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大家峰度|李白玲:從西北花鳥到西南花鳥,一個女畫家的南北兩極

2024-01-20國風

在重慶,有這樣一位女畫家,出生美術世家,從小師從父輩,稍長宗法漢唐,先後十多批次帶學生遠赴敦煌,以誌願者身份彩繪現代石窟,希望為世人和歷史有所留存。

也正是西北之行,成就了她藝術追求的高度。自2008年始,她就以蒼茫野性、畫面獨特的西北花鳥名噪畫壇。就在畫界紛紛點贊時,她又像指南針一樣,回到1993年就曾到過的西雙版納,紮根熱帶雨林,畫出了繁花如夢的西南花鳥。

西北作品【樂水】紙本90x180cm 2014年

師古人更師造化。同時關註西南西北花鳥風土,指向兩極的花鳥畫名家,到底有著怎樣的藝術人生?近日,在林木森森的西南大學老舊的教授樓,蘇葆楨先生舊居樓下,一間不大的工作室裏,我得以與傳說中的李白玲女士相識。

有趣的是,此房間,曾有畫界伉儷馬振生、朱理存居住過,當它輾轉分到李白玲手中時,數十年的光陰已經過去。門前幾棵大樹林蔭如蓋,老臘梅發出淡淡的花香。綠色的外墻,像是放大的請柬。七個多小時的長談,猶如歲月的母帶,將一個畫家的五十年,悠遊回放。

這也許是讓很多人羨慕的家世。

爺爺畢業於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外公畢業於北平大學醫學院。父母是美術院校的同學。爸爸李蜀光任教於西南師大美術系,其代表性著作【繪畫透視原理與技法】一直是高校專業教材,已印刷約三十次;媽媽是同校教師,曾在數學系教機械制圖,後來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美編。

李白玲(嬰兒)與父母。

前排為西南俄專讀書的三姨

自1955年出生,李白玲就沐浴在名校的光芒中。彼時的西南師大前身西南師範學院,名教授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很自然的,關於書畫的耳濡目染,從小就開始了。

讀小學時,有專門的毛筆書寫課,小白玲每天下午都要認認真真地寫上半小時。讀初中時,她異常活躍,校舞蹈隊、籃球隊,都有她的身影。學畫畫,卻源於一次偶然「事件」。

有天,一群男教師在她家裏擺龍門陣,談及四川美協專職女畫家朱理存,很是敬重,說她在川西如何能吃苦,筆下的人物如何活靈活現。初中時期的李白玲,開始非常崇敬朱老師,心想,這輩子能像朱老師那樣,成為受人尊重的女畫家就好了!

1980年李白玲(前排左二)大學三年級國畫專業同學

與蘇葆楨方鳳富老師合影

不能與偶像見面,夢想的種子卻已發芽。她與鄰居小夥伴徐定,一起跟她爸爸徐無聞在她們家學習書法,又一起跟李白玲的父親李蜀光學習素描,又跟著鄰居杜甫老師學國畫,臨徐悲鴻、李際科、方增先等名家的白描,包括人物和花鳥。

初中畢業,她按理該與同齡人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偏偏此時得了A肝,只能留在家裏習字畫畫。一晃就是兩年,她的書畫都有所長進,近似於接受了私立藝校的再教育。後來她題於畫作上的行楷,清麗健雅、痩勁通神,細究起來,還真有徐翁之風。

1974年,知青下鄉的熱潮仍在繼續。年滿十八歲的李白玲,被安排到了西充縣晉新區木角公社插隊。一開始做農活,後來當民辦教師。住在農戶家裏,條件自然艱苦,蚊子飛來飛去,卻對這個大城市來的姑娘網開一面。

那時候,已有繪畫基礎的她,常被調去縣上辦板報,用畫筆為「批林批孔」「農業學大寨」「計劃生育」畫插畫,縣政府一天發四角錢補助。縣裏要求交回生產隊,她就老老實實把補助全部交了,實際交回一角錢就可以。那時農村,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也只有十個公分,一天只掙一角錢。

