畫家遊文輝,隨來華的義大利畫家喬瓦尼攻學西洋畫。1610年應邀晉京為羅馬耶穌會來華傳教的奠基人利瑪竇畫一幅油畫肖像,此畫竟成為現存梵蒂岡的中國最早的一幅存世油畫。作者采用與「畫像」所處時代相吻合的古典畫風,並揉進現代構成因素,以嚴謹的畫面結構和生動的形象刻畫,表現了這一有意味的歷史和人物,蘊含了穿越歷史時空的審美意蘊。從這裏可以窺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以及油畫這一外來畫種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漫長歷程。

【先行者-孫中山視察黃河大鐵橋】 210X400cm 2013年

【先行者·孫中山視察黃河大鐵橋】 一百年前,孫中山為改革舊中國,他把 「民生主義」作為圖謀國家富強,民生幸福的奮鬥目標,為中國繪制了一幅宏偉的建設藍圖,自任10年建造20萬裏鐵路而苦心經營。

作品選擇1912年9月26日孫中山偕考察隊伍,視察黃河大鐵橋工程的歷史情節。構圖排除了在橋上那種鐵籠型空間的局限,選擇由黃河北岸乘小火輪至南岸上大橋的史實瞬間,橫貫畫面的黃河拓展了主題所需要的宏大空間。畫面以動感的節奏、宏偉的氣勢、堅毅的形象與精神刻畫,表現了這位為了改造中國而耗盡畢生精力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漁人與海】180X180cm 2004年

【漁人與海】 直接來自海上生活所經歷的驚心動魄的體驗。捕魚人在激越的交響聲中,圍合在由網口傾瀉滿船的銀色魚流布成的「舞台」上,「領舞者」昂揚挺立舉臂牽動自天而降的繩纜,仿佛把人的視野引向無限深廣的蒼穹。在表現中大刀闊斧地略去一切影響整體氣勢的余贅。由桅桿、網攬、船體構成的巨大三角形,以建築性的框架穩定地支撐傾斜動蕩的畫面;色彩語言從光色風格轉為大色域式的面積分割,組成強烈的節奏韻律;筆觸手法則從具體的形象塑造轉為滲透著激情的筆意性揮寫。整個創作過程則著力於調動全部藝術元素用來表現一種英雄主義的崇高、豪壯、恢宏、深邃的審美境界。

作品欣賞

【俄·葉卡㨗琳娜花園·湖】100x200cm 2011年

【恒河之晨】2011年

【吳哥·秘林】60x80cm 2011年

【青島八大關】80x100cm 2012年

【收過青稞的田野】240x60cm(局部) 2013年

【希臘·伊亞小鎮】80x120cm 2017年

【流動的礁群】60x80cm 2019年

【紮尕拉】80x100cm 2013年

【夕陽照桑榆】200X120cm 2021年

【陽光·沙灘·海帶】150x150cm 2013年

【耕海者】160x200cm 2016年

(來源:日照書畫文化)

畫家簡介

楊松林 ,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歷任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普作協科學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北京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榮譽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