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才子落榜後寫下一詞,意蘊深厚,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失意的人

2024-01-09國風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到來。

前言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十年寒窗,三十歲明經入仕,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稱得上是人中翹楚。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為錄取率低,所以,放榜的時候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恐逢故裏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常建科場失意,不甘心落第,留在長安苦讀,以期來日高中。

才子元好問亦然,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的他在長安府試中榜上無名,再一次經歷了人生的挫敗。

元好問7歲能詩,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愛其俊爽,教之為文 」,11歲時得到翰林侍讀學士路擇 的賞識。

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元好問成名雖早,可考場失意,16歲就開始參加科考,彼時已是第二次鎩羽而歸。

子規半夜猶滴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但他並不氣餒,面對已逝去的春天,猶是信心百倍豪情滿懷。

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裏尋春去 」,【點絳唇 長安中作】是其二次落第所作,寫出了矢誌不渝的堅持。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裏尋春去。 ——金 元好問【點絳唇 長安中作】

簡譯

春天在水邊悄無聲息地走遠了,綠紗窗裏的女孩還在唱著挽留春天的歌。

春天去哪裏了呢?周遭一片參寂,鶯燕無語 ,落花紛飛,沒有人回答我。

不知道如何來抒發我內心綿長悠遠的情懷,芳樹無言,唯水天一片朦朧。

日落西樓,簾外飄起了蒙蒙細雨,春雖遠,也要到夢中去追尋它的蹤跡。

賞析

元好問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語淺意深,寫出了對春天的眷戀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上片寫景惜時,點出時節。

沙際 」即是沙洲或沙灘邊,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水初生,春草纖纖,春天從水邊開始。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花落水流紅,閑情無限,春天從江畔來,亦從江畔去。

沙際春歸 」,雖然簡單的四個字,卻形神兼備,渺渺茫茫,這是作者極目遠眺的視角。

有別於「 一朝看盡長安花 」的孟郊,落第的元好問失意惆悵,殘春之景更添其落寞之情。

希望而來,失望而歸,這是元好問的第二次考場失意,再一次鎩羽而歸,怎不悵然若失。

所以,於他而言,自然還是更傾心繁花似錦的燦爛春光,更想挽留住春天那匆忙的腳步。

所以,他「 問春何處?」 ,可 「花落鶯無語 」,佇立在水畔的他,內心不由得一片荒蕪。

元好問此句化用前人詞中的意象,但更翻進一層,寫出了春光老盡的徹底,無處可尋。

下片抒情,「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 。」,前兩句寫極目遠眺,努力尋覓春天的蹤跡。

渺渺 」是悠遠,「 吟懷 」是抒發情懷,「 漠漠 」謂朦朧之意,不甘心所以極力遠望。

不相信春天走得如此無影無蹤,但是,目之所及,沈沈的霧氣裏唯有隱隱約約的樹木。

因為珍惜,所以不舍的春天走遠,因為不甘心失敗,所以,信念堅定,定要東山再起。

縱使遠景還不太清晰,也許還要經歷諸多坎坷,但只要有毅力,不放棄,理想總會實作。

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裏尋春去。 」,結尾三句抒發自己矢誌不渝,勇往直前的信心。

暮色朦朧,簾外飄起了蒙蒙細雨,這兩句既寫出了彼時的環境,也寫出了他的心意沈沈。

高樓遠眺,春天已然遠去,無處尋覓,夜幕降臨,又逢細雨蕭蕭,心情失落到了極致。

可即便身處低谷,前途渺渺,也要誌存高遠,心懷希望,努力前行,為了理想一往直前

後記

元好問出身世家,先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祖上世代為官,父親亦滿腹才學,他七個月時過繼給叔父元格。

元格待其如己出,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元好問自幼隨叔父宦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從16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二十多年間,元好問屢屢科場受挫,35歲時得到翰林學士趙秉文的舉薦終於進士及第。

金朝末年,戰亂不斷,元好問的仕途亦充滿艱難,金朝滅亡後,他拒不出仕元廷,晚年歸隱家鄉以寫作著書為生。

元好問才華橫溢,是金朝著名文學家和歷史學家,詩詞歌賦無一不精,被世人尊為「 北方文雄 」、「 一代文宗 」。

元好問首次參加科舉考試時16歲,但彼時的他已經詩名遠揚,其赴考途中所作的【摸魚兒 雁丘詞】更是千古流傳。

三年後,元好問到長安參加秋試,奈何再次落榜,如常建一般,他也沒有即刻離開長安,這首詞即作於次年暮春。

這首詞意蘊深厚,抒發了他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雖失意卻不絕望,堅定執著,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失意的人。

參考資料

【金史 元好問傳】

註: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謝謝您的支持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