當了兩年知青,好不容易可以調動了。西充絲綢廠讓去當設計師,不去;溫江造幣廠讓去做美工,也不去。一心想讀大學,哪怕工農兵學員也可以。

西北作品【玉門關】紙本 67.5x97cm 2023年

入讀工農兵學院的資格沒等到,卻等來了恢復高考。1977年 10月,隊裏的喇叭響了,說恢復高考了,初中文化即可報考。已是民辦教師的李白玲,當即決定報名,公社卻不同意。找到縣文化局局長,同樣拒絕。當她哭著走出局長辦公室時,一位工作人員卻追出來,讓她回區裏找管文教的老師。找到鄭老師,總算有了希望,可以用四川美院的專業準考證,回公社換文化準考證。

為了此次考試,身為素描教師的父親,還專門帶她到川美陳列館觀摩。自知素描一般、色彩敏感的她,最心儀的大學,是蘇州紡織工業美術學院(現蘇州大學美術學院)。為了保險起見,她第一誌願還是填報了西師美術系,第二誌願填報了川美工藝美術系,第三誌願才是蘇州紡織工業美術學院。心心念念遠走高飛的李白玲,就這樣,很自然地留在她出生的北碚,成了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的學生。

77級西師美術系,是一個自由的熔爐。

一個班三十三人,幾乎全是知青中的佼佼者。作為被命運重赦的大齡青年,他們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學時光。每天貪婪地吸收知識和技法,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還出現,西師美術系77級11人同時在母校做教師的盛況。

盡管上課的,都是早已熟悉的叔叔伯伯,但李白玲不敢有半點懈怠。父親李蜀光的素描課,還常常給他低分。知青時畫的速寫,向來嚴苛的父親也說「像大師畫的」,到了班上,竟只得了75分。作為美術系的教師子弟,她真有點無地自容。倒是色彩課,為她挽回了一點面子。

李白玲1988年海南島采風歸來研究生畢業創作之一

【林區的響午】

大二分專業,她成為選擇國畫的少數派。很大程度是為了揚長避短。事實證明,少女時代練就的白描功底,讓她在中國畫中勝出一籌。

李白玲回憶說,大學四年,她的文化課更為突出,大學畢業時,綜合成績位居全班第一。當時有個考研的機會,系領導讓她準備準備。從未學過外語的她,本能地婉言放棄了,結果那屆真就沒有公布招研究生。

「一直以來,我都有點老實,有點傻。」李白玲說,輕易弄丟了恢復高考後西南第一個花鳥畫研究生的名額,而畢業又未能留校,這讓她的人生,險些脫離夢想之軌。之後到重慶外國語學校教美術,一教就是四年。教學之余,她畫畫,以人物畫為多,還努力學習日語,希望盡快考取西師美術系的研究生。

西南作品【一日之計】 紙本70x140cm 2014年

那一年,她原本想考人物畫研究生,西師卻只招花鳥專業。於是她再次成為蘇葆楨、李際科、郭克的弟子,蘇老師教寫意,李老師教工筆,郭老師教書法。

導師們都有著明晰的師承。比如享譽全國的花鳥畫大家蘇葆楨,師承張書旂,張又是徐悲鴻的學生,而徐父收藏了很多任伯年的畫,讓徐深受這位海派大師影響。

讓李白玲欣喜的是,學習期間,蘇老師就表揚她「造型能力不錯,你以後可以畫大動物」。自少女時期臨習徐悲鴻的白描,兜兜轉轉十多年,她再次從蘇老師筆下,看到任伯年的筆法和筆意。這種有序的傳承,讓她再次感受到中國畫的深邃與幽微。

