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和【華嚴經】都是佛教經典中的瑰寶,各自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對佛教的發展和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顏真卿楷書【般若菠蘿蜜多心經】
【心經】全稱【般若菠蘿蜜多心經】,最初譯名為【摩訶般若菠蘿蜜多心經,是後秦高僧鳩摩羅什所譯,是中國最早的漢譯【心經】。
歷史上【心經】有多次轉譯,傳入中國後至少被轉譯 21 次,其中以唐代玄奘大師的譯本最為流行。玄奘大師於公元 649 年轉譯了【心經】,其版本經文簡短,只有 260 個字,卻高度濃縮了【大般若經】600 卷的精要,成為佛教中流傳廣泛且重要的經典。
相傳,玄奘法師在閱讀經書時對某些語句生疑,欲到印度取經。在四川成都掛單時,遇到一位身生疥癩的老和尚,玄奘法師以同情心侍奉他,老和尚疥癩病痊愈後,將【心經】口傳給玄奘法師,一共 260 字,後來玄奘法師將其譯出。
【心經】以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子的對話展開,闡述了般若智慧和緣起性空的道理。它被認為是菩薩學習【般若經】總結而成的心得,是觀音菩薩的心法。
在雅吉提國的另一個【心經】譯本中,對其來龍去脈有比較詳盡的交代。開經部份為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佛陀在他 49 年的傳法過程中,一共做了 300 多次法會,這些法會經過整理成為了佛家浩如煙海的經文。【心經】雖只有 260 余字,卻是大乘佛法總綱,在佛教經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重要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 「經中之王」。
【華嚴經】譯於晉宋之際,共 60 卷。它的編集經歷了較長時間,大約在公元 2 - 4 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在流傳過程中,經文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如【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是後出之作,唐地婆訶羅續有增補,甚至在 80 卷【華嚴經】以後,還出現關於此品的別譯 40 卷。
相傳,佛陀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後所講的第一部經便是【華嚴經】,但當時因為佛陀所領悟到的真諦奧秘太過龐大,人類很難理解,他便只給四十一位虛空法界的法身大士宣講了 21 天。
當時在場聽聞此法的有一位名叫大龍菩薩的龍王把此經匯集起來,分為上中下三部珍藏在了龍宮。
六百年後號稱 「釋迦第二」 的龍樹菩薩,有緣前往龍宮觀看此經,發現這部經書奧秘無窮,並記下了下部的內容流傳到了人間。現在我們看到的【華嚴經】也只是華嚴的很小一部份法意。
【心經】主要闡述 「空」 的哲學觀念。這裏的 「空」 並非指虛無或不存在,而是指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性。強調了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實體,即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佛陀說,眾生的一切煩惱,都是由於人的心對事物產生的妄見引起。要想破除這些妄見,就要讓自己的五蘊達到空的地步。世間的一切都是容易變幻的,不實的。
正因為它容易變幻,所以人才可以發生改變,讓自己容易妄動的心,達到不動的地步。佛說人的一切苦厄,都來自於人的煩惱,來自於人的心念妄動。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修行的關鍵在於調整心態,透過正念、正知、正行來培養清凈、平等、慈悲的心態。這種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消除煩惱、減輕痛苦,逐漸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華嚴經】主要觀念之一就是 「緣起性空」。「緣起」 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賴、相互關聯而產生的。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得以顯現。這種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的關系,就是 「緣起」。經中描述了宇宙萬物的生滅變化,都是由於各種因緣條件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
然而,僅僅認識到緣起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理解 「性空」 的含義。「性空」 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沒有實體性的存在。
這並不是說事物本身不存在,而是說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性。換句話說,事物的本質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具有某種固有的、不變的內容,而是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明代木刻版【洪武南藏】扉畫:玄奘法師譯經圖
【心經】被公認的版本有七種,其中唐玄奘的譯本流傳最廣。自問世以後,【心經】被社會各階層因喜愛而抄寫,也因此留下一批書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心經碑】等。
【心經】在歷史上,在佛學界一直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甚至說,這部【心經】可以說是整部大藏經的重中之重。除了出家人喜歡研習這部經典外,很多對佛學感興趣的普通人,對心經也很感興趣,甚至於很多人都能背下來,也有的平時無事的時候,也會手抄這部【心經】。
【華嚴經】的地位非常之高,它義理豐富、邏輯嚴密、準確無誤,用佛教的話說,便是 「了義、圓融無礙」 的經典。在【華嚴經】中,有一個妙喻貼切地表達了 「圓融」 的概念,這便是 「帝釋天之網」。
它取材於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現出圓融諧和的絢麗景觀。
【華嚴經】直接導致了一個宗派的興起嗎,唐朝時,對【華嚴經】的傳播和研究空前地興盛起來。從杜順和尚開始,「華嚴宗」 開始倡導,而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將其發揚光大,集 「華嚴宗」 之大成。從此,「華嚴宗」 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
從文學角度講,【華嚴經】體系宏博,意蘊深刻,氣勢恢弘,妙喻紛呈,機語雋發。從哲學角度講,在【華嚴經】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構建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哲學體系,這成為華嚴宗最大的特色。
【心經】由於篇幅短小,文字精妙,容易記憶,流傳廣泛,很多人將其作為初入佛門的首選。而【華嚴經】篇幅較長,但因其蘊含深刻的佛法智慧,也在佛教界有著重要地位,被認為是 「經中之王」,雖不如【心經】那樣廣泛流傳於大眾,但在佛教修行者中也備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