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滄浪之水---哀屈原

2024-07-23國風

屈原是憂國憂民的偉大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做【離騷】被世人所敬仰,成為詩歌鼻祖。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這段對話展現了屈原堅守高潔、不同流合汙、清醒睿智、孤傲倔強的高貴品質,也透露出屈原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也展現了漁父隨遇而安、不強求、不抗爭,以一種較為平胡、靈活的方式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處世態度,他主張不必過於執著和清高,在亂世中懂得變通,保全自己,順勢而為。

屈原投江的背景與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背景:屈原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當時楚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在政治上,楚國的貴族勢力腐朽,相互傾軋,導致政治黑暗,楚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等賢臣。

2、個人遭遇:屈原滿懷報國之誌,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然而,他的政治主張遭到了貴族的排擠和誹謗,被楚王先後流放。

3、愛國情懷:盡管遭受不公正待遇,屈原始終心系楚國的命運。當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楚國面臨著亡國的危機時,屈原深感自己的理想破滅,無力挽救國家的危亡。「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風光不再。

在這種悲憤絕望的心境下,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沈的熱愛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歌賦【懷沙】,抱石投身汨羅江,以死明誌,表達了他對楚國命運的憂慮和對黑暗政治的抗爭。

屈原的投江,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反映了當時楚國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動蕩,其愛國神高尚情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辛亥革命時期,湖南省新化縣的仁人誌士陳天華在日本憤而投海,與屈原投江有異曲同工之妙。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屈原之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