西北作品【北風卷地】紙本 35cmX45cm 2021年

其時,「85思潮」正酣,各種創新滿紙煙雲。她在畢業論文中以「石室詩士施氏,嗜食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氏適市。是時,氏視是十獅恃十石向量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使侍試拭石室,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是十石獅屍。是時,氏始識是實事實。試釋是事。」為例,求證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畫需在傳統中創新,決不可能全盤西化。三十多年過去了,無論時風如何,無論追求怎樣的形式感和辨識度,李白玲的畫作,總有著深植傳統的意境和筆力。如她所言,她只想為中國畫的時代行程出點力。

西北作品【朝聖敦煌】紙本120x180cm 2013年

畢業之後,李白玲如願留校任教,離偶像和夢想更近一步了。教書、帶孩子、畫畫,成為她新的日常。說來也怪,創作選材時,她總會想起十多年前的知青生活,想起第二故鄉——西充。青山綠水間的晨曦、露珠,和濕漉漉的回憶,成為她工筆畫的繾綣底色。

1992年,她創作的【四君子】,一舉獲得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作品展佳作獎。1993年,她以第二故鄉水上跳蹬的景象入畫,創作出【川北山那邊】,入選全國首屆山水畫展。連中兩元,李白玲在全國畫界嶄露頭角。

就在她躊躇滿誌,要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時,又一次足以影響她藝術生命的機會,悄悄來臨。

1996年,系萊恩排國畫老師去日本交流,只有兩個名額。李白玲正好學過日語,非她莫屬。為期三個月的交流,她填報主修礦物顏料的使用方法。日本繪畫起源於中國畫,礦物顏料,中國到清代都才三十多種,日本後來卻弄到了一千多種。素來對色彩敏感的李白玲,早就想學習使用礦物顏料,可惜從「破四舊」過來的老師們,不敢教,一批批的學生,無一例外都使用吸管化學顏料。

1996年李白玲在日本廣島市立大學訪學時

李白玲記得,有次從學院收藏室借出蘇葆楨老師的畫,已明顯褪色。她由此有了使用礦物顏料的迫切感。此番赴日,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帶回礦物顏料的使用方法,用於教學。

事實證明,她不虛此行。在廣島市立大學,她得到了一本影印件【丹青指南】,如獲至寶,她還申請了一個研習室,加緊實驗,初步學成。

日本之行,收獲滿滿。「我看到一位東京藝術大學老師愛用白色,特別優雅。」李白玲一回到重慶,畫風就有些許變化,開始逆向思維地使用白色。1998年,她的【幽谷飛雪】入展第四屆全國工筆畫展;1999年,【金風吹過山邊】入展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之後幾年,又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展。這些成績,很大程度有著色彩的功勞。

西南花鳥【幽谷飛雪】紙本 120X160cm 1998年

李白玲回憶說,「讀書時,老師們就要求我們銳意求變,與古人不一樣。選材、技法都要隨時代。赴日前,我更多是在畫外創新,比如註重姊妹藝術的嫁接,寫新詩題款,用金文、漢簡、隸書書寫。日本回來後,我敢於用更多更艷的色彩。用礦物顏料畫紅花,富有光澤,以前用管材顏料,不敢畫紅花,容易灰。將中國古老的礦物顏料技法從日本帶回來,進行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追根溯源,還是得感謝師恩們長期以來的教導。慢慢養成求變的習慣。這一點,非常重要。」

西北作品【一馬當先】紙本125x180cm 2014年

為了方便教學,李白玲決定將【丹青指南】轉譯出版。「前前後後轉譯了四年,父親住院,我在醫院陪護時,都在轉譯。」讓她欣慰的是,2001年順利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現在淘寶上的書店,炒到大幾百一本。

有了幾年礦物顏料的教學積累,李白玲迎來了中國畫創作新的轉折點。

對李白玲而言,最具傳奇性的,大概是成為敦煌現代石窟彩繪首批誌願者。20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白玲聽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的夫人李承仙,在招募誌願者,為常書鴻家開鑿的現代石窟彩繪壁畫,續一個斷代600年的敦煌壁畫夢。

歷代中國美術家,都將取道敦煌視為其藝術人生的重要關口。李白玲對敦煌石窟藝術,連同常書鴻夫婦的殉道精神,也甚為膜拜。

2001年4月,李白玲只身趕往敦煌。見到傳說中的李承仙先生時,她已 78歲高齡,因腰痛帶著金屬護腰。手把著梯欄,步履蹣跚下到深深的石窟。李白玲的雙眼一下濕潤了。

2001年4月李白玲只身到敦煌 與李承仙先生在現代石窟

「我不過是做誌願者,一年也就一二十天,而李承仙先生,一來就是大半生。」李白玲暗自發願,絕不能做一個淺嘗輒止的過客,要守住藝術家的良知,盡到藝術家的本分。

2001年李白玲與李承仙先生在莫高窟

「2年後,李承仙先生病重,對我交代的後事就是完成第一窟的繪畫。我答應了。為了這個答應,我在敦煌做誌願者十幾個年次,年復一年:2001年4月,2002年7月,2003年7月,2004年8月,2006年9月,2007年7月,2007年10月,2013年4月,2014年6月,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帶著學生,在敦煌現代石窟做文化誌願者,繪制流失海外的敦煌珍寶。」李白玲在自述中,有著明確的時間點。她說,如果是常住敦煌,兩年就可以畫完,但畢竟是專職教師,只能利用考察課或假期去敦煌。

將流失海外的畫,放大彩繪在現代石窟上,這是個神聖的工作。李白玲與學生們,反復觀摩歷代敦煌石窟,並得到常年臨摹敦煌畫的李承仙的技法親授,很快就有了心得。

2007年李白玲與研究生在現代石窟中作畫

「以前覺得全中國,李際科老師的勾線最好,羨慕他線條的挺拔勁健。後來看李承仙先生,線條飄逸,也很好。原來他們是杭州藝專的同班同學。在觀摩敦煌畫的線條後,猶如醍醐灌頂,為何不走飄逸一路呢?於是,勾花鳥,筆斷意連,很輕松;吳帶當風,蘭葉描,也可以做得很秀。」李白玲回憶說,跟著李承仙臨摹敦煌壁畫、絹畫,學習細泥墻的制作等等,有了新的收獲。

2016年李白玲與匈牙利美術大學學生在敦煌現代石窟

技法有了,就是加緊工作。盡管每次時間短暫,但李白玲團隊的繪畫進度,卻遠遠超過旁邊日本畫僧負責的洞窟。當李承仙先生逝世數年後,第一窟的彩繪壁畫已初具輪廓。

與之相應的,李白玲還有了藝術上的重要收獲。每次去敦煌,完成了繪畫進度,她都會帶著學生,在大西北周邊采風。那種雄渾蒼茫的意境,給了一個畫慣小橋流水、柔媚花鳥的女子,前所未有的體驗。

事實上,李白玲一直在尋找突破。她隱隱覺得,敦煌是她的福地,作為敦煌壁畫的誌願者,敦煌將西北大地的生命,報酬給了她。煥然一新的畫面出現了。

也許緣於莫高窟頂那縷晨曦,或者藏經洞裏某記回聲,總之,有一天,李白玲猶如神啟般,運用敦煌泥畫出了原滋原味的西北花鳥畫。

西北作品【塔裏木河流域】布面120X100cm 2010年

正如她所言,「在操練各種繪畫技法的等待中,終於找到了全新的題材。長久的技法積累,終於有了運用的地方,長期的創新方法的囤積,終於有了釋放。」

事實上,對西北花鳥畫的追逐,早在2002年就開始了。但真正畫風成熟,是在六年之後。2008年,李白玲變戲法般,拿出一大批西北花鳥畫,讓畫界大為感嘆。

西北作品【廣漠】布面 240X200cm 2009年

西北作品【蒼穹】布面 120X100cm 2008年

西北作品【天穹】布面 120X100cm2008年

西北作品【黃沙】布面100X165cm 2008年

渾厚昏黃的底色,慘白枯槁的老樹,無言四顧的鳥獸,這是畫家眼中高度提純的大西北。真實又絕對。駱駝、馬匹、綿羊、蒼鷹、老牛、天鵝、禿鷲、孤犬,它們或群聚或獨處,大漠間的湖水,有著誇張的藍,照出它們的堅韌、茫然和孤獨。

枯立湖邊的胡楊,倔強地伸向空中,間有幾只淡綠的葉子,那恰是畫家對生命的詠嘆和憑吊。看這些西北花鳥,人會不自覺地墜落其間,成為其中,形單影只的一分子。正所謂「人生是一次荒涼的旅行」,大若駱駝,狀如奔馬,纖巧若浮鷗,莫不是人的對映。

西北作品【塔裏木河水系】布面120X100cm 2010年

為了獲得這種蒼涼感,李白玲在材料、技法上煞費苦心。除了受教於李承仙的「水飛敦煌泥」顏料制作,還有親自從西漢漆畫中認證來的瀝粉技法。材料則大多采自原生態,以敦煌泥表現天地蒼茫,以江油生石灰粉表現枯木愴然,以西北沙漠的沙表現動物身上黃沙堆積。

如此一來,由李氏命名的西北花鳥畫,有了它區別於任何歷史時期花鳥畫的卓然不群。

「讀白玲西北花鳥,毫無浮光耀金,附麗作秀。其畫境靜沈禪定,超於象外,既有泥土落地,又有夢幻飛升。在這兩極中生出了依稀的嘆喟,莫名的憂愁。白玲之西北花鳥,有通常畫家難抵的涵養,有超逾技藝,暢心馳性的自由。有守正維統,不茍放浪的矜持,有近於憨直的信念和苦行僧般的投入。有對傳統美學經典的保持。也有對蒼天大地萬物民生的憂患。正因為其蘊含豐富,來路復雜,使我們看到一個復雜而單純的白玲畫境,一個超逾地域風情的西北花鳥世界。」李白玲同窗好友、著名藝術評論家牟群,曾如是評論。

萬事皆有因果。李白玲坦承,「如今,答應李承仙先生的事完成了。我也得到了福報,我的西北花鳥畫也畫出來了。」

淡淡兩句,有欣慰,也有自豪。

然而,李白玲並沒有止步於西北花鳥。

她生命的指標,再次指向了熱帶雨林的腹地,西雙版納。因為天然的氣候優勢,這裏花木繁盛,四季葳蕤。幾乎所有的花鳥畫家,終其一生,都會反復去這裏,體驗、朝聖。看生命如何燦爛到極致,然後窮盡所有技法去表現。

西南作品【七彩雲南】紙本120X180cm 2013年

李白玲早在1993年,就去過西雙版納。那裏生命的恣意和永珍的迷離,讓她有了創作「大花鳥」的原始沖動。植物花枝婆娑,層層疊疊,穿插紛繁;鳥獸毛羽紛披,坐枝四望,驚飛奔走。如此景象,呈現在她的畫作中,往往華彩滿幅,才情四溢,沒有半點俗氣。

西南作品【綠野仙蹤之二 】紙本68X68cm 2008年

但較之專註西雙版納的眾多畫家,並無太大差別。反復琢磨之後,李白玲決定表現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結合下,人的獨特存在。於是,她著重觀察那裏的原住民、科學家、誌願者和遊客,在熱帶雨林裏的種種情狀,然後以現代花鳥畫的視角去重構和再現。

終於有一次,她邂逅了一位女科學家,單身,年近不惑。聽她談及科研的壓力,說幾十萬的自籌經費已剩無多,再過一年,完不成科研任務,她就得走人。性情溫良的李白玲,心有戚戚焉。當晚,她就將所見所感,草繪於速寫本上,有了【女科學家的日常】的初步構思。

西南作品【女科學家之日常】紙本193x134cm 2019年

之後兩年,她大多數時間,都沈浸在這幅畫的創作中。拉鋸般地構思、打草稿,然後正式創作。打底,勾線,塗色……腦子裏總會閃出,女科學家埋頭工作的情景。畫面那些無妨布袋,就記錄了他們的工作狀態。

為了充實體驗,期間,她再赴邊疆探訪實驗室,果然,屋檐下掛著的,已是男裝。她佇立門前,鼻子酸酸的。她決定加快創作進度。

西南作品【女科學家之日常】局部【女科學家的工裝】

作為大詩人方敬的兒媳,李白玲早年在協助手抄詩中,也有點寫新詩的愛好。

在畫作落款中,她深情地寫道:

從寢室到實驗室、實驗地的極簡生活。

感嘆都市與邊疆,

奢華與清貧,

娛樂與科學。

試問:立國之本?

娛樂至上?

科學興國?

摩托車上的那件工裝,

如今在哪裏?

相隔一年,

邊疆的科學院,

那座屋檐下已換男裝,

摩托不見了。

一個母親替另一位母親心酸:

幾十萬自籌科研經費已經用完?

4年完不成計畫的終極成果?

母親養大的女兒遺失了工裝?

這幅飽蘸深情的作品,主體由一株象征祖國的大榕樹構成,花木交錯,蜂蝶起舞,色彩淡雅,筆法精湛,傾註了李白玲豐沛的才情筆意和美學追求。

「采用了宋徽宗作畫的聚合思維,不僅將詩書畫印融於一體,還將文人畫追求的墨氣用於制底,將山水畫的勾皴點染用於畫樹,將勾勒填色、沒骨用於畫花……與古代的設色同法不同式。」她自述說,成千上萬的當代花鳥畫家,得益於交通、資訊的便捷,都畫出了與古不同的熱帶雨林花鳥畫。這些畫作,有著濃郁的現代氣質和時代氣息,技法也多是集大成。她也是其中鮮活的一分子。

她將自己的此類作品,命名為西南花鳥畫。如何從眾多畫家中,跳脫出來,獨具特色,是她近些年思考最多的問題。她想到的,就是增加記錄社會現象、民族生活的內容。

從知青時代,就表現出堅韌、憨實的李白玲,一而再地用作品證明,花鳥畫也可以觀照現實,寄托情思,反映人文關懷。

西南作品【女科學家之日常】局部【無紡布研究袋】

如果說【女科學家的日常】,算是她西南花鳥畫的代表作的話,還有更多的代表作,在她的情意和憧憬中,生發、奔湧。

「與古代畫家不同,與現代其他畫家不同,是我的終身追求。」她自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西南花鳥畫,還沒有「畫出來」。但她會繼續探索下去。

「你的經歷在哪裏,你的創造性就在哪裏。」這是她常說的一句話。

從西南到西北,再到西南,她的藝術人生,看似在進發中折返,其實是兩個向度的極致探索。一位女畫家,終其一生,都在探尋自己藝術上的南北兩極。

走著,畫著,記錄著。也許,這才是她的幸福日常。

———— 藝術家檔案 ————

李白玲 重慶市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重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重慶美術家協會顧問

重慶女子書畫家協會顧問

重慶工筆畫學會顧問

1995年獲重慶市政府文藝獎

1996年日本廣島市立大學存取學者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舉辦的美術作品展,並有作品獲獎。

2001年起在敦煌現代石窟做文化誌願者,並完成西北繪畫素材收集,完成一系列西北花鳥畫創作,填補了中國畫史的空白。2017年入編中國國家畫院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計畫「新中國美術家」。

2001年編譯【丹青指南】一書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主編【中國畫教程-花鳥篇】一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主持西南師大教改課題【中國重彩畫課堂教學改革與敦煌新石窟壁畫繪制的套用實踐】從2001年至2016年十幾次帶學生往返敦煌現代石窟做壁畫誌願者,2004年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2年主持重慶市高等教育改革計畫【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研究】,【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與研究】一書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